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靜
縱觀貨幣發展史,其形態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幾大階段。[1]在這漫長的演進過程中,經濟、科技及思想的變革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世界正處于數字經濟時代,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成為催生發展動能的重要驅動力。基于此背景下,我國央行適時推出數字人民幣,主要用于滿足國內零售支付需求。與此同時,還應該把數字人民幣的國際化提到議程上來。因此,以貨幣演進過程為切入點,探討我國數字人民幣的國際化路徑是很有必要的。
一、貨幣演進的過程及動因
在經濟學家看來,貨幣是指購買商品和勞務或清償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體或東西。貨幣發展至今,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逐步演變為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是指對貨幣進行數字化,包含法定數字貨幣和私人數字貨幣兩大類。其中,我國數字人民幣便屬于法定數字貨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并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2]。
(一)貨幣形式的演變
實物貨幣是貨幣形式發展的第一階段。如眾多的生產、生活資料,像農具、牛羊、石器、貝殼、棉花、糧食等都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充當過貨幣。這些商品因其自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特定的時期和區域為人們所共同認定而成為貨幣,它們都是實物貨幣。后因質量不一、體積笨重、易磨損與變質以及供給不穩定等,逐漸被金屬貨幣所替代。
金屬貨幣是指以金屬,尤其是貴金屬為幣材的貨幣形式。馬克思曾有一句經典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屬貨幣經歷了由稱量貨幣向鑄幣演變的過程。金屬貨幣最初是以條塊狀流通的,每次交易時要稱其重量估其成色,這時的貨幣稱作稱量貨幣。當商品交換突破區域市場的范圍后,金屬塊的重量和成色就要求有更具權威的證明,于是國家便開始管理貨幣,并憑借其政治權力開始鑄造貨幣,于是經國家證明的、具有規定重量和成色的、鑄成一定形狀的國家鑄幣應運而生。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在使用中顯現出其弊端,不便運輸和攜帶,供給缺乏彈性,于是紙幣出現了。
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紙幣經歷了兌現紙幣和不兌現紙幣的發展過程。在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完全崩潰以后,世界各國普遍實行了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我國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之日開始發行的。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也稱支票存款。存款貨幣主要體現在單位、個人在銀行賬戶上的活期存款,主要流轉于銀行體系內,可用于轉賬結算。存款貨幣來源于現金貨幣的存入和銀行貸款派生機制。
電子貨幣出現的時間較短,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做過比較完整的定義。例如,智能卡、電話卡、禮金卡等均屬于電子貨幣。而我們要重點討論的是貨幣發展至今最新的形式即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是指對貨幣進行數字化。數字貨幣不是電子貨幣的替代,根據發行者不同,數字貨幣可以分為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和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簡稱CBDC,)。其中,比特幣、天秤幣均屬于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簡稱央行數字貨幣,中國版CBDC被描述為數字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并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并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3]。央行貨幣的數字化有助于優化央行貨幣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貨幣地位和貨幣政策有效性。
(二)貨幣演進的動因
貨幣的發展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幾大形式。回顧貨幣演進這一漫長的過程,從“有形”到“無形”,交易效率的不斷提高,交易成本的不斷降低,經濟、科技、思想變革這三大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日益繁榮,個人、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商品交易頻繁,貨幣需求量也在增加。當前世界正處于數字經濟的時代,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基于此背景下,數字貨幣這一最新的貨幣形式應運而生。尤其是近年來,各國央行都已開展研究本國的法定數字貨幣,以適應當下經濟發展的節奏。歐洲聯盟和俄羅斯、日本、伊朗等國也都開始了發行自己電子貨幣的計劃。我國更是從2014年起,便成立專門團隊,開始對數字貨幣進行專項研究。現如今,數字人民幣已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來,應用場景不斷增加與豐富,以支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貨幣及支付體系運行效率。
第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每一次貨幣形態的演變都伴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金屬貨幣的出現依賴于人類冶煉技術的發展;而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金屬貨幣演變為紙質貨幣。目前,數字貨幣的誕生更是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和云計算密不可分。我國推出的數字人民幣,采用雙離線支付,不同于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即使在地下停車場、偏遠山區等網絡信號不佳場所也可完成電子支付需求。
第三,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貨幣完成一系列變革的重大動因。縱觀貨幣發展史,貨幣形式一旦發生改變,微觀經濟主體如個人、企業接受并開始廣泛使用都需要一定時間。因此,貨幣演進與人們接受程度息息相關。數字貨幣發展之初,一部分人享受該貨幣形式帶來便利的同時,另一部分人仍在對其安全性表示擔憂與不認可。隨著數字貨幣逐步推廣,加之科學技術手段的保證,人們慢慢才開始改變其消費習慣,接受并使用數字貨幣。
二、數字人民幣的優勢
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專門的加密技術,將人民幣數字化和程序化,是中國人民銀行研制的一種與紙幣和硬幣具有同等的支付功能的法定貨幣。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了“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工作。當大家都用慣了第三方支付工具(如微信和支付寶)時,數字人民幣有何種優勢呢?
第一,數字人民幣和微信、支付寶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現金M0,后者是錢包,第三方支付要依托于現金,否則根本無法進行支付[4]。數字人民幣的優勢很多,一是作為中央銀行的一種法定貨幣,它的支付效果與普通的紙質貨幣無異,所以它的權威是不容置疑的,不需要借助任何第三方軟件就能直接支付。然而如使用第三方支付,比如微信或者支付寶,就需要使用第三方的 APP了,而且還需要綁定一個銀行賬戶,然后將錢打到自己的賬戶上。二是對互聯網無依賴性。數字人民幣即使是在沒有網絡或者沒有信號的地方,也能很容易地實現付款。而支付寶、微信等都是依靠互聯網,如果沒有互聯網的情況下,就很難實現支付。
第二,從根本上說,數字人民幣是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它的每一筆交易都可以被跟蹤,從而杜絕了洗錢和偷竊等犯罪活動。數字人民幣的價值與紙鈔、錢幣一樣,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可以進行各種交易。而包括比特幣、天秤幣在內的私人數字貨幣,均為公司所發行,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中心化、非法律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數字資產,而非一種貨幣。比特幣更像是一種有價證券而非一種貨幣,風險收益并存。
三、數字人民幣國際化路徑
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擴大外匯儲備。因此,為人民幣尤其是“數字人民幣”開放各種出口渠道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為人民幣國際化作準備的必然選擇。在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紙鈔、紙幣改為電子化。
(一)建設獨立的數字人民幣全球清算系統
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的確立,有賴于 SWIFT體系。為了與 SWIFT體系競爭,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國際結算體系。這套體系是中國自己研究出來的,最初是以雙邊協議的形式,讓其他國家參與進來,當人數足夠多后,就會將其納入其中[5]。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簡稱CIPS),是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業務的批發類支付系統。該系統于2012年4月12日開始建設,2015年10月8日上午正式啟動。旨在進一步整合現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渠道和資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滿足各主要時區的人民幣業務發展需要,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構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CIPS是我國重要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這只是一個開端,從長期來看,建立一套世界范圍內的、獨立自主的、國際的、統一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數字人民幣結算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貨幣職能均衡發展
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初期,主要以美元和歐元等第三方貨幣為主要結算對象。但美國的經濟制裁牽扯的主體比較多,一旦被制裁的主體遭受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就會對本國的經濟和社會運轉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6]。受制裁的各國已開始減少以美元結算、計價的貨幣,并減少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存款所占的比重。近年來,以美元為單位的原油價格呈現出劇烈的波動性,全球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人民幣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替代選擇。中國與其他石油輸出國的共同努力,將有助于保障油氣輸送走廊的安全,并使油價在一個較低的范圍內波動。在委內瑞拉公布的原油和燃油價格將以人民幣結算,而澳大利亞將以人民幣結算鐵礦石,這已成為一種主要的貨幣。2023年,巴西、阿根廷相繼宣布不再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
“數字人民幣”作為“實物”的一種數字化形態,既不會對“實物”的定價能力產生影響,又能錨定“數字服務”,推動“數字服務”的“平衡”發展。中國已協助“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完善了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區塊鏈等數
(下轉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