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甌市實驗幼兒園 吳 茜
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而課程的高質量發展則是發展的前提。幼兒園課程高質量發展是開發園本課程的價值歸宿。伴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園從“十五”開始致力于對園本課程的開發與研制。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課程初期的開發僅停留在本土資源的利用、特色活動的開展上,缺乏系統的思考與全面的考量,忽視了課程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等要素之間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全面性,也缺少對課程應有的編制邏輯的思考,從而阻礙了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于是,我們對原有的課程進行了反思、審視,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整與優化,促進幼兒整體、螺旋式的發展成為我們課程研究與管理的起點。
結合學習貫徹《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等文件精神,我園課程建設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立足幼兒本位,尊重幼兒的能力、發展速度和學習節奏。通過創設基于幼兒已有經驗的情境,使其在情感的驅動下不斷生發新的經驗。在多元途徑中使經驗從過去發展至當下,并且指向未來的、連續地形成,讓幼兒在課程中的每一步成長都能夠被看見。
關注生活環節的隱性育人價值,聚焦真實生活樣態中幼兒自主發展與自我實現的成長路徑,把幼兒立場滲透到各生活環節中,支持幼兒主動生成并形成一定的生活經驗與生活態度。當然如果僅僅是例行生活環節——每天的洗手、如廁,周而復始的重復固定動作,幼兒不一定能獲得新經驗。同樣,每天例行用餐,也不一定都具有課程的意義。但如果支持幼兒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備餐中,遵循各年齡段的發展水平與能力特點,讓自主準備午餐成為幼兒真實參與的生活事件,讓生活經驗在不同的經歷與感受中不斷積累。例如幼兒園每月一次的午餐——水餃,從中班開始根據幼兒的興趣,教師提供了包水餃的模具,幼兒自主體驗自己包自己吃,既提高了幼兒對水餃的喜愛,同時也收獲了一定包水餃的經驗。而到了大班以后,幼兒不僅可以自己包水餃,而且要準備什么樣的水餃皮、什么樣的餃子餡,都由各班整合幼兒的意見匯總到食堂統一提供。幼兒在自主動手準備午餐的過程中,與水餃相關的生活經驗在高參與度的活動中獲得了逐步連續性的增長。
幼兒經驗的形成與構建遵循一定的軌跡,教師在關照幼兒經驗建構的基礎上,清楚地明晰游戲是基本的課程組織方式,把新的經驗融入到游戲中,讓幼兒主動去發現與聯結。如小班幼兒在玩竹棍的游戲中,通過竹棍與鐵架的組合探索,生發出搭竹樓、溜滑梯、解救小動物等一系列的自主游戲,同時建構起與平衡、穿插、長短等相關的經驗。若一直只是固定的材料與環境,幼兒慢慢會失去興趣,或者活動持續的時間會縮短。因此,到了中班之后,教師基于幼兒原有的經驗與游戲的基礎,為幼兒重新提供了長短、粗細對比明顯的竹棍以及可多元組合的竹片板,支持幼兒把游戲的空間拓展到戶外,還支持幼兒在更加多變的空間與材料中完成經驗的不斷累加,從而創生出穿越火線、抬花轎、讓球不會掉下去等更加復雜的合作性游戲,對空間的感知、造型的建構、距離的判斷及社會性能力等新經驗也逐步獲得。
幼兒園的課程中大部分是以主題的形式展開的,教師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會盡可能地開展覆蓋多領域的活動內容。但梳理分析后發現,同個主題活動下的不同活動內容之間缺乏幼兒發展目標的聯系性,不同主題活動之間的經驗更是缺少一定的連接。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幼兒發展目標的思考,在充分了解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捕捉幼兒經驗新的生長點,明確活動到底要讓幼兒“發展什么”,在實現經驗連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例如,在大班下學期開展了兩個緊密相聯的主題“給老師的一封信”“我的畢業愿望”,促進對幼兒經驗連續性發展的思考。教師節的時候,一名幼兒寫給教師的信引發了其他幼兒用書信來表達心愿的想法,于是圍繞寫信生成了“給老師的一封信”主題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給幼兒園里認識的教師寫信,激發幼兒前書寫的興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使幼兒嘗試用文字或者圖畫等符號記錄自己的想法,從而體會到文字的意義。臨近畢業時,幼兒開始互相傾訴自己在幼兒園沒有實現的一些心愿,并及時把自己的心愿畫下來,展開了“我的畢業愿望”主題活動。其中在幼兒園和同伴們一起玩一場酣暢淋漓的打水仗游戲成為所有幼兒共同的心愿。于是他們開始用邊寫邊畫的方式送給園長一封信,讓“打水仗”的心愿變成可能。在這過程中,幼兒請教師把他們不會寫的字寫出來,他們照著模仿,再次深切體會到文字書寫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強烈的書寫興趣,并通過“畫字”獲得成就感。前面雖然是兩個主題,但內容上都指向實現幼兒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目標,關注到幼兒讀寫經驗發展的連續性,為幼小銜接打下一定的基礎。
在園本課程創設初期,我們基本上是把教師開展活動的相關材料進行收集與整理,貌似完成了課程資源的打包。然而實踐中發現,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質量提升,還需對幼兒在園三年經歷的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從內容、目標、過程、評價四個維度進行系統架構,遵循從課程資源到具體活動再到兒童經驗轉化“三步走”的技術路線,讓幼兒經驗在與課程的互動建構中形成一定獨立的體系。
在課程架構的過程中,我們基于幼兒日常的基本活動及本土資源的開發分別設立了兩大課程資源包——基礎課程資源包、本土課程資源包,確保每個獨立板塊遵循各年齡段幼兒年齡特點,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基礎課程資源包:針對幼兒發展的主要活動形式,覆蓋生活、運動、學習等各個方面,配套有活動設計、指導要點、活動后反思與調整等內容,針對幼兒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與規律給予具體的規劃,為新手教師提供第一手的資源與素材。本土課程資源包:通過搭建本土文化和幼兒教育五大領域之間的橋梁,實現了教學與資源的雙向銜接。將多種資源進行整合分類,從而匹配各階段的課程實踐,形成大中小不同年齡段菜單式的本土課程資源包,為各年段教師提供可選擇的平臺與范圍。這既豐富課程的實施內容,又提升課程的實施效果,支持幼兒在不同階段完成對本土文化的系統性浸潤與學習。
教師在開展課程活動的過程中對原有資源的不斷反思與調整,使課程的適宜性與幼兒的現有經驗碰撞并重組。例如,我園的本土竹課程從原先的由教師自選與竹相關的內容展開主題,到確立小班以玩竹為切入點、中班以拓展多領域竹內容為支點、大班以竹文化浸潤為重點,逐步建立起系統的本土竹資源課程,蘊含小中大共15 個主題包。至今,課程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教師可隨時根據幼兒的興趣與已有經驗對現有的主題進行重新架構與推進,讓課程資源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來,課程評價始終是課程的重難點,直接關系到課程質量的發展,更是幼兒園高質量發展的主導因素。我們以過程性追蹤審議取代傳統的結果性評價管理,幼兒在園一切活動都視為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致力于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全面的學習經驗。我們把課程展開過程與幼兒的全面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班級自我審議、年段相互審議、園部階段性審議等方式收集相關信息,對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展開課程實施方案的追蹤與價值判斷;通過觀察反思、問卷訪談、課程故事分享等方式,綜合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關注教師課程執行力的客觀評估。課程追蹤審議具備動態化發展的特征,始終處于不斷深入、持續展開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真正實現課程教育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支持幼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只有立足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長遠發展目標,加強園本課程的開發、利用與過程性管理,才能有效推動幼兒園課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