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雨,廉用成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河南 焦作 454000
慢性扁桃體炎是一種耳鼻喉科常見病,臨床指病程超過12周的扁桃體慢性炎癥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咽痛、咽部干癢、刺激性咳嗽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手術切除病變扁桃體是目前臨床治療中重度慢性扁桃體炎的主要手段,常規扁桃體剝切術在慢性扁桃體炎的治療中應用廣泛,其具有經濟性強、操作簡單等優勢,但由于其視野模糊且剝離精度較低,易造成患者病灶周圍健康組織大范圍壞死,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2]。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是一種隨等離子手術系統發展而誕生的新型微創術式,其具有創傷小、視野清晰、剝離精度高的優勢,可有效清除患者病灶組織并減小健康組織損傷,有效提高患者預后質量[3]。本研究探討低溫等離子射頻刀對慢性扁桃體炎患者VAS評分、并發癥的影響。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50例須接受手術治療的慢性扁桃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75例,接受低溫等離子射頻刀治療)與對照組(75例,接受傳統扁桃體剝切術治療)。對照組:男40例(53.33%),女35例(46.67%);年齡19~68 歲,平均年齡(47.96±4.73)歲;病程7~16 個月,平均病程(10.76±1.38)月;體質量指數18~2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1.75 ± 3.28)kg/m2;中度55 例(73.33%),重度20 例(26.67%)。研究組:男41 例(54.67%),女34 例(45.33%);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48.23±4.86)歲;病程8~16 個月,平均病程(10.61±1.43)月;體質量指數19~2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1.66±3.35)kg/m2;中度56 例(74.67%),重度19 例(25.33%)。兩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01221A)。
納入標準:(1)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4]中重度慢性扁桃體炎診斷標準。(2)既往接受藥物保守治療療效不佳,須接受手術治療。(3)年齡≥18 歲且神志清醒。(4)患者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病。(2)合并白血病、艾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3)合并其他部位急慢性感染。(4)不符合扁桃體切除手術指征。(5)嚴重臟器功能異常。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扁桃體剝切術治療:術前接受常規彩色超聲及內鏡檢查以確認扁桃體病變信息,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戴維氏半開口器(德國豹牌,DAVIS-BOYLE)撐開患者口腔,常規消毒后使扁桃體充分暴露,采用抓鉗沿內下側牽引扁桃體,以鐮狀刀依次切開舌腭弓及其黏膜,而后自扁桃體上極逐漸切至舌腭弓根部,切開咽腭弓并緩慢剝離扁桃體,使用扁桃體圈套器(鵬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164A-7)將扁桃體切除,活動性出血部位采用縫合止血,其余部位采用棉球壓迫止血,效果滿意后常規縫合,術畢。
研究組患者接受低溫等離子射頻刀治療:術前準備、麻醉方式、口腔撐開方式同對照組,待扁桃體充分暴露后使用抓鉗向中線處牽引扁桃體,而后采用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系統(江蘇邦士醫療科技有限公司,ARS600)的低溫等離子刀(Evac70 刀頭,6 檔能量輸出)切開患者舌咽腭弓上部黏膜,進入時應輕柔緩慢以避免損傷患者健康組織,充分暴露扁桃體上極后自上極沿包膜切至扁桃體下極,保證病變扁桃體完全切除后進行常規止血,術畢。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鎮痛及抗感染治療,術后嚴格控制飲食及日常作息,術后均隨訪觀察1個月。
(1)手術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開始至包扎完畢)、術中失血量(稱重法+容積法)、住院時間(入院至出院)。(2)炎癥指標:術前、術后7 d 采集患者外周空腹靜脈血,采用雙抗夾心免疫化學發光法檢測降鈣素原(PCT),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試劑由青島漢唐生物科技公司提供。(3)術后疼痛感:分別于患者術后1 h、2 h、3 h、24 h、48 h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患者術后主觀疼痛感,該量表總分10 分,分值越高提示主觀疼痛越劇烈。(4)術后并發癥: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淺表性感染、繼發性出血、發熱(腋溫≥37.4 ℃)等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最終隨訪日期截止到2021年7月。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滿足正態性且組間方差相等的計量資料(PCT、年齡、CRP、體質指數、手術時間、兩組同一時間VAS 評分、住院時間、失血量)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性別、病情程度、并發癥)采用χ2檢驗。同組單一指標不同時間的數據(同組不同時間的VAS 評分)對比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s)
組別研究組(n=75)對照組(n=75)t值P值手術時間(min)15.59±5.06 30.27±5.18 4.227<0.001術中失血量(mL)5.76±11.28 12.57±15.69 10.122<0.001住院時間(d)4.46±3.11 6.59±4.22 8.632<0.001
術前,兩組患者PCT、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患者的PCT、CRP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術后7 d 研究組PCT、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情況(±s)
組別研究組(n=75)對照組(n=75)t值P值PCT(ng/mL)術前1.68±0.41 1.73±0.45 0.610 0.543術后7 d 1.89±0.35 2.27±0.33 3.445<0.001 CRP(mg/L)術前34.76±3.81 35.12±3.76 0.498 0.619術后7 d 38.65±7.32 42.36±6.14 5.512<0.001
研究組術后1 h、2 h、3 h、24 h、48 h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段VAS評分情況(±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段VAS評分情況(±s)分
組別研究組(n=75)對照組(n=75)t值P值1 h 2.63±1.12 3.79±1.20 5.807<0.001 2 h 3.42±1.12 4.59±0.93 6.598<0.001 3 h 4.27±0.45 5.56±0.62 2.884 0.020 24 h 4.38±0.47 5.79±0.55 3.576<0.001 48 h 3.59±0.94 4.50±1.08 5.224<0.001
術后,兩組患者均未見嚴重并發癥,且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慢性扁桃體炎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由急性扁桃體炎病情遷延而來,若未經及時治療可引起周圍組織病變,如中耳炎、鼻竇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目前,臨床治療慢性扁桃體炎主要有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方式。保守治療適用于扁桃體肥大不明顯且急性發作頻率低的輕度患者,而對于急性發作頻率較高或扁桃體過度肥大的中重度慢性扁桃體炎患者主張使用手術切除病變扁桃體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7]。長期以來,傳統扁桃體剝切術是臨床治療慢性扁桃體炎的主要術式,通過切除病變組織可有效改善患者扁桃體慢性炎癥,減少急性發作次數,但由于扁桃體窩位于人體消化道與呼吸道交界處,周圍包繞眾多重要組織,扁桃體剝切術易造成患者健康組織損傷,術后患者常出現感染、疼痛、出血、體溫升高等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水平[8]。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是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出現的新型術式,相較于傳統的扁桃體剝切術而言,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更小,其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也已經過多方面研究驗證[9-10]。本研究探討了低溫等離子射頻刀對慢性扁桃體炎患者VAS評分、并發癥的影響。
疼痛感是衡量手術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1 h、2 h、3 h、24 h、48 h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與孫曉鵬等[11]的研究基本一致,表明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對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具有積極作用。術后感染也是評價手術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標。本研究觀察指標中PCT、CRP均與人體感染性炎癥反應關系密切,當患者發生術后感染時兩者水平呈升高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 研究組的PCT、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與郝巖梅等[12]的研究對應,表明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可降低慢性扁桃體炎手術患者術后感染及并發癥發生風險。對以上結果展開分析,這是由于低溫等離子射頻技術屬于典型的微創手術,其通過低溫等離子射頻系統進行手術操作,具有比傳統扁桃體剝切術更小的手術切口,有效避免了更大創面對患者咽部健康組織的損傷,不僅使得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縮短,而且減輕了患者術后繼發性出血癥狀,降低了其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低溫等離子射頻刀治療慢性扁桃體炎的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具有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的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縮短患者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