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文化精髓,對塑造地方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汕尾手工藝文化為例,通過分析其內涵、特征、意義等方面,探索汕尾手工藝文化的活化利用的創新傳承的三種途徑,指出了手工藝文化的活化利用的意義和價值。最后提出城市的發展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設、注重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的發展。
【關鍵詞】海陸豐;優秀傳統文化;活化利用;手工藝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3-0131-06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40
基金項目:“2022-2023年度汕尾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WSKYF-202210);2021年度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績效評估中心課題“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SJP21—005)。
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1月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文件。《意見》主要包含了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主要內容、重點任務、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這4個方面的內容,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進行了系統的規劃,《意見》中提到了文化自信、國家文化軟實力等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提出要重視文化自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立足之根,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成長。《意見》和習近平重要講話對于各省各市各地區今后的規劃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廣東省汕尾市在“十四五規劃”中的總體要求明確提到“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具體包含“海陸豐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傳承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創新,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等細化目標。
一、汕尾優秀傳統文化的概述
(一)海陸豐歷史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文化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也會跟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的融合和改變。汕尾文化既有傳統概念,也有新時代融合概念。傳統概念的汕尾文化泛指海陸豐文化,海陸豐是指海豐、陸豐,二者構建了汕尾的過往歷史。《明清海豐縣志(校注本)》記載,“海豐為惠州屬邑”。《陸豐縣志》中記載,陸豐是從海豐縣劃分出來,幾次分分合合最終獨立設定縣制。地域文化的形成要從其特定的存在環境說起,汕尾的地理位置較為獨特,以海豐縣為例,三面高山、一面向海,擁有獨立水系,因此無法和相鄰的潮汕平原、珠三角平原融合。地理環境的獨特結構,造成了地方語言、生活習慣、經濟類型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在其文化形成過程中,造就了海陸豐文化的獨特性質,既不是廣府文化,也不是潮汕文化。海豐和陸豐的文化有較為相似的地方,但在很多方面又有諸多不同,甚至地方方言也并不是一致的。海陸豐雖然占據地理面積不大,但是從其地方發展歷史來看,卻有不少外來人口的遷徙,這片土地有福建人、潮汕人、中原人、客家人等。在構建傳統概念的汕尾文化里,海豐文化和陸豐文化則是最為重要的構成因素,汕尾也稱為是“海陸豐”,海陸豐的歷史文化也就是代表汕尾歷史文化。原中共汕尾市委書記鄭雁雄同志在為《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卷七-工藝美術》一書,寫了一篇《汕尾文脈與海陸豐精神》的代序,在文章中就提到了汕尾文脈具有動態性、有機性、有序性的特點,也提到了正是因為汕尾具有開放文化的形態,所以在文化方面才會豐富多彩,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于2008年唯一一個地級市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海陸豐歷史文化不僅包含了千年遺存的古跡、人文志略,百年匯集的“四戲一歌”、歌舞,還包括了紅色文化、旅游等近現代文化,是構建汕尾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核心。
(二)汕尾優秀文化對于構建新時代汕尾城市“善文化”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融合概念的汕尾文化,則是更加偏向于原汕尾鎮基礎上的汕尾城區新文化。汕尾市行政區設立在原汕尾鎮,原汕尾鎮也就是現在的汕尾城區,也被通俗認為是“汕尾市”。由于原汕尾鎮面積有限,且距離海豐、陸豐較遠,因此汕尾市在城市規劃時也受到部分局限。不過在黨和市政府的帶領下,汕尾城區有了較大的變化,也呈現出較好的新城市面貌。汕尾市政府引進保利等央企、信利等外資企業,采用紅海揚帆計劃招聘碩士、博士高層次人才,不僅重視經濟發展,更加重視創新人才、優秀人才的引用。這也是小概念汕尾文化的優秀特征——繼承海陸豐傳統文化,融合時代發展、重視人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汕尾城區十年來發展迅速,沿著品清湖路線有規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生活幸福,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特別是近5年來,汕尾城區歷經“創文創衛”等主題活動,對城市的文明建設起到了較大的提高作用。2021年1月,中國共產黨汕尾市城區第八屆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召開。在會議提出要緊緊圍繞市委“三個縱深推進、五個更加重視、三個重點突破”部署要求,推動汕尾城區的未來發展。其中在“五個更加重視”中提出“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著力打造‘善文化內核和標識。”無論是汕尾優秀傳統文化,還是新時代融合概念汕尾城區文化,都隸屬于汕尾文化的大范疇中,是構建“善文化”的內涵的基因和元素,也是“善文化”的直接映射。
二、汕尾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內涵
(一)汕尾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簡介
彭吉象老師在《藝術學概論》一書中,將藝術劃分為五大種類——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其中實用藝術包含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部分。尚剛老師對工藝美術的定義是“含有藝術價值的手工制品”,包含文化形態和造型形態兩個語境。在《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卷七-工藝美術》一書中將海陸豐的工藝美術劃分為古居民建筑工藝、寺廟祠堂建筑工藝、雕塑工藝、書畫工藝、手工藝及其制品共計五個種類。工藝美術也被稱之為實用工藝,一個地域的工藝美術會折射出其生活環境、審美素養、民俗習慣、文化特征、技術手段等等問題。從居民的建筑來說,毗鄰太平洋,時常有臺風暴雨,所以建筑呈現“怕風不怕雨”的特色,具體表現為房屋較為低矮且樓距較近;由于很多福建人民的遷徙,帶來了媽祖信仰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建筑中的碎瓷嵌瓷工藝,使得祠堂寺廟的建筑風格別具一格;常年的打漁生活又使得人民群眾具有不畏艱難的斗爭精神。
總之,汕尾工藝美術呈現的狀態,主要是由汕尾的人文地理特征所決定,極具地域文化的代表性。汕尾傳統手工藝及其制品中,主要包含陶瓷工藝、制皮工藝、紙扎工藝、編織工藝、珍稀劇種臉譜的繪制工藝、盆景工藝品、書畫裝裱工藝、根雕工藝、風箏工藝、木作品與雜制品用具、飄色工藝、面塑工藝等。這些傳統手工藝與汕尾其他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例如臉譜繪制工藝和汕尾的四大戲劇直接關聯。汕尾傳統手工藝文化是基于傳統手工藝及其制品的,是勞動人民對手工藝制作的意識提煉,是對汕尾歷史文化高質量的、完整性的準確反映,具備不可替代性。質樸的傳統手工藝文化與成型的手工藝制品共同推動了汕尾地域工藝美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汕尾的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共同進步。
(二)汕尾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特征
1.實用性和功能性
李硯祖老師在《藝術設計概論》中提到了“造物”及“造物設計文化”,認為工藝造物是最終產品形態。王受之老師在《世界現代設計史》中提到了設計必須具備功能性,設計與藝術有本質區別。傳統手工藝隸屬于工藝美術,都是在實用藝術范疇,屬于造物設計。以海陸豐陶瓷工藝為例,1936年在海豐、汕尾鎮等地考古發掘到了一些陶器、石器(或殘片),后經檢測被認為是新石器中期、晚期、末期的物品,足以可見汕尾在距今約6000年左右就有陶器的印跡,可以推斷出汕尾的歷史悠久。工藝美術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人民不斷探索而持續創新發展的,汕尾傳統手工藝也是如此的發展軌跡。正是由于6000年前人類的陶器制作,所以此后海豐、陸豐等地的陶瓷工藝得以更新并拓展,陸豐陂洋的陶瓷工藝、海豐赤石瓷碗窯是海陸豐陶瓷工藝的代表。直至目前,陸豐陂洋依舊有陶瓷工廠存在,很多村民會開家庭式的小作坊,可見陶瓷工藝持續至今。從實用性和功能性角度來說,陶器是人類利用泥土、火燒紙而成的日用品,原始陶器可用來打水、儲水、存放物品等,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后來陸豐陂洋和海豐赤石出產瓷器,也是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老百姓用的碗、碟、杯等生活用瓷,這些日用瓷大大提高了勞動人民生活質量,甚至和建筑中的嵌瓷工藝有一定的重合度。
2.審美性和藝術性
工藝美術具備兩個性質——實用性、審美性,傳統手工藝同樣具備這兩個性質。審美性是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審美需要,手工藝制品具備審美性和藝術性是勞動人民對“美”的直接感觸、呈現、表達。以海陸豐皮影戲制皮工藝和珍稀劇種臉譜繪制工藝為例,都是融合了繪畫、彩繪、民間美術、戲劇等為一體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從陸豐皮影戲的影偶制作來看,主要是用牛皮、羊皮、驢皮等原材料,通過制皮、設計、刻鏤、染色、脫水、上膠、裝配等工序完成。陸豐皮影戲作為三大影戲中潮州影戲的唯一活態遺存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是將民間工藝美術和民間戲劇相結合的藝術代表,陸豐皮影戲演員和其他戲劇演員有互相學習唱腔的經歷。與陸豐皮影戲并稱為汕尾四大戲劇的其他三個戲劇,分別是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海陸豐珍稀劇種的臉譜繪制主要就是為這三個戲劇進行臉譜創作。海陸豐戲劇臉譜目前分為3種形式,一是真人臉譜,即表演戲劇時直接畫在臉上;二是泥塑,即用泥土制作,經過制模、晾干、著色、繪制等幾道工序才能完成;三是繪制紙扎,即用紙扎制作而成,主要起到墻上裝飾品的作用。臉譜是戲曲人物化妝美學的突出表現,也是為塑造角色特征的重要表現元素,經過多年的改進和演變,臉譜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作品代表,是“藝術中的藝術”。
3.技術性和時代性
傳統手工藝的制作不可避免的和技術息息相關,和當時處所的時代環境緊密關聯。技術泛指各種,既包含對礦物、瓷土、河水等自然物品的使用方式,也包含開發了對物質材料的理性思考和開發運用。手工藝具有極強的時代性,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進步,也包含一段時間內地域文化的流行、社會情感的表達、民俗風貌的呈現等方面。以汕尾的木作品工藝為例,木作品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前者是指房屋木架等用途,后者是指家具、建筑的精細裝修或其他木器。海陸豐的傳統木作工藝形成為明初、成熟于清代,這和當時的中原人口往南遷徙的大環境有必要聯系,人口的遷移帶來的是不同的文化、技術、思想,以及后來的逐步融合。明代家具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中國木制家具中,尤以明式家具為代表,其藝術特色為“簡、厚、精、雅”,且注重結構美、材質美、造型美、裝飾美,成為中外家具設計的參考典范。海陸豐的木作工藝總體上呈現出明代的時代性特征,在技術上主要用的方式是“攢邊作法”和“榫卯作法”,這兩種技術具有嚴謹牢固、科學巧妙、經濟美觀的技術性特征。木作品工藝和木雕工藝、漆工藝等其他傳統工藝相結合,制作出屏風、案桌、床、椅等家具,也和建筑造型結構相融合,制作出斗拱、檐頭、梁架、門窗等建筑結構。總體而言,海陸豐的木制品手工藝品呈現出工匠們的精思巧妙的技術性,同時也結合當時的審美主流觀點,表現出時代風格和特色。
4.民族性和地域性
傳統手工藝體現出來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必然的,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壤水質、礦產資源等方面決定了這一地域及其生活的勞動人民如何生存,生存過程中的生活習慣、精神文明等方面呈現的狀態。汕尾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海岸線較長、高山環繞、海洋資源相對豐富,由于有獨立水系,與外界聯系不算多。汕尾具備海洋型經濟特征,勞動人民多年來靠著出海打漁維持生活,養成了不畏艱險、有一定的斗爭主義、冒險主義的性格。有句俗語“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客觀上描述了海陸豐人民的性格特征。海陸豐人的家族意識較為強烈,注重族譜、祭祀等,此外出海打漁的收獲有一定的運氣加持,海陸豐人比較信奉神明、祈求收獲和平安歸家,這些地域特色在紙扎工藝上表現得較為明顯。海陸豐的紙扎工藝主要包含剪紙藝術、陸豐貢案剪紙藝術、扎龍頭工藝、麒麟舞及工藝制作、陸豐碣石鯉魚燈工藝、陸豐碣石“五色獅”工藝、傳統燈籠制作工藝、大安“八仙八騎”工藝、燈彩工藝等種類。這些紙扎工藝和海陸豐的民間習俗、民俗活動有著必要的關聯,紙扎工藝的圖案元素大多使用有吉祥寓意的動物、植物圖案,以及神話故事或小說中的人物角色,反映出地方傳統鄉俗鄉情,是勞動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縮影,也是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境界的愿望。海陸豐傳統手工藝是研究海陸豐民俗文化的重要參考之一,被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的鐘敬文先生出生于海豐縣,或許鐘先生的啟蒙老師就是來自他的家鄉民間文化。
(三)汕尾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意義
1.對過去汕尾歷史的直接反映
手工藝制品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而來,從日常生活中提煉智慧來制作日用品,再用樸素的審美裝飾衣食住行,使得生活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汕尾傳統手工藝從考古的陶器和石器考證來看,要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從6000年前至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汕尾這片土地留下了無數人類的生活痕跡。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等,是人類發展的軌跡。汕尾在6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同樣經歷過戰爭、遷徙所帶來的民族融合、技術傳播,以及所帶來的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在陶瓷手工藝制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從汕尾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可以看到汕尾過去的歷史變遷,也是分析汕尾歷史的有效素材,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手工藝歷史形成、工藝美術歷史的考證參考。
2.對未來汕尾設計產業的直接啟發
工藝美術和現代設計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共同性,現代設計是工藝美術的延續,工藝美術史現代設計的基礎和前身。汕尾的傳統手工藝凝聚了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所涵蓋的種類也非常豐富,但是基本上都是小型的、作坊式的、純手工為主的手工藝制品,對于現代大工業、批量化生產來說較為小眾化。現代工業設計產業從傳統手工藝中學會古為今用、傳承創新,提煉先輩們的藝術語言和審美素養,再結合當今的技術手段和商業運營,將汕尾的設計產業不斷創新推廣,促進汕尾地方經濟的發展。以汕尾當前的主要與設計相關產業為例,海豐梅隴的首飾產業、海豐可塘的珠寶產業、海豐城東的紡織產業、海豐公平的服裝產業、陸河的家居裝修產業等等,都是與時代相結合的設計產業,可能和原創設計還有一段距離,當前還是以加工代工為主,但是這些產業中有不少工人、設計師、企業負責人已經意識到原創設計的必要性問題。梅隴首飾行業成立了汕尾市金銀珠寶首飾行業協會,協會中的成員積極尋找市場空白點,找尋行業發展的方向,開啟了抖音平臺直播營銷、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等方式,借助當前時代機遇傳承創新。協會和汕尾職業技術學院交流并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旨在通過專任教師對藝術設計的專業底蘊和市場相結合,對行業給予一定的發展思路預判,以及深入培養本地人才的綜合目的。
三、汕尾手工藝文化的活化利用的創新傳承途徑
(一)結合文旅融合發展思路,宣傳汕尾手工藝精神
目前汕尾有一個發展目標——“南國旅游城市”。自古以來,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是高度重合的,汕尾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又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文旅融合的發展思路站在時代的客觀角度來說,是有較大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汕尾的旅游資源豐富,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留存較多的故居遺址,且汕尾的海鮮食品豐富,游客可以品嘗到新鮮美味醇正的海魚、海蝦、貝殼類等海產,是一座天然適合旅游的城市。汕尾除了擁有6000年的歷史,主要還擁有三個方面的文化旅游資源。
第一,紅色文化。汕尾紅色資源豐富,比較著名有海豐紅宮紅場、彭湃故居、周恩來渡海口、金廂銀灘等地。其實汕尾還有其他紅色資源,主要有鳳山抗日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鳳山中山紀念亭、海豐縣第八區委舊址、寶樓銅鑼寨等地。自廣東省籌建“紅色村”以來,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的汕尾鄉村就開始轉型,以海豐縣新山村和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為例。海豐縣新山村原本村貌不佳,自開始建設“紅色村”后,政府將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戰略融合,挖掘紅色史跡、收集紅色資料、修繕故居舊址等。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則用墻繪壁畫講述紅色故事,周恩來曾經在陸豐市金廂鎮下埔黃厝寮村居住的房屋命名為“周恩來活動居址”,陸豐市金廂鎮洲渚村渡海處建立了周恩來同志渡海處紀念碑。
第二,文物遺址。比較著名的是“汕尾八景”,包含:蓮峰疊翠、金廂銀灘、紅場星火、玄武靈聲、有鳳來儀、遮浪奇觀、南萬椎濤、一飯千秋。此外,汕尾還有寶樓山遺址、城區關帝廟、柴鋪井、捷勝城墻遺址、坎下城遺址、鳳山祖廟、鳳山中山紀念亭、浪清古井、南陽名勝亭等地,對于研究汕尾本地文化、建筑風格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也給打造汕尾旅游城市賦予了厚重的歷史底蘊。
第三,網紅打卡景點。包含銅鼎山區的吊橋、保利金町灣度假區、紅海灣遮浪半島旅游區等,游客在景點游玩后通過朋友圈、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分享游玩趣事和心得,無形中擴大了景點的傳播力度。以保利金町灣度假區為例,不僅有風箏節、美食街、海上沖浪、快艇等服務項目,還有沿著海岸線的沙灘上自由行走游玩,樂趣多多。近5年來,汕尾致力打造旅游項目,也引進了諸如保利、萬達、融創等企業投資,游客也有大幅度的增長,一時間汕尾被譽為“小三亞”之稱。
在文旅融合的視野下,將汕尾傳統手工藝融入旅游景點中,或是紀念品售賣,或是展覽介紹,或是限量演出,或是公共雕塑作品,總之讓游客直觀的感觸到汕尾的傳統工藝文化的精神,體會到汕尾的內在文化底蘊,對汕尾的好感度不斷地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結合品牌設計理念,優先手工藝文創設計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豐富,參觀各地博物館時會看到中華民族留下來的華麗瑰寶,但是將傳統文化和品牌相結合的成功案例并不算多,當今打造的比較好的案例當屬“故宮文創”“唐宮文創”。以故宮文創為例,充分對故宮的文化資源、歷史底蘊、著名人物小故事進行挖掘,再結合當今消費群體的關注點進行優化和創新。故宮文創善于運用流行熱點,善于和市場相結合,所以出了一個個爆款。同時故宮文創還善于饑餓營銷,每次的文創產品發行量有一定的限制,造成粉絲迫不及待地購買行為,達到了商品促銷目的的同時,也對其品牌有一定的傳播廣告作用。對于一個城市的優秀傳統文化來說,將手工藝文化挖掘并孵化出創新品牌,設計制作出文創產品在本地區售賣,同樣會有非常好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傳播價值。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思考。
第一,挖掘品牌故事,打造知名傳統手工藝品牌。傳統手工藝的故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挖掘和塑造,海陸豐當代手工藝的藝術師和工匠不算少,比如陳訓成的陶瓷藝術、彭忠的皮影制皮工藝、呂鋼的剪紙藝術、陳煥麟的“扎龍頭”工藝等。無論是神話傳說故事,還是當代藝術工匠、藝術家、民間藝人的故事,對于打造傳統手工藝品牌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讓受眾感觸到手工藝品牌的背后真情、藝術價值。
第二,手工藝文化視覺化,鼓勵手工藝文創設計的發展。文創設計要先深入了解文化,尤其對于手工藝文創來說,文化是設計的關鍵點和重要元素,不能只做表面性的、重復性的、替代性強的文創設計。文創設計是受眾直接能夠看見、聽見,甚至消費使用、直觀體驗的物品,是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科技、審美等高度融合的具體表現,也是藝術家和設計師深度思考、個性創作的具體表現。手工藝文創設計的發展,對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有重要意義,比如潮州牌坊街、佛山嶺南新天地售賣當地的手工藝文創商品,和其城市特色緊密相連,容易讓游客產生情感共鳴,同時也加強了城市特色形象。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時代,進行手工藝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營銷。目前移動互聯網發展速度飛快,各類平臺App推陳出新,前面提到的“故宮文創”在抖音平臺不斷更新小視頻獲取流量、收獲粉絲,繼而能夠在平臺上宣傳商品且促進銷售。汕尾傳統的手工藝品牌也可以利用網絡營銷思路拓寬傳播面,網絡營銷的傳播度廣、成本相對小,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紅利是個值得推廣的方式。同時用新興媒體宣傳和營銷傳統手工藝文化,更加容易獲得年輕群體的關注和吸引,為拓寬市場也起到基礎作用。
(三)結合時代和地方特色,注重人才培養及儲備
目前各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接受采訪時都會提出一個憂心的問題——后繼無人。人才,才是發展一切的根本。汕尾本地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2020年12月31日開館汕尾市博物館正式開館,汕尾市“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非遺精粹展”展廳中擺放珊瑚、甲子貝雕、陂洋陶瓷、捷勝泥塑、陸豐金屬雕、甲子金漆木雕、海陸豐稀有劇種臉譜、海豐紙扎的紙扎麒麟獅、碣石麥稈畫、陸豐皮影戲等展品。以國家級非遺陸豐皮影戲為例,據記載1957年陸豐皮影劇團成立,建團初期蔡娘仔、卓幼兒等民間藝人納入體制,并招收聰明勤勞的青年學員跟著老藝人學藝,并打破皮影“女人不能從事”的古訓,招收了第一批女性皮影藝人。目前陸豐皮影戲傳承人已經算到第七代,女性多于男性,年齡跨度從70后到90后,傳承方式以“傳幫帶傳承”為主。2021年10月廣東省第十屆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木偶皮影賽區)順利舉辦,陸豐皮影的《龜與鶴》《嫦娥奔月》《家婆的一天》參賽,其中《家婆的一天》是陸豐木偶戲,參賽主要演藝人員有:高曉玲、陳柳娟、鄭鑫華、蔡紫凝、彭珠、鄭海東等。隨著蔡娘仔等老一輩藝人漸漸離去,新一代的藝人也要不斷的增補才能將非遺文化繼續傳承。目前陸豐皮影戲第七代傳承人有不少是80后90后,他們的身上有一定的時代特色,比如接受過學校的教育,接觸過新型事物,與時代融合較為密切等等。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的綜合素質的確提高,但同時也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攻擊和挑戰,并且新一代的傳承人明顯在工匠精神方面需要更為堅持和秉承工匠信念、文化自信。
除了重視和培養傳承人的人才之外,對于汕尾本地高等院校的相關專業也要積極培養文創人才。高校肩負著培養學生的重要責任,同時也肩負著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中設立傳統手工藝工作室、非遺文創工作室,長期滲透傳統文化、傳播和研究非遺文化,對于培養相關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2018年5月,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中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包括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共計六大模塊的構建模式,對于高校的非遺文化相關工作起到了指導方向的重要作用。李克強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這一重要精神同樣落實并應用到高校教育中,對于培養非遺人才的“工匠精神”有著長遠意義。通過高校培養出的“學院派”人才,在創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較為體系化的思考和認知,同時又具備現代的科技軟件等應用技術。力求將高校培養的人才達到以下能力:既能夠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非遺文化、手工藝文化,又能夠積極融入現代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設計空白點,將傳統手工藝文化融入現代語境和現代空間,汲取傳統文化的工藝靈魂,并提取相關元素進行創新,最終達到促進手工藝文化傳承創新的目的。通過以上不同途徑培養人才,再結合汕尾本地的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討出多條發展文化產業的模式,也為發展汕尾城市經濟提供一個可能性。
四、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活化利用的意義和價值
(一)基于文化自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019年兩會中習近平主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2021年黨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意義重大,文化對于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同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國家的發展不僅僅依靠經濟的迅速發展,也要對精神文明、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繼承。文化是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底蘊和內核,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對于城市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在發展汕尾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經濟的發展,還要考慮到地方文化的發展,達到精神文明和經濟文明兩手抓、共同建的目的。近10年來在各級領導的帶領之下,汕尾不斷的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無論是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實踐工作方面都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和傾向。2021年中共汕尾市委宣傳部、汕尾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舉辦了“加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汕尾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征文活動,向汕尾市各界集思廣益征集論文,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應,專家學者們通過調研、論證,撰寫了多篇優秀的文章,為促進汕尾的社會科學研究、促進對汕尾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對汕尾如何高質量發展的建設思路等現實問題,均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二)構建城市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以“善文化”為研究基點,構建汕尾城市“善美之城”的品牌形象,是當今汕尾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工作。通過“海陸豐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汕尾城區文化”為基點,構建善美之城、提煉善文化的核心要素,給予汕尾內在文化支撐和內在文化底蘊,從而達到促進汕尾城市發展的重要目的,這是當前文化賦予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汕尾雖屬地級市,但是城市面積相對不大,行政區域中有較大面積屬于鄉鎮,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也是重要的建設特色文化的思路。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9月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鄉村未來發展的目標明確了方向。目前全國各地鄉村建設工作循序漸進,部分鄉村發展飛速,成為樣板學習榜樣。鄉村振興戰略在推進過程中,對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民俗家風等方面也逐漸重視和繼承。國家的發展不僅僅依靠經濟的迅速發展,也要對精神文明、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繼承。文化是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底蘊和內核,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對于城市來說尤為重要,也是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力。
五、結語
城市的進步和發展除了經濟飛速提升之外,同時也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設,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不容小覷。汕尾本地擁有巨大的特色文化資源,她是全國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她是“粵東旅游黃金海岸”,今后要打造成為“南國旅游城市”;她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發展汕尾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經濟的發展,還要考慮到地方文化的發展。以本地的“善文化”為發展內核,才能將經濟的發展落實落穩。汕尾保持地方特色的基調下構建“善美之城”城市品牌形象、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才能促進汕尾更好地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一核一帶一區”的規劃建設。
參考文獻:
[1]《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卷七)·工藝美術[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精編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修訂本)[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4]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9.
[5]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1):5-9.
[6]方李莉.設計·手藝與中國文化復興——方李莉談“設計與文化”[J].設計,2020,(02):34-38.
[7]仲呈祥.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思考[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02):24-31.
作者簡介:
袁學麗,女,漢族,安徽人,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講師,設計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文創設計、視覺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