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姣,李 倩,張智慧
河南省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南 鄭州 450003
食管癌是發生于食管上皮組織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以老年人為高發群體。目前針對食管癌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手術和放化療,雖然可有效殺滅癌細胞,控制病情進展,但治療的過程會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層面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1-2]。常規護理缺乏個體性及系統性,缺乏先進理論科學指導,無法滿足患者護理需求[3]。有研究表明,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循證護理可促使循證實踐與知識轉化,指導護理人員應用新知識做好護理工作,可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照護[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循證護理對食管癌患者感知控制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9 月河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8 例。納入標準:(1)均經影像學、病理學檢查證實,符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食管癌診療指南(2019)》[5]中食管癌的診斷標準。(2)年齡≥18歲。(3)具有正常認知能力,可積極配合護理。(4)病歷資料完整。(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其他惡性腫瘤。(2)腫瘤復發或遠處轉移。(3)伴內分泌系統嚴重疾病。(4)伴嚴重臟器病變。(5)伴嚴重慢性消耗性疾病。(6)伴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7)中途退出本研究。試驗組:男25 例,女23 例;年齡51~77 歲,平均年齡(57.79±4.92)歲;病程0.5~3 年,平均病程(1.41±0.35)年;病理類型為鱗癌45 例,腺癌3 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57.13±4.90)歲;病程0.5~3 年,平均病程(1.38±0.37)年;病理類型為鱗癌46例,腺癌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開展常規健康宣教,講解食管癌的發病機制、病因及臨床癥狀等知識,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曉度,通過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常規心理疏導,穩定患者情緒及心態,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并進行適當運動。
試驗組實施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循證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所示:(1)循證階段。在萬方、知網、維普等數據庫中篩選文獻,以“食管癌”“護理”“創新擴散理論”為關鍵詞,界定文獻設計,要求均為隨機對照研究,同時查詢相關書籍及畢業論文,避免循證證據片面化,篩查最終遴選的高質量科研文獻。(2)制定護理方案。建立循證護理小組,為患者建立電子檔案,評估患者的病情及疾病認知水平,積極耐心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觀護理意愿,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評估患者的護理需求,采用頭腦風暴法探討科室護理實際情況,歸納、整理護理經驗,根據最優的循證證據及患者的病情、護理需求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3)實施階段。①心理支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引導患者共同分析引起心理障礙的刺激源,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指導家屬予以患者充分關懷及安慰,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②認知重建。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開展疾病知識宣教,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重建正確認知框架,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從而提高患者治療及護理的配合度。③飲食調護。由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了解患者的飲食喜好及身體營養需求,確定營養主題,為患者選擇適宜的食物,告知患者避免飲用濃茶、咖啡、酒等,可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青棗等。(4)反饋性評價。向患者發放護理服務調查問卷,指導患者根據接受的護理服務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并可給出建議與改進措施,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意見進行匯總、整理及梳理,針對性予以干預措施以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護理體驗。
(1)感知控制水平。采用癌癥體驗與效能量表(CEES)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的感知控制水平。CEES 量表于2010 年由HOU 等編制,包括癌癥體驗、控制效能2 個子量表,總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76~0.92,共有6個維度、29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分別計分1~5 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感知控制水平越高[6]。
(2)生活質量評分。采用中文版食管癌專用量表(QLQ-OES18),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QLQ-OES18 量表由李惠霞等[7]于2016 年譯制,總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607~0.882,由6 個癥狀領域、4 個復合領域組成,各領域經轉化后評分范圍為0~100 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低。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CEES 量表6 個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感知控制水平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感知控制水平情況(±s)分
組別試驗組(n=48)對照組(n=48)t值P值個人體驗干預前13.44±2.74 13.37±2.65 0.127 0.899個人效能干預前9.72±2.55 9.68±2.34 0.080 0.936干預后22.10±3.63 16.82±3.17 7.590<0.01干預后25.87±4.11 22.70±3.89 7.320<0.01干預后21.61±3.24 18.02±2.94 5.685<0.01組別試驗組(n=48)對照組(n=48)t值P值干預后14.80±3.01 11.48±2.62 5.764<0.01社會經濟干預前20.26±3.49 20.09±3.61 0.235 0.815群體效能干預前10.36±2.18 10.33±2.13 0.068 0.946干預后17.43±3.25 14.02±2.86 5.457<0.01情緒體驗干預前14.27±2.88 14.15±2.64 0.213 0.832醫護效能干預前7.17±1.72 7.13±1.68 0.115 0.909干預后12.76±2.63 9.28±2.16 7.084<0.01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QLQ-OES18 量表10 個領域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分
組別試驗組(n=48)對照組(n=48)t值P值干預后25.61±3.94 33.59±4.47-9.279<0.01干預后19.25±2.93 26.68±4.19-10.068<0.01干預后13.63±2.81 24.56±3.95-15.621<0.01干預后22.31±3.59 30.24±4.64-9.365<0.01干預后16.51±3.64 29.65±4.03-16.764<0.01組別試驗組(n=48)對照組(n=48)t值P值咽口水干預前62.66±8.17 62.12±7.91 0.329 0.743吞咽困難干預前67.54±6.65 66.28±7.76 0.529 0.598干預后15.13±2.10 29.65±4.03-19.471<0.01口干干預前57.81±6.29 57.21±6.62 0.455 0.650言語干預前54.64±7.12 54.91±6.82-0.197 0.924干預后13.31±2.28 25.49±3.09-21.975<0.01梗阻干預前51.21±6.56 51.87±6.82 0.483 0.630進食干預前69.18±6.13 68.77±5.82 0.336 0.738干預后17.25±3.21 26.82±4.26-12.430<0.01咳嗽干預前69.80±9.57 69.54±10.19 0.129 0.898疼痛干預前72.56±9.21 71.89±8.84 0.364 0.717干預后11.92±2.13 16.20±2.77-8.486<0.01食欲缺乏干預前66.12±8.61 66.28±7.76-0.096 0.924反流干預前49.56±6.87 49.32±6.12 0.181 0.857干預后10.26±1.61 15.89±2.49-13.155<0.01
食管癌患者存在食欲缺乏、吞咽困難、梗阻等癥狀,營養不良風險較高,加之面對生命期限及各種治療造成的身心痛苦,患者失去積極生活態度,易出現心理問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8]。因此,需在食管癌患者積極治療期間配合有效護理措施干預,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創新擴散理論是Rogers 等提出的傳播理論,主張通過特點傳播途徑引導個體接受新觀念、新事物。創新擴散理論被認為是改變護理人員現階段實踐行為的最佳理論,在國際上被廣泛用于護理領域[9]。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重視臨床經驗、科研結論及患者意愿,使其對新觀念、新事物產生全新認知,以激發患者的主觀意識形態為核心內涵,并改變個人行為,以保證護理的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干預后CEE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QLQ-OES18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循證護理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感知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通過檢索大量文獻并篩選,遴選出高質量科研文獻,并采用頭腦風暴法整理科學、系統的食管癌護理經驗,掌握患者的主觀護理意愿并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獲悉患者的護理需求。根據循證證據、護理經驗及患者意愿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實施,可幫助患者獲取疾病知識,重建認知并進行自我說服,構建自我行為決策及行為表現,有效提高護理措施的科學性,從而提高患者的感知控制水平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循證護理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感知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