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金
閱讀教學始終是語文學科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將群文閱讀運用到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文學作品有哪些相似之處,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中所包含的思想和哲理,激發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語文閱讀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也在不斷改變,群文閱讀隨之產生。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十分豐富,語言特點也十分鮮明,在群文閱讀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教師結合初中古詩詞開展群文閱讀,既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一、群文閱讀的概念及其重要環節
(一)概念
對于群文閱讀教學,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概念界定。有學者認為,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以議題學習為任務驅動,通過文本的比、對、讀、議,實現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和方式。還有學者認為,群文閱讀就是一種圍繞議題,對多個文本進行整合和對比的整體性閱讀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閱讀過程。根據這些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群文閱讀本身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群文閱讀。總而言之,群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師生合作探究的過程,目的是給師生搭建一個思維碰撞的交流平臺,從而使教師、學生能夠以文本為媒介實現良性互動,解決文本教學問題。
(二)重要環節
群文閱讀教學由四個重要環節組成,分別是選定核心議題、多文本比較閱讀、思維碰撞和達成共識。以下是具體的介紹。
1.選定核心議題。在上述的概念界定中,學者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議題”。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中,議題是除文本原有的意思外蘊藏的含義,是能夠讓師生進行合作探究的一個主題思想,也是整個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作為核心,議題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貫穿整個群文閱讀過程。當前,教師教學壓力巨大,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緊迫,導致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而群文閱讀作為一種以議題為核心、師生圍繞文本合作探究的閱讀教學模式,符合當前的語文教學形勢,能夠有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多文本比較閱讀。多文本就是群文閱讀教學中的“群文”,是群文閱讀的顯著教學特征。在確定核心議題后,教師需要圍繞議題選擇多個合適的閱讀文本,將具有關聯性的文本整合起來,再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多文本比較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也是之后思維碰撞和達成共識的重要基礎。多文本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群文閱讀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在選擇文本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個要求。第一,文本之間需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能夠幫助教師開展系統性的教學,教師緊緊圍繞核心議題選擇合適的文本,才能夠發揮出多文本的作用。第二,各個文本的主題不能過于相似,需要有一定的差異性,相似度極高的文章會造成學習內容上的重復。多文本的比較閱讀是之后思維碰撞的基礎,多文本的選擇需要遵循“同中異、異中同”的原則,才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3.思維碰撞。在進行多文本的比較閱讀之后,師生、生生之間可以開始進行合作探究,思維碰撞,圍繞核心議題對文章進行探索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交換意見最終達成共識。利用合作探究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體現了“異中同、同中異”原則,學生通過集體探究調動自己的智慧,針對不同文本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強化自身的語文思維,這可以體現出群文閱讀的真正價值。在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探索和討論,得出個性化的文本見解,而不是靠教師強硬地灌輸知識。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大多是被動地獲取學習經驗,而在群文閱讀中,學生通過多文本比較和思維碰撞,能夠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并積累學習經驗,強化學習能力。可以說,這一環節打破了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可以讓學生在友好的交流氛圍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4.達成共識。組成群文閱讀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達成共識。圍繞議題進行比較閱讀、思維碰撞之后,師生和生生之間能形成一種思想上的認同,也就是達成共識。達成共識并不意味著師生對文本的理解一致,群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也不是讓學生只理解文章中的某一個思想內容。比如在結合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既能夠體會詩人那種憂國憂民,即便遠離朝堂也愿意“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家國情懷,又能夠感受到詩人積極向上、不愿放棄的進取精神。在達成共識的階段中,教師不應該引導學生追求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而是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對古詩詞進行分析和探究,實現對文本的多元化認知。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古詩詞對于學生來說沒有較大的吸引力,很多學生忽視了古詩詞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認為古詩詞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大多數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是單純地背誦古詩詞。目前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還是由教師主導,帶領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內心情感,學生被動地學習,最后完成古詩詞的背誦和默寫就算完成了古詩詞的學習任務。久而久之,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且只懂得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不懂得如何自主感受古詩詞的意境,體會其中的奧妙。
(二)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迫于學生的升學壓力,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講解古詩詞的字詞釋義和知識技巧,且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只是按照固定的流程進行教學。比如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部分教師會先介紹作者的生平,再介紹這首詩詞寫作的歷史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加深學生的印象。接下來,教師會根據教學大綱講解其中的生字詞,并分析該首詩詞想要表達的含義,最后針對重點句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剖析詩詞的思想內涵。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但是從古詩詞的鑒賞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的思維固化,無法增進學生對詩詞情感的理解。
三、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的策略
(一)確定閱讀重點,劃分閱讀小組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不僅創新了閱讀模式,還變革了古詩詞教學手段,但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依然需要教師根據古詩詞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和閱讀重點。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教師還應在確定閱讀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劃分好閱讀合作小組。具體來說,教師需要根據古詩詞材料和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為學生劃定閱讀重點內容。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和語文知識儲備等實際情況,依照“優幫弱”的原則劃分閱讀合作小組。這樣,閱讀合作小組就能圍繞閱讀重點,以組內分工閱讀、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群文閱讀。
(二)深入挖掘主題,科學安排閱讀方式
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下進行多篇幅和多樣化的古詩詞閱讀,還需要學生掌握閱讀方式和閱讀順序,進而實現由淺入深的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實現閱讀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基于此,教師在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不同單元古詩詞的主題和思想,并剖析古詩詞的閱讀難度,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閱讀方式。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野望》《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的內容進行統一分析,依據這些詩的語言表達方式、情感體現手段、語言文字精練程度、篇幅長短等進行劃分,并根據綜合難易程度進行閱讀排序。這樣,在閱讀難度、探究難度降低的情況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閱讀方法,還能由易到難地解讀古詩詞的主題和意境。最為重要的是,合作學習難度和閱讀難度的降低,讓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更能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合作討論和群文閱讀。
(三)創設問題情境,找尋群文異同
在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盡管不同古詩詞的內容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聯系或相似點,但不同古詩詞之間也存有一定差異性,如創作背景、行文方式等。正是因為群文存在異同,所以群文閱讀的價值更能凸顯出來。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設定一些合作主題和學習主題,讓學生感悟群文閱讀中不同古詩詞之間存在的異同,并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材料進行異同分析和理解。
例如,在結合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古詩詞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就可以給學生提出“《蒹葭》和《關雎》都屬于‘國風民歌,但是創作手法相同嗎?文章疊句的藝術形式有差異嗎?”“《詩經》二首的《蒹葭》和《關雎》出現在該單元對單元整體古詩詞的主題有什么影響?”“整個單元古詩詞主題思想在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等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根據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在分組閱讀和分組賞析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和討論,從而自然而然地掌握該單元的學習內容。
(四)傳授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要想順利實施并達到高質高效,教師就需要向學生傳授群文閱讀的閱讀技巧,這也是提高初中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師可以將合作閱讀、分組閱讀、分角色閱讀、分段落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等傳授給學生,保證學生能夠在綜合閱讀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完成古詩詞的學習任務。同時,隨著需要閱讀的古詩詞數量的增加,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傳授精讀、粗讀等技巧,讓學生按照“粗讀掌握主題—分段閱讀了解文本精髓—分組閱讀強化體驗—精讀分析內容—復讀歸納總結”的思路進行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語
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不僅可以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還可以創新初中語文古詩詞的閱讀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古詩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讓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得以實現。因此,在實施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從而增強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提高初中語文閱讀學習的質量。
(作者單位:貴州省興仁市新龍場鎮龍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