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羅金永

羅金永,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歷史教研員。天津市教育學會歷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歷史專業委員會理事。天津師范大學歷史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人教社優秀課例點評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歷史工作坊項目特聘培訓專家。天津教育招生考試院中考學業質量評估歷史組組長。主持2015—2017 年天津市津津樂道初中歷史工作坊,獲評教育部“國培計劃”優秀工作坊。主持2019—2022 年天津市高中歷史特色學科基地校建設項目。
黨史百年,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階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客觀公正地講解和評價百年黨史,體現真實性、專業性、權威性,彰顯出黨史教育的感染力。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初中歷史課程功能定位,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求。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概括中國近代史有關中國共產黨歷史,注重中國共產黨的產生、發展、壯大,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
1919 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分子中廣泛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在農村建立根據地,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931 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 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概括中國現代史有關中國共產黨歷史,作為執政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斷發展過程。
中國現代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敘述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程,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恢復了遭受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有計劃地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并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 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到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取得了經濟文化建設等重大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但是也發生了“大躍進”運動等錯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內亂。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經教育部審定的初中歷史八年級教材,上冊中國近代史共計八單元(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主題是“侵略、反抗、探索和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逐漸形成到瓦解,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奮斗。下冊中國現代史共計六單元(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主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纂遵循國家有關法律,體現歷史課程標準,反映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滲透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在這些初中歷史教科書編纂的大前提下,有學者側重從學科教學理論的角度,論述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應遵循科學性、思想性、基礎性、系統性、精選性、可讀性、穩定性等原則。還有學者側重改革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強調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要遵循時代性、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原則。
初中歷史教科書包含不同歷史學者研究的教育教學體系,成為歷史教學的依據,更有利于學生獲得歷史學習方法。初中歷史教科書要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實現教育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即:改變歷史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破除學科本位的觀念,注意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摒棄歷史課程中某些“繁、難、偏、舊”的內容,改變偏重書本知識的傾向;加強歷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歷史知識和技能;改變過去強調接受練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022 版新課標的新變化,反映在初中歷史部頒教材上,表現為:追求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回歸歷史學科的特點,建立基于時序的課程內容體系;追求科學的歷史思維和學習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黨史百年四個歷史時期,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 年7 月—1949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10月—1978 年1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 年12 月—2012 年11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黨的十八大召開;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2年11月至今),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
初中歷史部頒教材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和不斷發展的歷史,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決定作用給予充分介紹,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重點在于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和人民的抗爭,尤其是中共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所作出的貢獻;中國現代史的教學重點在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
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斗爭歷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認識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能夠體認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而英勇斗爭的精神;能夠通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家鄉的巨大變化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增進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在從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突出素養立意和育人導向,通過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強化學科實踐,構建新課標—新教材—新考評的完整鏈條。
2022年,作為天津市中考改革的重要舉措,初中歷史學科由原來按等級形式呈現變為以原始分納入中考升學成績。從考查到考試的轉型,立足兼顧平穩性過渡,在凝聚主題和創設情境上銳意深耕。在試卷難度結構上進行了適度調整,雖然難度比例設置仍為8:2:0,但注重中等難度試題的開發,用以拉開梯度,充分體現出中考的選拔性功能。對比2021 年考查卷和2022年考試卷的黨史考核試題,可以看出后者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更高要求。
2021年天津市初中歷史學業考查試卷,第25題圍繞中共黨史上三次重要會議以填寫入場券的形式展開設問。
25.(20 分)每一次歷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禮。通過答題領取入場券,參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主題展。

此題以入場券的形式呈現出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中共七大會址實景圖,喜聞樂見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開發。這樣的問題設計,通過把知識內容轉化為學習任務,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2021年初中歷史為考查學科、水平性考核,容易辨識和簡單再現,有情境創設、有問題引導、有實踐意義,為落實學生學科素養提供了簡便易行的路徑。
2022年天津市初中學業考試試卷,第27題圍繞“學生歷史社團的主題讀書活動”,把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通過情感升華落實學科素養。
27.學校歷史社團開展“我和偉人共成長”主題讀書活動,活動分三個板塊。
【讀偉人成長 思民族未來】
1893年 誕生于一個農民家庭
1902年 在私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
1910 年 高等小學堂讀書,受康有為、梁啟超思想影響
1911 年 中學讀書,受同盟會影響,擁護孫中山及同盟會的綱領
1915年 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讀期間,開始成為《新青年》雜志的熱心讀者
1918年 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開始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影響
——節選自《毛澤東》(大畫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1)從上述毛澤東的成長歷程中可以看到,他曾受到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
【憶偉人論斷 尋革命道路】
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2)為踐行這一論斷,毛澤東領導的武裝起義是什么?此后,他對革命道路的選擇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聽偉人聲音 感使命擔當】
1949 年,毛澤東莊嚴宣告:“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3)“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標志是什么?你如何認識毛澤東說的這句話?
本題設計立意,圍繞學生歷史社團的主題讀書活動,設計三個板塊:《讀偉人成長 思民族未來》《憶偉人論斷 尋革命道路》《聽偉人聲音 感使命擔當》,分別就“毛澤東的成長”年表、“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論斷、“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宣告進行探討,其一指出影響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歷史事件,包含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等識記性知識;其二考查與“槍桿子”論斷相關的秋收起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對革命道路的選擇出現變化的歷史理解;其三以“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標志事件,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當家作主。
這樣的問題設計,以學生歷史社團的主題讀書形式,追尋革命歷程,繼承紅色基因,認識到個人發展與時代變化緊密相連,時代變化深刻影響著個人發展,個人發展要順應時代潮流。今宜鑒往,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從偉人身上汲取偉大的力量。因為有情境創設、有問題引導、有實踐意義,為落實學生學科素養提供了有效的路徑。本題借助學生研學活動,立足學科素養進行探究,從能做什么檢測已學什么,設置學習情境,創設生成多層次問題,有利于學科思維品質的提升。
初中歷史教學加強黨史教育,依據課標、依托教材,還要遵循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閱讀、提取、分析、判斷,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一起推導得出結論的過程。初中歷史教學通過黨史教育,更要追求目標導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