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霜
穴位按摩可以改善體液和血壓循環,順調經脈,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包括經絡穴位按摩、耳穴按摩、足底按摩。
根據中醫學中平肝熄風的理論,經絡穴位按摩可以主選風池穴、百會穴、太陽穴等。按摩這些穴位可調整微血管的舒縮,解除小動脈痙攣,達到調和陰陽、疏通氣血的效果,可以緩解因為高血壓而引發的頭痛。方法:用手指按著太陽穴,呈順時針旋轉;用手掌緊貼百會穴,呈順時針旋轉;用雙手拇指按揉雙側的風池穴,呈順時針旋轉。旋轉1周為1拍,每個穴位共需做32拍。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在耳廓上都有對應的穴位,通過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可以調節各系統的機能。在降壓方面,可以選取一側耳朵的降壓溝、角窩上、交感、神門、心穴、肝穴、腎穴中的4~5個,使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隔1~2天換貼壓另一側耳穴,期間患者可每日自己按壓耳穴3~5次,力度以疼痛感可以忍受為宜。
與耳朵一樣,我們的腳部也有很多穴位與五臟六腑相對應,刺激腳部相應穴位也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方法:坐于床上,用兩手拇指指腹自涌泉穴,經太溪穴、昆侖穴推至足跟,出現局部熱感后再終止操作,每日1~2次。另外,常掐后腳跟的大筋以及其兩旁的太溪和昆侖穴,也有輔助降壓之效。足底按摩可于中藥泡腳后進行,足浴方可選擇川牛膝、天麻、鉤藤、益母草、桑寄生、吳茱萸等具有平肝潛陽、調節血壓作用的中草藥,加之熱水的熱力能引血熱下,非常適用于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原則是一個字:“淡”,即飲食清淡少厚味,同時控制鹽的攝入量。中醫有“咸能入腎傷正”之說,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的飲食過咸是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不謀而合。所以,高血壓患者每天的食鹽量以小于6克為宜。
此外,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容易頭暈目眩、面紅目赤、口苦舌干、煩躁易怒,可擇平肝潛陽、降脂降壓類的藥食兩用食材,比如天麻、石決明、杜仲、牡蠣、菊花、綠豆、芹菜等;氣血兩虛型高血壓患者以氣短乏力、心煩眩暈為主要表現,平時可使用具有益氣養血作用的中藥,比如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來煮湯食用;痰濁血淤型高血壓患者以手腳麻木、頭痛為主要癥狀,要盡量要少吃生冷葷腥、肥甘厚膩的食物,可選擇陳皮、厚樸、甘草、蒼術、白術、茯苓、大棗、法半夏、石菖蒲、澤瀉、草豆蔻、白豆蔻、砂仁、天麻等具有燥濕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藥材與粳米、雞肉、排骨等一起燉食。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而“氣上”會造成血壓上升,甚至還可能誘發腦出血。所以,高血壓患者平時一定要注意做好情志護理,既不要過度悲傷、歡喜、憂愁、發怒,也不要過度驚慌、思念和恐懼。《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能牢記這16字箴言,血壓自然就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