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勤 陳燕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重要理論的深刻闡釋,是對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精準論證,是對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精深把握,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心任務的精良設計,也是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湛探索,體現了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理論精華和思想智慧。
關鍵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人類文明新形態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研究闡釋”專項課題(23SKCS)。
[中圖分類號] D26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3)007-0093-013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7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進共同富裕總的思路中的重要內容。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核心內容。那么為什么如此重視人民精神世界呢?因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42。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作出全面闡釋,彰顯了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理論精華和思想智慧。
一、文獻綜述
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目標。當前,共同富裕已進入扎實推動期,在保證物質富裕持續推進的同時,精神富裕成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新的著力點。此前,學界已有“精神富裕”“精神脫貧”“精神需求”等研究,但正式使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關表述的研究相對較少。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命題,明確了黨和國家推進共同富裕的新抓手,相關研究逐漸豐富、成熟起來。關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現有成果主要圍繞其發展邏輯、科學內涵、價值意蘊、實踐路徑等角度展開。
一是圍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形成條件與發展歷程尋其發展邏輯。多數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特別是從唯物史觀中尋其理論基石[2]、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探其歷史依據[3]、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其文化基因[4]、從人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中探其現實基礎[5]。還有部分學者立足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體過程,從基本前提、關鍵環節、工作重點中探其發展邏輯[6]。
二是圍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系結構與層次建構辯其深刻內涵。部分學者通過梳理精神富裕的關系結構,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置于共同富裕的總框架中[7],從其與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中[8]明晰其內涵;還有一些學者立足精神富裕本身,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表現形式[9]、層次結構[10]、要求標準[11]等方面出發闡釋其內在意蘊,并通過對“精神”“富裕”等詞匯的詞源分析[12],厘清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涵義。
三是圍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究其價值意蘊。一些學者認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精神生活理論、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理論價值[13],具有明確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方位、基本目的、根本目標的歷史價值[14],具有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價值[15];還有部分學者將探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作為側重點,聚焦時代背景的變化和我國歷史方位、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認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16],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17],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支撐[18]。
四是圍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宏觀舉措與微觀措施探其實踐路徑。多數學者立足長遠、著眼根本,從宏觀層面提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或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調發展作為根本前提[19];或將完善相關政策法律作為制度保障[20];或將持之以恒推進文化強國作為戰略舉措[21]。還有學者著眼微觀,從小切口深入,主要強調從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作用[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2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24]等具體方面分析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法舉措。
總的來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一個新命題、新概念,已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視角頗為豐富,同一視角下的研究成果也多維呈現,極大地豐富了該研究的理論成果,但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魅力與思想力量的深度研究較為缺乏。黨的二十大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將共同富裕與現代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25]22。本文著重探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意蘊,以此深化對這一命題的理性認知,并為新時代新征程人民精神生活的發展作出貢獻。
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精準論證
共同富裕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成熟都孕育于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之中。我們黨準確把握共同富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深刻內涵,形成了一系列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結晶,并以此指導實踐,將共同富裕引向深入。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階段,我們黨再次洞察了精神富裕的重要地位,將共同富裕與發展精神文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在實踐中全面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智慧。
(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艱辛探索階段的時代注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5]22“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25]22,這是對馬克思所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即物質生活對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具有制約作用的新概括,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中蘊含了共同富裕的深意。馬克思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會導致貧富對立,結合勞動者與生產的關系,指出未來社會的理想狀態是一切社會生產都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將共同富裕作為未來社會的理想樣態。其實,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伊始,就明確了人的精神特質和人的精神的相對獨立性,指出人“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26]。馬克思打破舊唯物主義的局限,創造性地提出人類的首要屬性是能動性,并將社會關系的和諧、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指明了方向,這樣的思想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建黨之前,偉大的革命先驅者信仰馬克思主義,將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李大釗同志從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出發,明確提出將平等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體現了當時中國有志青年對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建黨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我們黨將共產主義確立為黨的最高綱領,宣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決心。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通過開展土地革命運動闡釋和踐行了共同富裕思想。歸結到一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始終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是在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之后,繼續為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而奮斗,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堅守初心使命。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始終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新成效。為了擺脫新中國經濟上文化上的落后地位,在探索“四個現代化”的道路上,1953年12月,毛澤東同志從“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27]的角度,首次提出“共同富裕”;1956年4月從新中國文化建設的高度,他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28]的方針,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毛澤東同志將“共同富裕”和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旨歸,深刻表達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
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同志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上,圍繞共同富裕的含義、意義、路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創造性地把“共同富裕”與“高度的精神文明”[29]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強調如果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鄧小平同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就是對共同富裕這一中心課題的戰略全景部署和階段躍升謀劃。世紀之交,國際格局新舊更替,江澤民同志正是在科學揭示了黨和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偉大探索中的經濟基礎、先進精神文化、人民根本利益三者之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高度,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30],要實現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所以黨和國家全部理論與實踐活動就是要始終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統一。進入21世紀,胡錦濤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共同富裕,實現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強調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擴展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上,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發展,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發揮了重要影響力、推動力。
(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扎實推動階段的內在要求
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黨團結帶領人民靠勤勞智慧來實現共同富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民前途命運的歷史。如何圍繞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要求奮進新征程,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面臨的新課題。在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基礎上提出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更是對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精準論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認識不斷全面、深化,將實現共同富裕置于新的戰略高度,繼續奮力譜寫共同富裕的新篇章。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我們的責任就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作為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的具體措施[31]。2020年,我國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這意味著共同富裕在物質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效,因而習近平總書記拓寬了共同富裕的內容,他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1]171,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只局限于經濟領域,而要把它看作與黨執政基礎密切相關的重大政治問題,還把精神生活作為共同富裕新的奮斗方向,強調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1]311。習近平總書記由此提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的全面發展同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之間的緊密聯系[1]209,凸顯精神富裕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內容,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關鍵要素,是助推14億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準確認識共同富裕是物質和精神雙富裕的基礎之上,投身到實現”雙富裕“的偉大實踐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有力舉措,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階段性成果顯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光輝時刻,我們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成功消除了絕對貧困,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已經具備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決心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基于對我國共同富裕現狀的準確把握,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相協調,是確保共同富裕能夠行穩致遠的正確命題。正如二十大報告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是從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從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宏遠目標出發,對“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前瞻,對“五個文明”協調發展問題作出的現實回應。換句話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不僅很好地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思想與重視人民精神生活的理論境界,而且在全方位深化的理論觀點中還不斷繼承、創新和發展,升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蘊涵。
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精深把握
新階段新征程新任務,新發展階段表明我國發展歷史方位的轉變,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推動我國發展目標任務的轉變,新任務的明確昭示著我國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共建共享為舉措,補齊我國精神領域的短板,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
(一)人民精神生活存在短板是新階段新矛盾的具體表現
新發展階段之所以明確了我國未來30年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于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立足于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起點上,擁有了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不斷賦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新的時代內涵。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項,造成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與人民對美好生活各個方面的向往不適應、不匹配,這就形成了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主要矛盾在文化建設領域的表現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不充分,精神文化資源的享有不平衡,導致一些地域、區域的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32],也就是說,要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重要的是將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為新的側重點,保證文化建設不松懈。
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該既擁有廣闊市場空間又充滿活力,呈現出效能和活力的有機統一。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長期向好,人力資源豐厚,社會大局穩定,我國“效能”總體穩中有進。然而,我國“活力”卻相對欠缺,主要表現在全球科技進步深刻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導致有些領域人們的創新活力不足,即創造愿望得不到滿足、創造活動得不到支持、創造才能得不到發揮、創造成果得不到肯定。因此,最為根本的問題就是創新能力亟待增強和保護,迫切需要高素質勞動者,最需要解決的是城鄉區域發展的顯著差距、民生保障的薄弱環節、基本公共服務亟須健全等問題。這就要求在直面精神領域的矛盾上,確保全國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使人民群眾呈現出知識充足、情感富足、心理健康、信仰堅定、活力充沛的狀態。
(二)實現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是新階段新任務的重要內容
面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給各個領域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提高效能和活力的雙重需要,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經驗,結合現實狀況,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突破了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領域特有目標的局限性,將其擴展到了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其他領域,賦予了精神生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解決了如何在新形勢下不穿新鞋走老路,實現持續發展的問題。要實現精神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還必須重視精神本身的力量。恩格斯曾經指出:“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33]這句話提及的“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資料”就是“美好生活”的各個方面,而要“同等”“豐富”地得到這些資料,則需要高質量的精神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浸潤和支撐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期待的關鍵舉措,也是對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的精深把握。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戰略保障和奮進力量。高質量發展是更好實現人民利益、要求、愿望的發展,即是高水平、高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進美好生活的靈魂,是“軟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高質量發展內在地包含了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質量。新階段催生新需求,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標志著共同富裕不是追求單純的物質富裕,而是包含了對“物質、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34]的美好生活向往,特別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新需求推進新發展,新需求一經產生就必然對實踐提出更高要求,即要求我們必須積極作為,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精神生活發展質量不高是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阻力,是降低人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精神生活質量不高主要表現為精神生產的質量品位不高、精神消費主體的鑒賞品位不高,這都會造成精神領域供需關系的失衡。通過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產出優質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培養出感受能力和欣賞水平高的人民群眾,使每個人的精神生活發展目標更加健康向上、精神生活資源更加充足持久、精神生活要素更加科學崇高、精神生活獲得感更加真切踏實,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實踐充分證明,高質量發展指明了發展精神生活的遠景目標,明確了發展精神生活的衡量標準,凸顯出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意義。
共建共享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戰略意義和方略舉要。回溯歷史、前瞻未來,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新闡釋,特別是在完善分配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發展中,強調改革成果由人民共建,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新發展階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方式,進一步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意境。共建共享精神成果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工作重點。一方面,堅持精神文化成果由人民共建體現了“一切依靠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精神領域的需求端和供給端都以人民為主體。人民對精神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作為“共建”的內生動力,推動優質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涌現。此外,人民可以直接參與到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過程中,堅持勤勞致富、創新致富,依靠人民開拓精神生活新局面。依靠人民實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尊重,體現了“共建共富”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堅持精神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了“一切為了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然之義。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實現精神文化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當前,精神貧困問題仍然在某些地區存在,成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薄弱之處。在實踐中,克服地域、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確保人人公平享有精神文化成果,是彰顯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總之,在精神文化成果的創建過程中,堅持人民群眾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是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戰略舉措。
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的精良設計
復興是一個由盛而衰、衰而再興的過程,其實現的標志絕不止于跳出衰敗的谷底,也不是追趕過去的巔峰,而是超越以往的榮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讓國家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幸福、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更大。我們黨經過百年探索,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推進到關鍵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體現在這是關鍵時期的必要任務,就體現在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必然要求,歸根到底,就體現在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推進的必然過程。
(一)推進中華文化復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
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32],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實現文化復興是內在統一的。文化復興是指充分挖掘中國的歷史文化,對其中的優秀成分進行弘揚,并與時代的先進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大眾的文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經濟、政治領域的強大,更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崛起,可以說,中國夢也是文化復興之夢。二者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一是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層追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真正內核是精神文化需要,而利用這種精神文化實現強國、富民,并用優秀的價值觀、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本民族的影響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深層次的追求;二是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基石,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復興的精神源頭,是判斷國家和民族是否崛起的重要標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建立在文化繁榮興盛的基礎之上,而隨著文化復興的實現,強大的文化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將隨之形成。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推動作用正是通過促進文化復興表現出來的。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先實現文化復興,而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發掘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體現中華民族鮮明的精神標識、弘揚中華民族昂揚的精神氣節,從而推動文化復興的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文化復興的促進作用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文化復興內涵的生動詮釋。要達到人民精神富足的狀態,需要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發揚革命文化的“斗爭”精神、需要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改革創新精神,最終匯聚成文化復興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文化復興要求的積極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5]文化復興是一個大國崛起并在世界民族之林發揮重要作用的表征,主要表現為一個民族擁有精神飽滿的狀態、自尊自強的品格和昂揚奮發的意志。通過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使每一個中國人堅定理想信念,以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凝聚起文化復興的精神偉力,為文化復興乃至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價值支撐點。
(二)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中國長遠目標的擘畫包含了對人民精神富裕的不懈追求。現在,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所以是黨中心任務的重要內容,在于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就是走自己的路,這一條路是基于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的,是放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予以考量和謀劃,深刻認識到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只有精神上更強,才會更持久、更深層、更有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對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新的概括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精神世界同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與本質要求,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心任務的精良設計。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歷史主動,必將進一步增強黨在我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歷史自信,有利于夯實黨的全面領導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
中國近期目標的規劃蘊含了實現人民精神富裕的深意。為穩扎穩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我國未來五年的目標任務作出詳細規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25]25,這是精神領域要實現的目標,揭示了精神文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對如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出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規定,成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制度安排。同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動力,而且以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過程特征,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發展人民精神生活的理論結晶和思想智慧完美契合,必將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心任務產生重要的影響。
目標已經確定,奮斗正當其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崛起,國家形象和民族精氣神成為急需塑造提升的關鍵領域,而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國形象的塑造、中華文化的創新、國家認同的增強都離不開人民精神世界的富裕。因此,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目標,也是實現目標的有力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36]。一是實現中國夢,需要精神力量提供支撐。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不倒,貫穿其中的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經過歷史打磨的民族精神、是反映現實需求的時代精神……這些精神形成了中國人民擁有的巨大精神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精神保障。二是實現中國夢,需要精神文化為我們的偉大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都離不開才能過硬、精神富足的高素質人才,這需要個體能夠從豐富多樣的精神生活中獲得心理滿足和精神愉悅,擁有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統一起來的精神境界,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可靠力量。三是實現中國夢,需要發展精神文化促進文化大繁榮,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就是是否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國家必須形成文化供給充足、文化氛圍濃厚、人民精神富足的良好局面,才能滿足民族復興的精神文化標準。總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重視人民精神生活的發展,必須全面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過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形成強大精神力量,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從而使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和價值感召力實現質的飛躍,形成文化大繁榮的局面。因此,必須大力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涵養中國夢的精神支撐和智力資源,以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藍圖已繪就,號角已吹響。要實現黨的中心任務,我們必須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不移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文化繁榮滿足人民需求,以文化自信促進國家興盛,以文化復興推動民族振興,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湛探索
“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37],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著眼于人的本質,將全世界人民看作一個共同體,與人類前途命運休戚相關,是探索人類共同發展新格局、新道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結晶和思想智慧。這一思想力量必將轉化成強勁引擎,構筑起美美與共的新型社會主義文明,造福世界人民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也終將散發出與時俱進的理論魅力。
(一)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國家以對本國人民的剝削和對別國的殖民掠奪歷史性地推動了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但暴力和戰爭同時也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不可逆的危害。如今,大部分被殖民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但當代資本主義文明憑借資本優勢主導全球化進程以獲取剩余價值,導致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直到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大量財富,它都無法超越資本持續不斷復制的邊界,也無法讓大多數人享受創造財富的成果,這催生了例如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等一系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矛盾產生。因為資本剪掉了人們之間所有真實的紐帶,自私、敵對、原子般的存在溶解在人類世界。顯然,資本主義文明的這些弊端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忽略了世界人民利益,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都出現了危機,這些危機波及全球,形成全球性文明困域。
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造福世界人民的文明形態,因而迫切需要新文明引領全人類實現解放,中國共產黨肩負著創造新文明的歷史使命。在對資本主義文明充分揚棄的基礎上,開創共產主義新文明,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從成立之日起就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的文明發展道路是在遵循文明發展規律中萌發,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生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成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社會主義文明,必將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25]21,面對世界范圍內的文明挑戰,我們黨胸懷千秋偉業,始終與歷史同向、與人民同步,以社會主義文明為支撐,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破解世界文明困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著眼于探索人類社會發展新道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方法論啟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獨具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這一理論命題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價值觀的基礎上,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高度創造性地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價值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倡導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提出的理想價值目標,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先進文明價值觀,必然會成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強勁動力。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實踐動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形成先進文明價值體系、推動文明形態變革、最終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探尋更多有助于建構和諧關系的價值理念,為新形態的構建作出實踐嘗試,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完善。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場域中提出和發展的,以“五位一體”為實踐基礎。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開辟、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主義的整體文明觀,是具有質的飛躍的新型文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改革創新的道路,也是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將世界人民的價值追求凝聚起來,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社會主義文明,必將成為解決人類社會諸多關系、矛盾的時代應答。同時,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必須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路徑。通過“五位一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全面積累文明成果,“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38],架構起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體內容。總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場域中形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形態,必須依靠中國特色實踐來實現,這種“新形態”克服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是對當代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
(二)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鮮明的精神價值指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內在統一的。在二者主體指向上相一致,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底色,要使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中國特色就必須將人民性貫穿其中。之所以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凝聚世界人民價值追求的文明形態,始終“致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1]545,是因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民”不單指中國人民,而是把世界各國人民包含在內,是指向全體社會成員的。從二者客體內容上相吻合,共同富裕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期盼,是區別于資本主義文明的顯著標志。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態,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內在規定和目標指向;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具體內容和衡量標準的細化,明確將精神和物質作為共同富裕的兩個方面,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見,人民立場作為價值導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目標始終貫穿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之中,二者的統一性使通過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形成新文明成為可能。因此,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是胸懷天下的大國抉擇,體現了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湛探索。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其內在邏輯在于: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中華文明為深厚支撐,以社會主義文明為性質定向、以現代文明為重要保障,是三種文明融合發展的嶄新形態,而推進人民精神世界共同富裕必將使中華文明更好地傳承創新,使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更加深邃,使現代文明更好地發展,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更為強大的中國力量,展示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中國智慧。同時,在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需要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民精神富裕提供共同的價值追求。要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富足,必須凝聚起各國人民的價值共識,匯聚起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以形成全體人民精神富裕的價值合力,而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從不同文明中尋求長處、汲取營養和力量,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求同存異、求同化異中提煉出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成果,全方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為跨國家、跨民族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構筑起價值橋梁和精神紐帶。可見,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重要力量相互滲透,二者的相互作用必將更有利于形成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更有利于滿足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魏泳安.唯物史觀視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2(3):26-33.
[3]? 王洪波.實現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支撐、探索歷程和實踐方略[J].社會科學輯刊,2023(2):23-29.
[4]? 燕連福.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核心要義和實踐路徑[J].思想戰線,2022(5):1-10.
[5]? 劉影.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10):60-68+118-119.
[6]? 李建國,嚴春蓉.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涵及其實踐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2022(4):18-26.
[7]? 毛勒堂.作為總體性的共同富裕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2(3):4-9.
[8]? 金太軍,張桂岳,焦忠祝.論精神共同富裕的意義及實現途徑——兼論物質共同富裕與精神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J].唯實,1998(3):18-20.
[9]? 廖小琴.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6):25-31.
[10]? 項久雨,馬亞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層次結構與實現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6):11-16.
[11]? 李茹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蘊、意義與推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0):1-5.
[12]? 汪青松.內涵·價值·構建:精神富裕三維之解[J].學術論壇,2011(11):55-59.
[13]? 王淑芹.深化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認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72-78.
[14]? 黃鑫權.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三重價值向度[J].學習論壇,2022(5):114-121.
[15]? 常益敏,孫一仰.習近平精神富裕觀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考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2):9-11.
[16]? 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意涵與價值遵循[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2):64-75+156.
[17]? 歐庭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向度[J].理論導刊,2022(11):66-73.
[18]? 楊勇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J].黨政研究,2022(5):53-59+125.
[19]? 劉向軍.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J].紅旗文稿,2023(5):45-47.
[20]? 傅才武,高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與指標體系[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1-24.
[21]? 陳乙華,曹勁松.新時代精神富裕的內涵與實踐要義[J].學海,2022(4):5-12+52.
[22]? 王習勝,狄瑞波.“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7):131-138.
[23]? 張鑫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4):39-45.
[24]? 辛世俊,王丹.試論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與實踐路徑[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6):5-14.
[2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6]? 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2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661.
[28]?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29]?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30]?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
[3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32]? 新華網.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前進方向[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741.htm.
[3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34]? 顧海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J]. 紅旗文稿,2021(20):4-11.
[3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21.
[3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3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38]? 廖小丹,吳艷東.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視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實現探析[J].理論導刊,2022(9):85-91.
Theoretical Profoundness and Ideological Wisdom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People 's Spiritual Life"
Bai Qin? ?Chen Yan
(College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 Xi Jinping Secretary's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people's spiritual life", not only is it to take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ccurate argument, is the profound grasp of the new stage of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s the excellent design for the central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exquisite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creating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hich embodies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and ideological wisdom of being confident and self-reliant,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staying energetic energy,keeping moving forward with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