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會坤
股骨頸骨折常見于老年人,特別是50~70歲的老年人。女性發生率略比男性高。
股骨頸的結構很像數字七,是主要的受力點,在剪切力與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出現一側的折疊,造成骨折。在全身骨折中,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在4%左右,與老年人的骨質疏松有直接關系,而且老年人的髖周肌群已經發生退變,反應遲鈍,不能使髖部的有害應力得到很好的抵消,所以即便外力不大,比如突然扭轉或滑倒,甚至在沒有明顯外傷的狀況下,也有可能出現骨折;在受到嚴重外傷的情況下,還可能發生股骨頸的斷裂。
股骨頸部位的血液循環較差,如果在骨折之后不進行及時和恰當的處理,很可能會造成骨折后不能愈合、創傷性關節炎或者導致股骨頭壞死,對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后該如何護理呢?
臥床期間,患者應每兩個小時左右交換一次臥姿,可以交替采用健側臥位或者是平臥位,防止壓瘡的發生。
在采取平臥位時,患肢的擺放可以采用中立位并輕度外展,外展型骨折患肢外展的角度在15度左右,內收型的骨折患肢外展的角度在25度左右;不要采取外旋、內收、盤腿或者患側臥位,以免導致骨折的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可以使用軟枕將患肢進行適當墊高,位置要高于心臟,避免下肢水腫;鞋子最好選擇丁字鞋,能更好地使患者患肢保持中立位。
骨折愈合分4個階段,2~3周是血腫炎癥機化期、6~10周是原始骨痂形成期、8~12周為骨痂改造期以及2~4年為骨痂改造塑形期。具體時間因人而異。
在血腫炎癥機化期與原始骨痂形成期,不能進行髖關節的任何活動,因為這個時期纖維組織與肉芽組織的增生還會進行分化,產生透明軟骨。骨折端的承受力或活動范圍太大,都會造成骨痂中形成過多的軟骨,使骨折的愈合過程延緩。
在骨痂改造塑形期,通過X線等檢查,若骨痂愈合得不錯,就能夠適當地增加負重訓練與髖關節的活動訓練,能夠從臥位逐漸調整成坐位或者站立位,這個時期骨折部位在應力的作用下會刺激新骨的生成,這樣可以使骨折處根據原有的關系進行更緊密的連接。
采取保守治療的患者臥床制動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期間很容易出現肌肉萎縮、心肺功能減弱或關節痙攣等并發癥,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在這一時期可以做適當的康復訓練。在血腫炎癥機化期和原始骨痂形成期,可以采取健側下肢與雙上肢的活動度和力量訓練;通過手持重物或利用彈力帶,來增加阻力進行訓練。還可以進行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訓練:用雙手來輔助,將腹部抬起,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盡量將腹部抬高。
患肢要進行股四頭肌的訓練,在膝關節的下方墊上軟枕,保持大腿肌肉收縮狀態5~10秒,重復數次。踝泵運動,通過踝關節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避免患者出現靜脈血栓及下肢水腫的情況,訓練頻率可以在每天4次,每次做4組,每組做10次,根據自身的情況量力而行。在骨痂改造塑形期,可以對患肢一側增加力量訓練與關節訓練,特別是髖部肌群的訓練,增加患肢一側的髖關節與下肢運動,使患者在步行時更加靈活與穩定。
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的第1天,可以嘗試坐起,并做一些下肢的肌肉訓練,比如收縮練習。視手術方式和恢復效果,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剛開始時可以使用拐杖,不要過度負重,注意循序漸進,逐步恢復正常生活。術后3個月內應避免盤腿、翹二郎腿、屈髖、爬坡等,以免骨折部位移位或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