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最近看到“儉商”一詞,作者水姐在文章里提到58歲的鞏俐在接受楊瀾采訪時,被問及“你對年齡有過危機感嗎?”“對自己的事業產生過懷疑嗎?”“有沒有因此而糾結、掙扎過?”。面對三連問,鞏俐的回答都是“沒有”,于是作者說鞏俐“儉商真高”。
“儉商,是指不僅物質上節能環保,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不內耗,保護自己的身心能量,純粹地在一個領域投入、專注、創新多年的能力。這也就是我一直在呼吁的‘低耗能,高感性。即不浪費物質,也不消耗精神。”
這段文字讓我想到老子的“人生三寶”。《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以我的理解,“慈”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態度,要以慈悲為懷。“儉”就是個人生活的準則,要以樸素為本。而“不敢為天下先”就是我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操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那天同事問我到報社多少年了,我屈指一算,整整30年了。1993年3月我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調到報社工作,轉眼30年過去了。如今,仍然擁有“磚塊心態”的我離退休越來越近了。
我父母1956年從河南老家去新疆支邊,1986年調回老家漯河,也是30年。所以我老爸經常感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在我們中國傳統里,30年這個概念是有淵源的。《說文解字》有“一世等于三十年”的說法。
作為我們普通人,工作的平均工齡也就三十年左右吧。如何把握好這30年的職業生涯關乎我們的人生幸福。
我經常開玩笑說:“我這個人挺沒出息的,一輩子就在一個單位度過了,一生就嫁了一個人,生了一個孩子……”說得好聽點是一心一意,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沒啥大出息。但是我打心眼里對自己的人生是滿意的。這種滿意不來自外在的評價,而來自內心的平安喜悅。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我看來,人前半生就是“為學日益”的旅程,為了在社會上立足、實現自我價值,你要努力奮斗。一句話:能力鍛造。而后半生就是“為道日損”的時光,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外部世界的功成名就轉軌到內在世界的探尋——心性結構的調整以及優化上,以擁有可持續性的創造力,走更遠的人生路。也是一句話:能量守恒。
中年之后,能量比能力更重要。而能量的持盈保泰的確需要“儉商”。
最近讀莊子《知北游》,其中有這樣一段:“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意思就是:大司馬家鍛制帶鉤的人,年紀雖然已經八十,卻一點也不會出現誤差。大司馬問:“你技藝精良、功夫純熟,有什么門道嗎?”老人說:“我遵循專精守一。自從二十歲時喜好捶鉤以來,我是對別的事物連看都不看一眼,不與捶鉤有關,也不去關心。人要是只專心于一件事,亦即不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做別的事情上,這樣就會提高、增加本職工作的技能,更何況我完全沒有了別的事情呢!誰的技能和熟巧不是積累起來的呢?”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確,如今回想起來,在我的同齡人不斷換跑道、不去改變現狀而牢騷滿腹的時候,我在不斷精進自己的業務。因為我深諳:不會游泳的人,換再多的游泳池都沒有用。而抱怨就是典型的精神內耗。在大家拼命換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更大牌的衣服時,我瀟灑地行進在看更多風景的路上……
儉是什么?《說文解字》:“儉,約也。”簡單來說,就是節省,不浪費。既不浪費有形的資源,也不浪費無形的能量。尼采說,生活中有件必須做的事,就是挖掘和管理自己的能量。的確,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學會能量管理。我們不僅要時時審視自己,對我們下一代的教育,也同樣如此。
如今,讓我倍感欣慰的是,在孩子身上我也看到了“我的影子”。在選擇工作時,我們希望他放手一搏,而他選擇了“保守”。他的原話是:“去騰訊工作可能28歲我就要重新找工作,我也不想天天加班。去這里我能干一輩子,還有上升空間。”
最近看到《半月談》視頻號上說:女性體內塑化劑含量是男性近6倍,化妝品中的塑化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罪魁禍首”。
這勾起那些年,我為“面子”所做的那些蠢事。美容護膚的坑,大多數女人都逃不過。記得有年夏天,我將面膜放冰箱保鮮層,每天晚上拿出來敷在臉上看電視,結果后來得了顳頜關節炎,痛的連嘴都張不開。
這些年,我的美容化妝品開銷越來越少,如今連頭發都是自己剪了,也深刻體會到了“華去而樸全”的美麗。自從用了同事推薦的北京醫院出的維生素E保濕乳后,我就沒再買過什么護膚品了。區區10元錢的乳液,解決了我皮膚干燥問題,皮膚比以往好多了。頭發因為不燙染,也不像以前那樣枯草亂飛了,尤其是發量反而增加了。
我的母親今年85歲了,平時就用大寶、郁美凈之類,到現在皮膚光滑細膩,沒有老年斑。頭發更是從來沒染過,從背后看幾乎沒什么白發。所以最近看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得不感慨,頭發才是中年皮囊最后的底氣。發量,決定顏值的上限。”頗有道理。
不得不說,我們現代人的大多數困惑、困境都來自“太多”,來自“我要,我還要”。而“少則得,多則惑”,這也是《道德經》里的話。
在45歲左右時,胡茵夢老師的一席話對我觸動非常大。她說:“以前打開我的衣櫥有幾百件衣服,現在幾十件甚至十件衣服就夠了。當你開始探究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人變成物質的奴隸,那是不對的。在這個物化的過程里,我們消耗能量是不可能得來幸福的,因為幸福的源頭不在外面,而在于你內在的能量夠不夠。到最后你就發現只有這件事情是比較有價值的,因為只有在自己的身心上下功夫,我們才可能真的有一個徹底的轉化和蛻變,我們的人際關系才能和諧。因此在我過往的三十年的時間里,從一個外求的人,開始向內探索,我發現這里面的工程浩大,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從一個外求的人,開始向內探索”,這也是我45歲之后的路,且路越走越寬廣,腳步越來越輕快。
有人說,“心態紅利”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未來的30年,你有多少房、車、數字財富以及各種外物,“有什么”并不能讓你感受到平靜自由和幸福;而內心干凈、澄澈,“沒有什么”才能讓人活得更精彩豐富。真正簡單純粹的人,往往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隨物賦形、隨風起舞。
的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就看你的心態。無論什么時代,一個人最好的活法就是,沉浸式地做自己,守住自己的節奏,活出自己的韻律。在屬于自己的時區,過獨一無二的人生。
(摘自《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