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卓 賈晉



摘 要: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民群體的演進趨勢與分化認知,對職業農民進行了概念界定與特征歸納,明晰了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的界限范圍。進而對農民職業化的目標進行解構,從“個人—組織”視角構建了農民職業化的動力機制,依據組織行為學理論提出包含建立關系契約、提供持續承諾和組織公民行為三個階段在內的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框架。在此框架下,以四川省為例,提煉和分析其在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實踐探索中的做法、成效與不足。以此為中央深化農村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動職業農民培育提質增效,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也為其他地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經驗借鑒和政策啟示。
關鍵詞: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職業農民;組織行為學理論
基金項目: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農業強國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XC2X2DKT-20230203 )。
[中圖分類號] F320.2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3)007-0067-015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5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概念以來,政府圍繞職業農民的培育作出了大量探索。從實際效果來看,經過多年培育,以政府為主導的職業農民多元化培育體系初步形成,職業農民開始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體和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但與此同時,職業農民的培育仍面臨著巨大挑戰[1],特別是如何在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農民,是新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來看,在生產環節,職業農民自身發展的后勁不足,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吸附能力薄弱,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證[2];在保障環節,職業農民缺乏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尚未被納入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由此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后顧之憂[3];在示范帶動方面,職業農民各自為政,與集體經濟的關聯度較弱,缺乏有效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沒有做到與兼業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4]。綜合而言,當前職業農民的最大問題在于職業化水平不高,示范帶動能力不強。如何從制度層面突破農民的身份局限,通過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快速提升農民的職業化水平,是職業農民培育下一階段的重點和難點。
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需要政府組織,系統謀劃和有序推進。通過先行探索、試點試驗和經驗總結,然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是一條改革的可行路徑[5]。四川省歷時三年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職業化試點改革的成功探索,則為類似地區的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也為我們剖析政策試點發生的內在機制和檢驗實際運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洞察窗口。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四川省農民職業化試點改革試點經驗是否可推廣?試點改革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本質所映射的是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具體路徑選擇和改革策略制定等深層次的政策問題。如果缺乏對改革政策的學理探討,將無法對政府推動改革方案實施的運行邏輯給予合理的闡釋。相應地,如果改革理論不能夠有力支撐現實實踐,那么改革理論中所蘊含的觀點也將蒼白無力。
與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優勢在于:一是從“個人—組織”的視角構建了農民職業化的動力機制,依據組織行為學理論提出了農民職業化制度的改革框架,豐富了有關農民職業化改革的理論研究;二是本文選取的15個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試點均為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示范縣。作為城鄉融合改革的前沿陣地,其多元化的資源要素稟賦特色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特別是為期三年的試點改革歷程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的同時,可以在足夠長的時間樣本里內析理論指導下的改革成效,由此總結的改革模式路徑也更具普適性。期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為中央深化農村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動職業農民培育提質增效,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也為其他地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經驗借鑒和政策啟示。
一、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理論框架
改革實踐需要科學的理論加以指導。構建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理論框架,對于推進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探索職業農民培育路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職業農民進行概念界定與特征歸納,明晰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界限范圍,并依據組織行為學理論構建包含建立關系契約、提供持續承諾和組織公民行為等三個階段在內的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框架,可以更好地指引農民職業化培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農民群體的演進趨勢與分化認知
隨著城鎮化、市場化的交織融合發展,農民群體開始逐漸出現分化,復合型職業的出現又加速了這一現象。農民的分化與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趨勢,把握農民演進的規律特征對于確定職業農民的培育對象來說至關重要。其中,有以下幾個演進趨勢尤其值得重視。
一是農民與戶籍分離的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城鄉戶籍制度的確立,讓農民失去了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權利,農民變為一種實質上的身份制度。國家通過賦予農民身份,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之上。在這一時期,農民沒有自愿退出的權利,其身份具有強制性和終身性,農村生活與農業生產被緊密地綁定在一起。改革開放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與戶籍限制的逐步放開,部分農民開始進入城鎮就業。隨著城鄉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小農戶放棄了土地經營轉入城市就業和生活。新時代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和引導下,也有不少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科研人員返鄉下鄉,選擇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農民這一職業由此顯現出與戶籍分離的趨勢,逐步轉變為一種可供自由選擇的職業。
二是農民與土地分離的趨勢。自195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發以來,歷次農村土地改革均將農民作為農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獲得的前提[6],土地也一直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來源[7]。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高度黏合的。改革開放以后,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中主體地位的重新確立,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農村開始出現剩余勞動力并向城市進行轉移。至此,農民與土地出現了空間上的分離。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頒布與實施讓農村土地進一步實現了“靜態歸屬”和“動態利用”之間的分離[8]。2013年,土地“三權分置”的提出則讓農村土地實現了農戶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的分離。由此,土地所承載的生活保障功能和經濟效用功能不再重疊,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開始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配置與優化,農民與土地在物權上實現了有效分離。
三是農民與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結合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讓農業經營的主體從集體回歸到農戶家庭與個人[9]。在回歸過程中,農民為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開始自發組織規模較小且規范程度不高的合作經濟組織。隨著社會化分工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一方面,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逐漸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為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提升適度經營規模,家庭農場這一創新組織形式開始出現;另一方面,農業小生產難以與農產品大市場對接的問題,也催生出產業經營范圍更廣、服務能力更強、規范程度更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伴隨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從農業生產性服務向資金、技術、信息、生產托管等綜合性服務的轉變,具有規模經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也越來越多地走進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中來。
上述“兩分離一結合”的演進趨勢又推動農民群體分化為不同的類型。其中,第一類是傳統型農民,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傳統家庭農戶。傳統型農民的生產效率往往較低,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第二類是離鄉型農民,這類農民通常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組織或其他個人,自己則在保留農民戶籍身份和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進入城鎮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第三類是內生新型農民,他們通常以家庭農場為載體,通過承包和流轉土地來從事適度規模農業經營,獲得不低于離鄉型農民的經濟收入。第四類是外生新型農民,他們通常來自城鎮,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的經營權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并以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要載體。就產業形態而言,這類農民往往善于通過引入資本和技術來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10],其生產規模和利潤也進一步超過了內生新型農民(表1)。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類農民并非割裂開來的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和影響,并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共存。因此,要科學地選取職業農民的培育來源,需要首先對職業農民的概念進行準確的界定。
(二)職業農民的概念界定與特征歸納
職業農民的起點在于職業。職業是人類進行社會化分工產生的結果,是個體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創造價值,并據此獲得相應報酬作為其生存與發展所需資源的一種工作[11]。通常認為,職業農民應擁有較高的收入[12],較強的職業穩定性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13]?!坝形幕⒍夹g、會經營、成組織”是這個群體的基本特性[14]??傮w而言,學界多以“農民+新特征”對職業農民的內涵加以闡釋[15],但這更多是對職業農民未來理想狀態的一種表述。考慮到基本國情,本文從現實培育的角度,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將職業農民定義為:年齡介于16周歲至60周歲之間,通過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產業獲取主要勞動報酬(占比50%以上)的人員。職業農民依法享有選擇職業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從這一定義出發,職業農民的培育對象應是農民群體中的內生新型農民與外生新型農民。而農民作為一種政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的職業,也必然擁有區別于其他職業的顯著特征:一是重要性,這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所決定;二是專業性,這由農民的職業技能要求所決定;三是經濟性,與過去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傳統農民不同,職業農民會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最大收益;四是風險性,這由農業易受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影響的異質性所決定;五是長期性,這由農業的生產周期和經濟周期共同決定,因此,農民相較于其他職業,往往有更長的職業生涯;六是示范性,這是由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所決定,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可以對周邊小農戶起到示范和帶動的作用;七是多樣性,這是由農業物種的多樣性所決定,這也意味著職業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多樣化生產要素的綜合配置有著更高的要求。
(三)農民職業化的目標解構與動力機制
農民職業化是在充分認識農民的職業特征后,將其特征進行固化的行為。通過農民職業化,使農民這一職業呈現出標準化、專業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狀態。農民職業化的成功與否可以從“個人—組織”的視角來進行考察,即個人與組織是否做到了目標實現的合二為一。從目標來看,就政府組織而言,一是要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成組織”的職業農民隊伍;二是要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三是要實現農村農民的共同富裕。就職業農民而言,一是要確立職業形象和提升個人發展能力,即農民應與其他技術崗位一樣,需要相應的技術能力和資格認證準入;二是要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包括經營規模擴大,產業提檔升級和比較收益提升;三是要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要素,通過構建利益共同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則是從組織視角構建農民職業化的動力機制,通過制度性改革將個人與組織的目標進行結合并實現統一的過程。依據組織行為學理論,農民職業化進程應包含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立組織與個人契約。即政府組織有為職業農民提供成長發展和生活保障的責任,而職業農民則應通過全職務農來履行為組織的農產品市場提供穩定供給的責任(表2)。第二個階段是個人對組織提供持續的承諾。職業農民在經歷第一階段的培訓以后,將從事農業生產中更具創新和挑戰性質的工作。同時,在工作過程中,通過對行業信息的收集與獲取,職業農民會主動將自己在組織中獲得的報酬同勞動市場上的平均報酬水平相比較,并結合組織的支持力度和自身的期望值,最終決定是否形成對組織的持續承諾。第三個階段是職業農民的組織公民行為。職業農民在完成本職工作,履行組織承諾的基礎上,會進一步面向組織和社會主動完成超額工作。其機理在于,職業農民通過帶動周邊小農戶生產,可以實現產業的規?;洜I和區域性集聚[16],進而利用產業鏈的延伸和更強的集體議價能力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但該情景能夠實現的前提在于職業農民能否與小農戶構建利益共同體,并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
(四)農民職業化的制度改革框架
在梳理農民職業化的目標與動力機制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構建了農民職業化的制度改革框架。其核心思路是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圍繞職業農民的基本特征,構建包含三個階段在內的職業農民縱向銜接培養體系。通過人力資本培育、現代農業扶持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建設,促使職業農民形成穩定的心理契約,提升對組織的持續承諾和誘發組織公民行為,最終推動農民完成由身份向職業的轉變,形成穩定的職業錨。
第一,關系契約建立階段:構建人力資本培育體系。政府應圍繞農民的職業生命周期,構建包含準入管理制度、教育培訓體系和保障支撐體系三個方面在內的人力資本培育體系。
首先是建立準入管理制度,即對進入農業領域所需獲得的經營資質制定準入標準和準入程序,這是由職業農民的重要性所決定的。準入管理制度的建成有利于為職業農民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提升其社會地位和政府支持的靶向性。其次是構建教育培訓體系,這是由職業農民受教育年限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現實情況所決定。從教培方式來看,應圍繞職業農民專業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從區域和種類兩個維度系統展開。再次是構建保障支撐體系。當農民作為職業而存在時,必然應享有與其他行業勞動者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因此,有必要加快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體化融合,為職業農民群體設定一個社保繳納的工資基數。在解決農民缺乏經濟主體問題的同時,實現社會保障的結果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而解決職業農民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投身于農業現代化建設。
第二,提供持續承諾階段:構建現代農業扶持體系。經濟性特征決定了職業農民有意愿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前提是農業比較收益不低于社會行業的平均水平。因此,政府需要構建完善的現代農業扶持體系,通過生產扶持和風險防控兩個方面來提升農業的比較收益。
就生產扶持體系而言,應加強農田水利、農產品物流通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農業從以單產高產為導向的數量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品質質量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同時,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優化,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和多地區的生產組合格局,進而通過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就風險防控體系而言,要完善農業農村災害防御和救助制度,讓職業農民在面臨突發情況時,能夠迅速恢復農業生產和生活秩序。要建立農業保險損失補償制度,并確立以職業農民作為農業保險的主要保障對象,這也是整個農業風險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17]。要完善農產品價格管理制度,強化職業農民對價格風險的防范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對未來的農業生產活動進行規劃與布局。
第三,組織公民行為階段:構建經營主體扶持體系。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集聚農業生產要素,連接職業農民與小農戶的有效載體。強化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建設,有助于誘發職業農民的組織公民行為。因此,需要圍繞規范生產經營組織運營,引導土地資源向生產經營組織集聚,加快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生產。
在規范生產經營組織運營方面,重點規范經營組織的所有權結構,這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決策權與剩余利潤分配權結構的根據與基礎[18]。要推動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資源整合,拓展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的利益來源。同時,還要提高生產經營組織的組織化程度,用工業化和品牌化的戰略思維發展現代農業。
在引導土地資源向生產經營組織適度集聚方面,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以獲得更多的現代農業產業增值收益。同時,合理確定職業農民的土地適度經營規模,一方面要防止經營土地細碎化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而脫離實際情況的發生。
在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在強化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基礎上,引導服務主體開辟新的社會服務領域,推動服務從傳統的農業產中向產前、產后等環節及配套領域延伸,逐漸提升社會化服務對農業全產業鏈的覆蓋與支持。推動各類生產經營組織強化合作,形成各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二、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探索——來自四川的實踐
理論的科學性需要通過改革實踐加以檢驗。從2018年開始,四川省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聚焦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兩個主要群體,圍繞構建職業農民的資格認定、教育培訓、生產扶持、風險防控、社會保障、退休養老制度體系,從鄉村振興先進縣中選擇了15個縣(市、區),啟動深化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職業化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一)四川省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
第一,試點范圍:選擇鄉村振興先進示范縣作為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試點。四川省選擇了15個鄉村振興先進示范縣作為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試點①。從生產水平來看,15個鄉村振興先進示范縣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萬元,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達81.6%,農業勞動生產率達4.5萬元/人,高標準農田占比54.4%,均高于全省和當地的平均數值。四川省選擇鄉村振興先進示范縣作為改革試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先進縣域往往具有較強的動員能力和資金資源整合能力,能更高效快速地推動改革,可以盡快形成可復制的改革經驗;另一方面,試點改革的本質是一個不斷產生問題、暴露問題的反復“試錯”的過程,先進縣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自身也擁有較強的容錯和糾錯能力,可以更好地承擔改革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問題[5]。
第二,工作內容:以推動城鄉社保一體化為突破口開展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我國現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主要針對有固定就業單位和勞動關系的城鎮職工所設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所組成,具有基數高、費率高和待遇高等特點[13]。以四川省為例,目前職業農民繳納城鎮社保只能以靈活就業的方式參與,費用由就業人員自行承擔。按5 000元/月*60%的社保最低繳費基數和20%的繳費比例來計算,職業農民一年繳納的社保費用最低需要7 200元,這對于大部分職業農民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導致職業農民參保意愿不高[19],需要政府通過社保補貼的方式支持引導職業農民參保。以推動城鄉社保一體化為突破口,可以極大地減輕職業農民的初期創業負擔,在解決職業農民發展后顧之憂的同時,快速提升農民的職業形象。
(二)四川省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是以動態管理為依托構建職業農民的準入退出機制。四川省15個試點縣(市、區)均制定了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主的準入認定管理辦法。以農民的職業素養、受教育培訓情況、知識技能水平、生產經營規模和生產經營效益等指標為參考,在明確認定條件和標準的前提下,開展了職業農民認定工作。部分試點還建立了按初、中、高三個等級開展職稱認定的模式分類進行培育。
二是以社會保障為核心強化職業農民的發展認同。為強化職業農民發展認同觀念,解決試點對象的后顧之憂,四川省15個試點縣(市、區)在社會保障方面均出臺了支持政策,按照省上要求對認定的職業農民,按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納額度的50%予以補貼。在此基礎上,部分試點縣(市、區)根據自身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大了社保補貼力度。
三是以市場化整合教培資源為舉措提升培訓實施效果。四川省15個試點縣(市、區)應用市場化手段,整合“政校企”多元培訓資源,統籌協調社會力量參與,促進多元培訓主體優勢互補、分工協作。部分試點縣(市、區)注重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師資隊伍、培育基地,提升培訓層次。還有一些試點定期組織學員到現代農業園區進行觀摩交流和實操演練,在實戰環境中提升技能水平。
四是以多元化扶持政策為重點提高職業農民生產水平。四川省15個試點縣(市、區)均對職業農民在農機購置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設施用地等方面優先予以支持。從調研數據來看,近兩年,享受過國家政策的1 070人次,占有效綜合調查問卷總數(下同)的82%。其中,享受生產設施、設備購置補貼的579人次,占32%;享受項目支持的458人次,占25%;享受貸款貼息的151人次,占8%;享受其他政策的148人次,占8%。
五是以農業保險為支撐加強職業農民的風險防控能力。四川省部分試點縣(市、區)對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職業農民,按照一定的比例對自繳保費予以減免補助。同時,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發了特色農業保險,并給予了一定的補貼率。不過從農業保險扶持的總體情況來看,近兩年各試點享受購買農業保險補助的人員并不多,只有351人,占比為19%。
三、四川省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價值評估
經過兩年多的積極探索,四川省15個試點縣(市、區)基本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做法機制和一些制度性經驗,實現了農民由身份向職業化成功轉型跨越的階段性目標。但改革試點在推進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為準確評估試點改革進展情況,四川省委農辦、農業農村廳組成6個調研評估小組,先后深入15個縣(市、區)59個鄉鎮、95個村(社區)的210個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家中進行訪談,實地察看了產業發展情況,在縣鄉召開集中座談會32場次,發放問卷1 428份,并查閱了相關工作資料。這為下一步政策的優化與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試點工作初步實現了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預設目標
根據對15個試點縣(市、區)1 304名職業農民的有效綜合問卷調查,得到教育培訓、養老保險參保補貼、生產扶持、風險防控補貼政策扶持的職業農民數量占被調查職業農民總數(1 304人)的84.8%、82%、82%、19%,前4項政策扶持的覆蓋面均較大。相比較而言,風險防控的政策覆蓋面相對偏低,是需要重點彌補的政策短板。與政策扶持覆蓋率對應的是職業農民對各項政策實施的滿意度(表3)。生產扶持與風險防控各項政策滿意度相對不高的原因在于,政府對職業農民需求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貸款等生產扶持政策力度仍顯不足,對農產品電商缺乏設施設備、技能培訓等配套條件支撐。同時,風險防控政策尚未較好滿足職業農民需求。農業保險主要存在保險覆蓋產業門類少、賠付額度低、定損標準不規范和賠付不及時等問題。
總體來看,本次試點工作初步實現了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第一階段的任務目標。即通過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實踐,以“對接城鎮社?!睘橥黄瓶?,加大對職業農民的社保補貼力度,在此基礎上,優化職業農民的準入條件和專業培訓,為農民樹立起了職業化形象,有力推動了農民由身份象征向職業選擇意識的轉換。有效的政策扶持在增強了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和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吸引了相當數量有情懷、有能力、愿投入的農業從業者的積極參與,由此構建了職業農民與政府組織的契約關系。但生產扶持和風險防控等政策實施力度的不足,表明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在第二階段仍有較大的政策提升空間。因此,在后續的深化改革中,應把完善現代產業扶持體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通過持續優化政策供給,提高政策適配效率,確保改革穩定持續向縱深推進。
(二)不同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對下階段試點政策的需求各有側重
根據專項調查問卷,1 304位職業農民對扶持政策的需求優先排序選擇中,對生產扶持的選擇占比為56.3%;對風險防控的選擇占比為27.6%,對教育培訓選擇占比為14.2%,對社會保障政策的選擇占比則僅為1.9%(圖2)。這表明,當前職業農民在整合要素資源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短板,在試點改革下一階段應更加注重農業產業的發展和收入的提升,即應持續通過完善現代農業扶持體系推動職業農民對政府組織的承諾。
從規模分布來看,適度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和較大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在面臨主要困難和主要政策需求上存在一致性:一方面職業農民希望在產業政策扶持下,追隨產業規模的擴張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以期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張,職業農民管理運營的風險必然較普通農民大幅度增加,因此對于風險防控也有著更為直接的需求。
但是,不同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對于下階段試點政策需求又有所側重(表4)。360名較大規模經營的職業農民對生產扶持政策需求的占比達到76.9%,與944名適度規模職業農民44.1%的比重相比更為強烈。而適度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對風險防控和農技服務的政策需求占比分別為29.6%和18.7%,明顯高于較大規模職業農民的22.4%和2.2%。較大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對于生產扶持政策需求更大,根本原因在于其因規模擴張所帶來的發展要素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而適度經營規模的職業農民則抗風險能力更低,需要強化風險防控保障。
因此,重視處于不同發展階段職業農民的差異性政策需求,合理分類施策,提高政策支持的針對性,應當是政府在持續承諾提供階段重點解決的問題。
(三)強化與集體經濟結合是職業農民進一步發展的現實選擇
職業農民在整合要素資源方面存在著不足,意味著職業農民通過強化與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等組織合作,獲取要素資源謀求在農資統購、加工營銷、品牌建設等方面進一步發展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從四川省職業農民的發展情況來看,不少有共同利益關切的家庭農場通過自發聯合成立互助合作社,在內部團結、規范運作和綜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職業農民通過集體經濟組織在多元經濟發展、統籌協調資源的規模與效能方面作用卻不大。特別是在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和帶動更多兼業農民增收方面作用仍然有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繼續推動職業農民的組織公民行為任重而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職業農民愿意與農村集體經濟協同發展、共進共富的趨勢已初步顯現,即職業農民已經開始有了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愿。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職業農民當中,有62.9%的人員認為有必要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合作關系,以便獲取更多的資金與生產資料支持、便捷的土地流轉和更好的矛盾協調幫助(圖3)。這表明,大部分職業農民對于與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發展具有清晰認識和現實需求。此外,職業農民的崛起也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部條件。由能人牽頭,通過集合村集體資產和引入社會資本,領辦兼具經濟組合和專業合作社組織屬性的村級經濟合作社,可以實現生產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圍的優化與配置,收益可以在更大范圍實現惠及與分配,也能更好地共同抵御外部風險和挑戰。
四、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未來進路思考
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涉及準入退出、產業扶持、教育培訓、風險防控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本文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民群體的演進趨勢與分化認知,構建了農民職業化的動力機制和制度改革框架,進而對四川省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試點進行了全過程追蹤調研和多維度結果評估。評估認為,四川省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初步實現了建立關系契約的階段性任務目標,有效推動了農民由身份象征向職業選擇意識的轉換。但是,生產扶持和風險防控等政策實施力度的不足,顯示改革在提供持續承諾方面仍有較大的政策提升空間。提升職業農民的組織公民行為,通過整合農業先進生產要素帶動更多兼業農民增收致富,則是未來深化改革的重點方向。除此以外,超脫于個案層面,本文還就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未來進路進行了進一步思考。
(一)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應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相適應
當前,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所面臨的約束條件是職業農民的生成環境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職業農民的生成環境包括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職業教育和社會化服務的綜合配套。因此,在改革初期,農民職業化通常更注重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以及生產風險的化解。但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由于底子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差,內生動力發展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難以和職業農民的發展進行緊密結合,也就無法有效帶動小農戶增收致富。所以,在農民職業化制度深化改革階段,應更加注重強化職業農民支持政策與現實情況的適配性。針對職業農民需求較大的生產扶持和風險防控政策,應著力完善現代產業扶持體系。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等方面給予職業農民優先扶持。圍繞職業農民生產,開發專用信貸產品。同時,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提升農業保險的賠付額度以及降低職業農民的保費負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與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統籌銜接,為職業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共同成長提供更大的機會空間。
(二)職業農民培育需要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相結合
從本次調研的結果來看,一方面,職業農民主要由從傳統小農轉變而來的專業大戶、從外部獲得農業技能的返鄉創業農民工,以及中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構成。他們是農村最有文化、最懂技術、最會經營和最有鄉土情結的精英群體。另一方面,15個試點縣(市、區)的職業農民經營規模主要集中在50到150畝之間。以一個農地規模在20萬畝左右的縣級市為例,按職業農民人均100畝經營規模進行匡算,一個縣級市對職業農民的需求大約為2 000人。與之對應的是,縣級市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數量通常達到6萬到8萬人左右。職業農民的特質和來源構成疊加有限的耕地資源,決定了職業農民應是一個規模不大但精干高效的群體。因此,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為推動農民職業化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在自愿的基礎上,政府要將符合條件的常住城鎮農業轉移人口轉變成為城鎮戶籍,使其能夠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水準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政府應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的土地退出機制,為繼續留守在土地上的職業農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進而實現“讓種地的人種更多的地”這一職業農民發展的基本條件。
(三)從“農業自然人”向“農業法人”轉變是未來改革探索的方向
當前,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職業農民作為“農業自然人”,在融資渠道方面,只能以個體工商戶的名義去貸款,融資額度較低,期限較短。更為關鍵的是,現有體制下的職業農民制度和家庭農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制度之間的關系沒有從根本上進行厘清,造成政策資源投入是職業農民優先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優先存在爭議。這導致現階段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難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整合與合理配置,也不利于現代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推動農民從“農業自然人”向“農業法人”轉變,賦予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民事主體獨立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確立職業農民的財產權,從制度上強化對職業農民的產權保護;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使職業農民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獲取利潤。此外,“農業法人”制度的確立使各級政府可以圍繞職業農民的發展,在財政、稅收、土地、保險等方面的扶持和補貼政策上給予更加精準的對接。上述路徑集中體現了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系統性、科學性與效益性,是未來農民職業化制度改革的可能進路。
參考文獻
[1]? 李愛琴,王逸豪.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動力結構、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1(3):71-79.
[2]? 康靜萍,汪陽.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短缺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安徽省壽縣的調查[J].當代經濟研究,2015(4):73-81.
[3]? 陳傳波,閻竣,李睿.新型職業農民對接城鎮職保的試點經驗分析——以上海、蘇州、威海和成都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9(7):66-72.
[4]? 郭曉鳴,王璐.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約束、支持策略及培育路徑優化[J].農村經濟,2021(12):1-9.
[5]? 張勇杰.漸進式改革中的政策試點機理[J].改革,2017(9):38-46.
[6]? 胡博成,朱憶天.鄉村振興戰略場域中的“中堅農民”培育:困境與應對策略[J].經濟學家,2021(11):110-118.
[7]? 孫中華.關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幾個問題[J].理論學刊,2016(2):40-45.
[8]? 肖衛東,梁春梅.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內涵、基本要義及權利關系[J].中國農村經濟,2016(11):17-29.
[9]? 鐘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演化與走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4):43-55.
[10]? 高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民分化及其引申含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49-158.
[11]? 李國秋,張通.從國際職業分類看情報職業的界定[J].圖書情報知識,2013(5):22-36.
[12]? 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與家庭農場[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57-159.
[13]? 蘇昕,劉昊龍.中國特色家庭農場的時代特征辨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2):105-113.
[14]? 童潔,李宏偉,屈錫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向與支持體系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5(4):91-96.
[15]? 劉家富,余志剛,崔寧波.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9(2):16-23.
[16]? 韓旭東,王若男,鄭風田.能人帶動型合作社如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基于三家合作社的案例研究[J].改革,2019(10):98-107.
[17]? 袁祥州,程國強,黃琦.美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機制及對我國的借鑒[J].保險研究,2016(1):76-86.
[18]? 陸倩,孫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演進軌跡與國際鏡鑒[J].改革,2016(12):75-84.
[19]? 何軍,王愷,陳文婷.新時期參保農民養老意愿的調查分析[J].經濟問題,2015(1):99-104.
Reform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system:Theoretic construction,Practical discovery and Future approach: Based on the follow-up survey of 15 coun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Gao Yuanzhuo? ?Jia Jin
(Institute of Wester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differentiation cognition of farmer group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clarifies the scope of the cultivated object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hen, it deconstructs the goal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construct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framework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ree stages: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 contract, providing continuous commitment, and organizing citizenship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nder this framework, take Sichuan as an example to refine and analyze its practices,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system reform. This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farmers to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nationwide, and also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policy inspiration for other regions to carry out relevant work.
Key Words: farmer professionalism; System reform; Professional farme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