本刊編輯部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抓緊布局未來產業的重要指示,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積極布局未來發展新賽道,上海出臺了《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下簡稱《行動方案》)。作為國家高端智庫,如何在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的大背景下更大效用發揮自己的決策咨詢作用,更全面深入地為上海未來產業集群發展建言獻策。近日,“上海經濟”論壇舉辦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未來產業研討會,研討會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主題,邀請政企學研各領域代表,共同探討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及上海未來 產業進一步加快推進。現將部分專家主要觀點摘錄整理如下, 以饗讀者。
一、前瞻謀劃上海未來產業發展
未來產業是由重大科技創新推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支撐引領作用、當前處于萌芽或產業化初期的前瞻性新興產業,是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的有效途徑,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新增長點的重要抓手,是構建未來國際競爭新優勢的主要手段。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發展,是上海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化“四大功能”要求,特別是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關鍵舉措,是打造世界級產業創新高地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路徑。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湯蘊懿研究員指出,全球未來產業呈現出三大趨勢——未來產業在國家戰略中的作用越來越強,未來產業從政策供需兩端同時發力的特征愈加明顯,未來產業供應鏈完整性建設愈發重要。從國際角度來看,各國更多采取稅收補貼、投資等財政直接支持方式,扶持企業技術創新。從國內情況來看,除了貴州、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這五個省以外,其他省在“十四五”規劃當中均有未來產業板塊,很多省市清楚地列出了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產業之間有趨同的趨勢。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需要關注我國未來產業戰略布局和產業體系現代化的關系、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下的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關系、顛覆性技術下新的區域供應鏈協同關系以及各省市未來產業發展如何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新型競合關系的建立。
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徐慶生二級巡視員認為,未來產業發展不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務必要與國家安全聯系起來;需要明確“未來產業的發展”以及“未來的產業發展”兩大概念的異同,未來發展方向究竟在哪里,重點立足于何處。同時,他特別提醒,要關注未來產業在技術路線、市場規模、資源掌控、產業鏈供應鏈、制度路徑依賴以及產業生態等方面的不確定性。
上海科學院科技發展部部長李萬指出,現在依舊處于科學大停滯時代,亟待出現第四次科技革命。觀察未來30年,人類將會迎來人工智能、生物經濟、能源變革等帶來的沖擊。與此同時,應用場景的開放、創新3.0的出現以及應用研究的創新都將對未來產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建議,上海需要加強在未來產業領域的科研組織力度,不僅關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更要關注應用研究,其中需要關注應用研究創新的三大特點——首創、突破和帶動。
二、傾力打造上海未來產業集群
《行動方案》根據技術成熟度和產業市場前景,按照集中力量、滾動培育、動態調整的原則,推動技術向產業化突破,推動產業向集群化發展,打造未來產業集群;提出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五大方向、16個領域”未來產業,打造未來產業集群。
上海市經濟信息委員會劉平副主任從上海未來產業所劃定的五大方向——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展開論述。他指出,這樣的定位一方面展現出上海產業門類較為齊全,有較好的貯備力量;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今后需要以國家戰略的高度來參與全球的產業競爭和合作。從這一認識出發,未來產業需要高度重視基礎性培育,做好基礎性研究。未來產業所特有的跨界屬性,更加強調融合式、鏈式的創新。談到未來產業在上海的發展,他指出需要利用好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強大且穩定的供應鏈以及區域協作優勢,以形成未來產業總體的突破,進而豐富完善未來產業鏈。在培育的過程中,政府還需要加強提供多元化場景應用,傾力扶持頂尖科學家;通過設立未來產業實踐區,在確保空間優勢、人才優勢、稅收優勢等配套條件的基礎上,提供政策創新、疊加或傾斜。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占中重點關注了未來智能、未來健康和未來空間三個領域,并指出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產業形式也勢必加速調整;由于未來產業的跨界特性,未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將豐富民眾的精神需求,進一步激發未來產業的迭代。他還建議上海想要抓住未來產業發展機會,就要引進戰略科學家等高端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應。
三、全力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行動方案》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統籌推進科技和產業融合、當前和長遠結合、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立足產業基礎和生態優勢,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未來產業創新高地。《行動方案》重點突出三方面考慮:一是加強國際開放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二是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增強產業發展韌性;三是發揮上海綜合優勢,強化未來產業策源引領。《行動方案》制定了上海未來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30年,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領域涌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
上海市科技協會原副主席孫正心研究員從量子科技的角度出發,特別指出目前,未來產業需要完成由理論到工程的轉變,進而實現產業化。現在工程化層面的問題已經凸顯,也就是產業鏈供應鏈的構建。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跨界,需要實現軟硬件協同發展。說到底,未來產業的競爭是產業生態的競爭。未來產業的前景是廣闊的,其發展需要進入資本市場,與國民財富相結合,以形成全民對未來產業的助力,進而贏得未來產業的最大賦能效應。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典范建議要將未來產業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持續機制體制創新并建立失敗容忍機制及有針對性的免責清單,充分發掘失敗項目的價值。
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谷雨副總裁則從企業的角度談了對上海未來產業的展望——希望能更快完成從實驗室到工程化階段,并加速過渡到商業應用和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希望能完成相關產業調研,有意識地進行重點企業扶持并用好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優勢,并實現企業的最優化資源方式。
四、結語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應用經濟研究所所長干春暉研究員總結時,回顧經濟發展史,可以從不同國家的產業發展進程中,找出技術和產業迭代與國家經濟增長動力的關系,找到經濟發展規律與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一個國家要有持續的競爭力,就需要新產業的持續產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中國經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但是從經濟發展的動能來看,目前面臨著由制造業占主體、傳統工業化為主、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逐漸轉入服務業為主、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經濟增長動能放緩的階段。如何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找到未來產業與產業發展持續的動力,進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保持持續增長的動能。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進未來產業發展的實際行動,基于《行動方案》,考量未來產業和上海產業發展持續動力的所在,凝聚多方合力,共同開創上海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