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明月
佳木斯市腫瘤結核醫院腫瘤一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018 年我國原發性肝癌(PHC)發病率為9.20%、死亡率為12.90%,分別居世界癌癥發病和死亡的第4位、第3位[1]。當前,手術治療是PHC患者的首選方案,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錯失手術時機,手術切除率僅為20%~30%[2]。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為中晚期PHC 的一線治療方案,而載藥微球經動脈化療栓塞術(DEB-TACE)中使用的載藥微球為新型血管栓塞類材料,能夠使腫瘤血管的栓塞更徹底,且可緩慢持續地釋放抗腫瘤藥物,提高腫瘤局部濃度,促使腫瘤完全壞死[3]。甲磺酸阿帕替尼為腫瘤靶向治療藥物,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生長[4]。本研究選取佳木斯市腫瘤結核醫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4例晚期PH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PHC患者的效果及對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佳木斯市腫瘤結核醫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4 例晚期PH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 例。觀察組:男28例,女14 例;年齡43~74 歲,平均年齡(63.27±5.75)歲;BCLC 分期為B 期24 例,C 期18 例;Child-Pugh 分級為A級22例,B級20例;病灶直徑3~7 cm,平均病灶直徑(4.26±0.39)cm。對照組:男27 例,女15 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63.34±5.76)歲;BCLC分期為B期23 例,C 期19 例;Child-Pugh 分級為A 級23 例,B 級19例;病灶直徑3~7 cm,平均病灶直徑(4.24±0.37)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1)經CT、MRI及病理學檢查確診,且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5]診斷標準。(2)巴塞羅那肝癌臨床分期系統(BCLC)為B 或C 期。(3)肝功能Child-Pugh A 級或B級。(4)預計生存期≥3 個月。排除標準:(1)嚴重肝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心肺功能不全。(2)合并活動性肝炎、嚴重感染。(3)遠處廣泛轉移。(4)合并其他惡性腫瘤。(5)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
對照組給予DEB-TACE治療。局麻,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動脈穿刺,行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造影,確定腫瘤病灶部位、大小、數量、血供等情況,采用微導管超選擇插管至腫瘤供血動脈內,透視下將1 瓶100~300 μm 聚乙烯醇載藥微球與40~50 mg表柔比星(北京協和藥廠,國藥準字H20143165,規格10 mg)充分混合后進行栓塞治療,復查造影腫瘤未見染色,則栓塞成功,術畢。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于術后第3 d 給予甲磺酸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規格0.25 g)治療,500 mg/d,口服。如治療期間監測到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應立即停藥,并經對癥治療好轉后,從半數劑量開始逐步至足量。
(1)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治療4周后,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6]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腫瘤消失,維持≥4 周;部分緩解(PR):腫瘤體積縮小≥50%,維持≥4 周;疾病穩定(SD):介于SD 與PD 之間;疾病進展(PD):腫瘤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評價治療后3個月內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熱、腹痛、惡心嘔吐、骨髓抑制、乏力、高血壓、蛋白尿、手足綜合征、皮疹等[7]。(3)兩組患者血清VEGF和HIF-1α水平檢測。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4)出院后隨訪:每2周電話隨訪1次,每3個月門診復查CT 1次,隨訪截至2021年2月。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生存情況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線描述。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客觀緩解率(ORR)為45.24%、疾病控制率(DCR)為76.19%,分別高于對照組的23.81%、52.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短期療效情況
兩組患者發熱、腹痛、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乏力、高血壓、蛋白尿、手足綜合征、皮疹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VEGF、HIF-1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HIF-1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血清VEGF水平、HIF-1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HIF-1α水平情況(±s)pg/m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HIF-1α水平情況(±s)pg/mL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VEGF HIF-1α治療前198.64±18.63 197.42±18.57 0.301 0.765治療后108.73±9.84 139.52±12.94 12.275<0.001治療前418.31±39.45 416.89±39.38 0.165 0.869治療后298.63±28.67 331.42±33.05 4.857<0.001
觀察組中位生存期為(11.84±1.05)個月,對照組為(7.69±0.74)個月,觀察組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937,P<0.05)。
PHC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5 年生存率僅約15%,其發生原因主要與過度飲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等有關[8-9]。TACE為當前治療晚期PHC 的主要手段,常規TACE 栓塞劑為碘化油+化療藥物混合栓塞,不僅會隨血流進入全身循環系統,增加毒副作用,而且瘤周側枝循環沖刷碘化油,造成栓塞不徹底[10]。聚乙烯醇載藥微球為新型栓塞劑,能夠彌補上述不足,以可控的方式向腫瘤局部釋放化療藥物,使其長期維持有效的藥物濃度,且栓塞更為徹底,能夠更明顯地促進腫瘤組織缺氧、缺血壞死[11]。但單純給予DEB-TACE的抗腫瘤效應有限,根本原因在于DEB-TACE術后腫瘤微環境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在HIF-1α、VEGF介導下促使腫瘤新生血管生長,誘發腫瘤復發、進展。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選擇性最高的新型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抑制劑,可抑制VEGFR-2磷酸化,并可通過與VEGFR-2 高度選擇性結合,競爭性抑制VEGFR-2 與VEGF 結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以此發揮抗腫瘤效應[12-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ORR、DCR 高于對照組,與曾云建等[15]的研究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DEB-TACE的化療效果持久性更佳,且術后早期聯合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夠更快地控制體內VEGF水平,并可逆轉化療耐藥,增強化療藥物的抗腫瘤效應,故而短期效果更佳。腫瘤及其轉移瘤的生長離不開血管的形成,VEGF、HIF-1α為血管生成因子,具有較強的誘導血管生成能力,參與腫瘤的復發、轉移過程[16]。楊錦鋒等[17]的研究證實,PHC患者血清中VEGF、HIF-1α水平均呈高表達,其表達情況與臨床分期、腫瘤轉移存在相關性,且二者表達越高,生存期越短,預后越差。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VEGF、HIF-1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位生存期長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DEB-TACE術后給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協同抗腫瘤效應更強,能夠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進展,減少復發轉移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乏力、高血壓、蛋白尿、手足綜合征、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上述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藥物減量后均得以緩解,表明患者用藥耐受性較好。
綜上所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PHC患者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其血清VEGF、HIF-1α水平,延長其生存期,但相關不良反應有所增加,需加強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