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袖

6年前,魏巧在中科院任助理研究員,丈夫孫振中是北大教師。在種糧大戶父親的邀請下,她和丈夫辭去穩定體面的工作,奔向希望的田野。如今,他們的合作社成了當地示范農業的標桿
“返鄉種田我沒意見,只不過得先瞞著我父母。如果他們知道我辭職去種田,還不得氣出個好歹,等以后種田有了成績再告訴他們吧?!?/p>
談及當初為什么辭去北京穩定體面的工作回鄉務農,魏巧說,這要感謝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省鎮江市世業鎮先鋒村農業園調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當時,在總書記身邊介紹情況的是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趙亞夫數十年如一日專注農業科技、退休后仍繼續為農民服務的事跡,受到了習總書記的稱贊:“‘三農工作需要一大批像趙亞夫這樣無私奉獻的人,農業專家的成果就是要體現在廣闊的土地上,把科研創新轉化為實踐成果!”
魏巧的父親魏云烽一直在江蘇鎮江從事農機服務和農業規?;洜I,總書記到鎮江考察那天,他在世業鎮50多公里外的姚橋鎮種田。看到總書記來鎮江考察的新聞后,老人激動不已,深夜給魏巧打電話:“總書記都這么肯定趙亞夫老師,你們兩口子都是學農業技術的,有沒有考慮回來接我的班啊?”
當時,魏巧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丈夫孫振中在北京大學當老師。經過多年拼搏,夫妻倆好不容易在北京站穩了腳跟,工作穩定體面,若辭職返鄉從事農業生產,確實需要很大勇氣。
魏巧把父親邀請他們返鄉創業的想法給丈夫說了,孫振中聽后沉默了。孫振中老家在河南周口農村,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博士學位,然后進入北京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做科研,并留校任教,成為家鄉人的驕傲。現在突然讓他回農村種田,他實在難以接受。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孫振中對魏巧說:“返鄉種田我沒意見,只不過得先瞞著我父母。如果他們知道我辭職去種田,還不得氣出個好歹,等以后種田有了成績再告訴他們吧?!?/p>
就這樣,魏巧和丈夫統一了意見,于2017年4月雙雙辭去工作,回到了魏巧的家鄉。
女兒女婿返鄉創業,最開心的是魏云烽。他年近花甲,一直在尋找接班人,現在一下子回來兩個高學歷農業人才,怎能不高興?不過,他怕女兒女婿眼高手低,學歷高不一定能種好田,便從2萬多畝農田中撥給魏巧夫婦1000畝,讓他們先摸索經驗。
魏巧和孫振中起初挺興奮,兩人早年都種過地,孫振中讀博士期間,導師還撥給他34畝地做豆禾間氮素轉移研究。因此,他們都覺得種田不是什么難事。
“做科研和種田是兩碼事,要學以致用,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種田才是最好的方式?!?/p>
魏巧夫婦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滿腔熱血地走進田野。孰料,一系列困難接踵而至。
夫婦倆最先遇到的是播種難。他們播下水稻種子后,很多被鳥兒吃掉了。為了趕農時,他們只能雇人再次播種,同時還要驅趕鳥兒。后來,他們又發現,由于雇來的工人大多是北方人,不太會種水田,水稻管理上不去。于是,孫振中帶著工人加班加點,經常干到凌晨才收工。
但讓魏巧夫婦沮喪的是,忙活了一年,那1000畝農田都沒能種完。加之種田成本太高,秋收后又遇糧價下跌,賣糧收入與支出幾乎持平,等于一年白忙了。
夫妻倆備受打擊,魏云烽鼓勵他們:“做科研和種田是兩碼事,要學以致用,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種田才是最好的方式?!蔽呵煞驄D開始反思。
魏巧認為,她和丈夫的優勢是利用科技提高生產力,而不是像普通農民那樣拼苦力。之后,魏巧和丈夫在農田作業中更注重效率,有意減少用工投入。第二年插秧的時候,他們改變了傳統卷秧、運輸的方式,將工業上的小輪車架到秧田里,進行工業化傳輸,一條傳輸線就節省了30個工。
為了摸索出“可盈利、可持續、可復制”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魏巧夫婦以農業智能化為目標,開啟了“大田數字農業建設”,進行農場智能化、信息化板塊建設,2018年成功申報國家“大田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當年,全國大田種植領域這樣的試點僅有5家,江蘇省僅魏巧1家。
經過實踐,魏巧夫婦發現,農時最講效率,只有將自然地理系統、遙感數據等現代化手段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才能精準地評估氣候影響,對耕種管收做好前期統籌。他們同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加強合作,逐步摸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數字農業雛形。
接下來,魏巧成立了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接手了父親創辦的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隨后,她和丈夫四處考察智能型農業機械,果斷購入一系列無人駕駛智能型農機產品。拿無人機噴灑農藥來說,以往人工打藥需要數十個工人連續作業近10天,每人每天需支付130元,打一次藥就需要花費數萬元。用無人機噴灑農藥不僅費用大大降低,而且還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通過農業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魏巧還運用靈活的獎懲機制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合作社老員工王忠強,除了從合作社領取基本工資外,每年還能得到一定的績效獎。魏巧給員工規定,小麥畝產超過700斤、水稻畝產超過1000斤,超出部分30%的收益歸農田管理者所有。這樣一來,員工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今年兩會期間,魏巧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講述了自己返鄉創業的經歷,習近平總書記聽后高興地勉勵她:“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
轉眼6年過去了,魏巧夫婦的2萬多畝農田基本做到了數字化管理,每一塊農田都有自己的二維碼,它的作用有兩個:一是安排農事作業,二是可以追溯每一塊田的施肥、播種、收割等情況,每個過程一掃二維碼一目了然,等于給農田做了一份農事記錄檔案。
在發展數字農業的同時,魏巧夫婦還不斷加大機械化作業方面的投入。作為全國第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示范單位,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目前擁有各類農業機械300臺,日作業能力達5000畝,建有鎮江單體規模最大的糧食烘干中心,單次烘干裝機量達1500噸。
當種田取得一定成果后,孫振中才把自己辭職務農的事情告訴了父母,并把父母請到鎮江農場參觀。魏巧陪同公婆實地參觀,告訴種了一輩子地的公公,通過發展數字農業,實行機械化作業,現在一個人可以管理500畝農田。她和孫振中現在種了2萬多畝水稻,畝產達到1100斤。公公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感慨道:“我當了一輩子農民,想不到地還可以這么種,看來老思想不中了!”
魏巧明白,發展數字農業,需要更多有知識的年輕人加盟。于是,她大量招攬有志于農業的人才。王緒春是位90后碩士研究生,去年接到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面試通知,便欣然前往。同學問他是不是真的想一輩子干農業,他回答:“人家博士都能下地種田,我為啥不能干?”
面試時,魏巧看中了王緒春投身農業的熱情,以及他的專業知識。王緒春被聘用后,魏巧安排他從最基層的統計調查員做起,如今,他已成長為合作社副社長。
2022年,魏巧被江蘇大學聘為產業教授,與江蘇大學農機學院共建培訓學校,將培訓課堂開到了田間地頭。她的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成了當地示范農業的標桿。6年來,合作社帶動約10980戶農戶實現增收1229.74萬元,累計帶動3000多人脫貧。身為女性,魏巧十分關注女性創業,不僅成立了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還與省內外巾幗創業者積極互動,以技術培訓、就業幫扶、物質幫扶等方式,帶動近6500名婦女就業。
當然,最讓魏巧振奮的還是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今年兩會期間,魏巧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講述了自己返鄉創業的經歷,習近平總書記聽后高興地勉勵她:“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讓魏巧感到振奮和鼓舞,目前,她和丈夫正計劃著向省外擴大規模,培育更多“新農人”,促進農業產業化,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的殷切期望。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