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鵬?王磊
摘要:校園欺凌是學校環境中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問題,具有蓄意性、力量不均衡和反復性特點。校園欺凌發生頻率高,危害性大,對欺凌事件中的三類群體(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觀者)都具有不良影響:導致欺凌者未來犯罪風險增加;容易使受欺凌者產生抑郁、焦慮情緒,引發自殺想法;對于旁觀者容易造成心理沖突,影響身心健康。為了預防校園欺凌不斷惡化,探索了一種應對校園欺凌的新路徑——敬畏散步。敬畏散步能夠有效抑制欺凌者的沖動性,減少受欺凌者的負面情緒,促進旁觀者自我認知,轉化為保護者,進而對預防校園欺凌起到積極作用。敬畏散步干預效果顯著,實施便捷,為防治校園欺凌,營造健康校園環境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敬畏散步;校園欺凌;反芻思維;自我感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2-0010-05
一、引言
校園欺凌(school bullying)是指在學校環境內,學生個體或群體對無法自我保護的其他學生進行多次蓄意傷害的攻擊性行為[1],包括身體欺凌、言語欺凌和關系欺凌等[2]。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有重大負面影響。201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校園欺凌發生率為33.36%,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也曾指出,全球每年約有2.46億青少年遭受過校園欺凌。經歷欺凌事件會導致青少年抑郁、焦慮和憤怒等情緒障礙[3],產生厭學心理,甚至增強自殺意念[4]。為此,教育部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來應對和預防校園欺凌。由此可見,校園欺凌高頻爆發,其預防控制刻不容緩。本文從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出發,分別探討了校園欺凌對不同群體的負面影響,并為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依據。
二、校園欺凌的危害性
國外對校園欺凌事件中的角色研究比較深入,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上。隨著對校園欺凌研究逐步深入,人們也漸漸意識到旁觀者群體的重要性,該群體對阻止或者延長欺凌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5]。因此,本研究除了分析校園欺凌對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危害外,還進一步探討了校園欺凌對旁觀者的影響,旨在有效引導旁觀者在欺凌事件中的積極潛力。
(一)校園欺凌對欺凌者的影響
對欺凌者而言,欺凌行為與其攻擊性關系緊密,實施欺凌會進一步強化欺凌的想法,增加個體的暴力行為。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欺凌與犯罪率正相關,早期的欺凌行為能夠預測未來的犯罪行為[6]。此外,同伴群體對欺凌者的暴力行為認同度低,常常會因為害怕自己受到傷害而遠離欺凌者,這會導致欺凌者難以融入集體中,人際關系緊張,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感受。
(二)校園欺凌對受欺凌者的影響
受欺凌者作為校園欺凌的直接受害者,身體疾病的發生率提高,食欲不振、失眠、眩暈等不適狀況已經普遍存在于受欺凌者中。除此之外,受欺凌者的內外化問題也非常普遍[7]。內化問題主要表現在青少年遭受到欺凌后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異常癥狀[8],增加自殺意念[4]。被欺凌頻率越高,越易陷入抑郁情緒中,自殺風險越高。外化問題主要表現在受欺凌者會厭學,不愿意回到校園中,并且增加吸煙、酗酒和藥物濫用等危險行為,甚至出現自殘、報復等違反道德和社會行為規范的外化行為,容易轉變為欺凌者去攻擊他人[9],導致校園欺凌惡性循環。
(三)校園欺凌對旁觀者的影響
旁觀者是指校園欺凌事件中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受欺凌者的一個復雜群體[10],校園欺凌事件中旁觀者數量可高達半數以上。多次目睹校園欺凌可能對旁觀者來說是不利的,面對欺凌事件的不作為往往會讓他們變得自責、焦慮、恐懼和矛盾[11],失去責任感和同理心,內心變得極度不平衡。為了緩解心理不平衡,旁觀者可能會模仿欺凌者去攻擊其他群體,加劇欺凌現象,也可能會選擇自殺來消除心理沖突[12]。
三、敬畏感能夠有效減少校園欺凌
(一)敬畏的內涵
敬畏原型理論將敬畏定義為個體在面對廣闊浩大,超越當前認知范圍事物所引發的復雜情緒體驗[13],是一種積極情緒[14]。敬畏的兩個核心特征是浩大感和順應需求。當刺激超出個體預期時便會產生浩大感,除了刺激的物理性質外,還涉及認知層面,比如人格魅力、科學知識等;順應需求是一種穩定、暫時的動機狀態,是個體為了適應與認知圖式不一致的刺激而進行調整的過程[15]。
(二)敬畏能夠降低攻擊性
敬畏可以有效減少校園欺凌。從欺凌的形成機制來看,一般攻擊模型認為個人特征和情景因素的輸入會對個體認知、情感等內部狀態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評估和決策過程,導致攻擊行為的產生,發生欺凌行為[16]。敬畏可以降低個體的攻擊行為,通過敘事回憶任務和視頻范式誘發敬畏情緒后,有效降低了個體的攻擊性[17];此外,敬畏情緒也能夠提高共情能力[18],影響個體對于情景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攻擊的作用[19]。因此,敬畏能夠抑制個體的攻擊性而減少校園欺凌,可以通過誘發個體敬畏感的方式來對校園欺凌進行預防和干預。
四、敬畏散步:提升敬畏感,進而減少校園欺凌
(一)敬畏散步的含義
敬畏可以通過觀看自然視頻、回憶書寫有關敬畏體驗來誘發,也可以通過走進大自然來激發。敬畏散步是指在充滿自然元素的環境中行走,感受周圍自然景物從而誘發敬畏情緒。敬畏散步有諸多益處:在行走50分鐘后,能夠降低反芻思維[20];相較于在城市環境中行走,身處于自然環境中的個體消極情緒有所下降[21];在進行為期8周的敬畏行走干預后,個體的積極情緒增加[22]。這樣一種新的干預措施,無論是對欺凌者、受欺凌者,還是旁觀者都具有積極影響。
(二)敬畏散步提升了敬畏感,能夠抑制欺凌者的沖動性
沖動性是導致欺凌持續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對于未來實施欺凌也有預測作用[23]。敬畏散步可以提高個體的敬畏感,能夠有效抑制欺凌者的沖動性,進而減少校園欺凌。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敬畏體驗可以增強個體的自我監控,提高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24]。自我控制是校園欺凌的保護因素,對于抑制個體不良情緒和沖動行為起到了重要作用[25]。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較高的人沖動性更低[26];自我控制能力高的個體能夠主動調節情緒和行為,并評估自身行為的后果,對減少欺凌有幫助[27]。此外,相關的腦機制研究也發現,敬畏體驗與前扣帶回腦區有著密切的聯系[28],該腦區主要對有意識的自我調控起作用,通過監控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敬畏散步干預后,欺凌者會變得更加自律,提升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從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行為的原因與后果,降低其沖動性,從根源上預防校園欺凌。
(三)敬畏散步增強了個體與自然的聯結,能夠有效緩解受欺凌者的負面情緒
受欺凌者在遭受到校園欺凌后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常常陷入反芻思維中,將注意力聚集在欺凌事件,進一步加劇焦慮、抑郁癥狀[29]。敬畏可以通過增強受欺凌者與自然的聯結,減少欺凌事件帶來的消極影響,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受欺凌者陷入惡性循環中。自然聯結是指個體在情感體驗上與自然的聯結感與同一感[30]。已有研究證明,敬畏可以促進個體與自然聯結[31],對于抑郁情緒具有顯著緩解作用[32]。當受欺凌者接觸自然時可以引發積極情緒,有效緩解外界刺激給生理和心理上帶來的傷害,隨著自然聯結水平提高,個體抑郁狀況便會有所改善。此外,個體注意資源是有限的,敬畏散步后,個體的注意力會轉移到自然景物之中,有助于受欺凌者減少反芻,促進積極思考和行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1]。
重要的是,反芻思維減少還可以降低個體的攻擊性,避免受欺凌者轉變成欺凌者去攻擊他人。這是因為反芻思維高的個體認知能力受損,人際功能退化,對外界環境的各種負性刺激變得非常敏感多疑,與別人交流的時候會產生敵意性的偏見,容易將他人模糊的言語和行為視為有攻擊性的信息,進而導致敵意水平升高,攻擊性增強,促使攻擊行為的產生[33]。因此,敬畏散步能夠有效改善受欺凌者負面情緒,并且抑制校園欺凌事件進一步惡化。
(四)敬畏散步增強了個體的自我感知,對旁觀者的主動干預產生積極影響
旁觀者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影響具有雙向性,是選擇煽風點火還是保護制止,這取決于旁觀者對欺凌是如何認知加工的。敬畏可以讓旁觀者化身為保護者,對欺凌事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經歷敬畏體驗可以讓個體感受到自己是群體中的一部分,增加歸屬感,對自我與他人或環境之間的聯系關注增強[34],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減少,更加關心他人。所以當面臨欺凌事件時,敬畏高的個體較少采用道德推脫的方式回避問題,并且更能夠設身處地為受欺凌者著想,體會到他們的無助和痛苦,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幫助受欺凌者擺脫困境[35]。敬畏作為一種積極情緒,可以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影響旁觀者是否會介入欺凌事件中。有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的旁觀者在目睹欺凌的時候,會更加主動采取積極的行為去保護受欺凌者[36];低效能感的旁觀者會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以保護受欺凌者,會產生退縮和恐懼心理[37]。因此,敬畏散步可以促進積極的旁觀者行為,避免消極的旁觀者行為,對校園欺凌的干預有積極效應。
(五)敬畏散步操作簡便,能夠應用于校園欺凌預防和干預
敬畏散步的干預實施便捷、效果好,能夠有效激發個體的敬畏情緒,對于校園欺凌中的三種角色具有不同的影響。僅僅在自然環境中散步一次便有顯著的作用[21],可以讓個體擺脫反芻思維,阻礙消極情緒的吞噬,更重要的是可以預防校園欺凌。從學校角度出發,學校可以開設多樣化的心理健康課程,轉變傳統授課形式,讓學生從課堂走向自然,感受美好的自然環境,激發敬畏感。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在自然環境中行走,不僅可以緩解學習壓力,促進心理健康,還可以有效減少校園欺凌。
五、結論
校園欺凌頻繁發生、危害性大,敬畏散步可以有效預防和干預校園欺凌。一方面,敬畏散步干預益處諸多:可以有效抑制欺凌者的沖動性;可以作為受欺凌者發泄負面情緒的樹洞;可以讓旁觀者化身為正義使者,使其在目睹校園欺凌的時候能夠及時制止并保護受欺凌者,進而避免校園欺凌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敬畏散步干預便捷,適用性廣,一次的敬畏散步體驗便可緩解負面情緒,可以在中小學廣泛應用,為青少年創造健康的校園環境提供新路徑。
參考文獻
[1]Salmivalli C. Bullying and the peer group:A review[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0,15(2):112-120.
[2]張文新.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的普遍性與基本特點[J].心理學報,2002,34(4):387-394.
[3]Hong J S,Espelage D L,Rose C A. Bullying,peer victimization,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9,28(9):2329-2334.
[4]陳珊珊,何陽,袁夢園,等.初中生抑郁癥狀在同伴欺凌與自殺意念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0):1456-1461.
[5]金緒澤,劉慧仿.校園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差異及其應對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3):151-156.
[6]Walters G D,Espelage D L.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subsequent delinquency:a regression-based analysis of early adolescent schoolchildren[J].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8,39(5):669-688.
[7]吳正慧,趙占鋒,譚詠梅,等.小學生校園欺凌及其與問題行為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3,37(3):213-218.
[8]劉小群,劉倩雯,吳芳,等.中學生同胞欺凌和同伴欺凌的共發性及其與抑郁和焦慮的關聯性[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2):382-386,413.
[9]劉艷麗,陸桂芝.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7(5):60-66,95.
[10]Salmivalli C,Poskiparta E. Making bullying prevention a priority in Finnish schools: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J].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2012(133):41–53.
[11]Midgett A,Doumas D M. Witnessing bullying at schoo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eing a bystander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 School Mental Health,2019,11(3):454-463.
[12]李緣,蘇普玉.校園欺凌事件旁觀者不作為行為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0):1591-1595.
[13]Keltner D,Haidt J. Approaching awe,a moral,spiritual,and aesthetic emotion[J].Cognition & Emotion,2003,17(2):297-314.
[14]董蕊,彭凱平,喻豐.積極情緒之敬畏[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1):1996-2005.
[15]趙小紅,童薇,陳桃林,等.敬畏的心理模型及其認知神經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21,29(3):520-530.
[16]Anderson C A,Bushman B J. Human aggress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27-51.
[17]Yang Y,Yang Z,Bao T,et al. Elicited awe decreases aggression[J].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2016(10):1-13.
[18]羅利,楊東,陳圣棟,等.特質敬畏對親社會傾向的正向預測: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2,20(3):390-396.
[19]劉君妍,楊春柳,屈澤悅,等.小學生共情與攻擊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0):7-12.
[20]Bratman G N,Daily G C,Levy B J,et al.The benefits of nature experience:improved affect and cogni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5,138:41-50.
[21]Lopes S,Lima M,Silva K. Nature can get it out of your mind:The rumination reducing effects of contact with natur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awe and mood[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20,71:101489.
[22]Sturm V E,Datta S,Roy A R K,et al. Big smile,small self:Awe walks promote prosocial positive emotions in older adults[J]. Emotion,2022,22(5):1044-1058.
[23]Walters G D,Espelage D L.Cognitive insensitivity and cognitive impulsivity as mediators of bullying continuity:extending the psychological inertia construct to bullying behavior[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8,33(4):527-536.
[24]李鑫,劉振會,金童林,等.外傾性對成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敬畏與自我控制的鏈式中介效應[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3):398-404.
[25]韓雪,張野,張珊珊.初中女生反社會行為特質自我控制與校園欺凌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3):372-375.
[26]Mao T,Pan W,Zhu Y,et al. Self-contro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 and impulsivit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29(15):70-75.
[27]李思奕,金燦燦.中學生父母監控與網絡欺凌:自我控制與人際適應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6):1221-1225.
[28]Guan F,Xiang Y,Chen O,et al. Neural basis of dispositional awe[J].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8,12:209.
[29]Liu C,Liu Z,Yuan G. The longitudinal influence of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on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The mediation role of rumination[J].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2020,34(4):206-210.
[30]Mayer F S,Frantz C M. 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A measure of individuals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503-515.
[31]Yang Y,Hu J,Jing F,et al. From awe to ecological behavior:the mediating role of connectedness to nature[J]. Sustainability,2018,10(7):2477.
[32]朱黎君,楊強,葉寶娟,等.自然聯結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38(6):886-893.
[33]金童林,烏云特娜,張璐,等.社會逆境感知對大學生攻擊行為的影響:反芻思維與領悟社會支持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36(4):414-421.
[34]Piff P K,Dietze P,Feinberg M,et al. Awe,the small self,and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5,108(6):883-899.
[35]王慶林,武晨陽,宮火良,等.初中生校園欺凌旁觀者行為及其與共情和自我效能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12):1013-1018.
[36]Wachs S,Bilz L,Fischer S M,et al.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intervene in bullying:direct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s with classroom cohesion and self-effica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8,15(11):2577.
[37]Bauman S,Yoon J,Iurino C,et al. Experiences of adolescent witnesses to peer victimization:The bystander effec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20,80:1-14.
編輯/ 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