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2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調查請受訪者在30個行業中,投票選出了“誠信形象不佳的十個行業”,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婚介交友和保健行業。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于信用進行分類分級監管、審批告知承諾制全面推行、定期公布信用紅黑名單、信用貸款支撐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發展與完善,“守信獲益,失信受罰;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逐步健全。
這一點在“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調查中亦有所體現。
2023年6月至7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進行了“2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2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為69.5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7分。
“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脫胎于“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緊隨時代發展客觀情況和發展趨勢,經更新完善而形成。今年是“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的第3次發布,3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提速,“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的得分持續上漲。第1次發布是在2021年,得分為66.9分。當時,全國各地正在陸續出臺當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對進一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做出明確部署,勾畫未來5年的行動藍圖。第2次發布的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這是在“十四五”開局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頂層設計,立足新發展格局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了系統部署。同年,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得分也有所提高,達67.8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9分。



“和去年相比,您是否覺得中國社會的整體信用環境有所好轉?”這是“2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調查問卷中的一道題目。調查結果顯示,面對這一題,超四成受訪者給出了正面評價,其中,31.8%的受訪者認為與去年相比我國社會整體信用環境有一些好轉,8.7%的受訪者甚至給出了“有很大好轉”的回答。
超八成受訪者建議對失信企業加大懲罰
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主要從政府公信力、人際信用、企業信用等三項指標來進行測評。本年度,政府公信力指數為78.2分,比上一年度提高1.9分;人際信用指數為65.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1.6分;企業信用指數為62.5分,得分雖然最低,但與上一年度相比也有所提高,增長了1.5分。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維護社會信用的主體,企業信用一直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總體而言,公眾對中國企業的信用狀況評價并不樂觀,27.9%的受訪者認為企業信用狀況一般,31.4%的受訪者認為不太好,7.5%的受訪者認為非常不好。覺得企業信用狀況比較好的受訪者占比26.2%,另有7.0%的受訪者對企業信用給予了“非常好”的最高評價。
企業有哪些失信行為是公眾無法容忍的?此次調查顯示,受訪者反映最多的是生產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有74.5%的受訪者直言對此無法容忍。其次是質量欺詐,58.2%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再次是發布虛假消息,得票率為49.6%。
“2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調查還請受訪者在30個行業中,投票選出“誠信形象不佳的十個行業”,調查結果顯示,排名第一的是婚介交友,其次是保健行業,再次是家政服務,房屋買賣租賃中介、旅游業、食品行業、美容業、網上購物、職業培訓、銀行服務分列第四至十位。
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重要內容,經國務院同意,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按照信用風險狀況由低到高將企業分為信用風險低(A類)、信用風險一般(B類)、信用風險較高(C類)、信用風險高(D類)四類。其中,對A類企業,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除投訴舉報、大數據監測發現問題、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根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實現“無事不擾”;對B類企業,按常規比例和頻次開展抽查;對C類企業,實行重點關注,適當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對D類企業,實行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必要時主動實施現場檢查。
這意味著,對誠信守法者,監管“無事不擾”,守信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處處都是“綠燈”,企業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全力在市場上奔跑、競爭、成長。而對違法失信者,監管則“無處不在”,大大削弱失信企業的競爭力,促進商業環境的持續優化。


信用有價值,守信有力量。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加強監管力度,也是公眾在遭遇企業嚴重失信時共同的心聲?!?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調查顯示,超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對企業不誠信問題加大懲罰力度是提高企業誠信水平最為有效的措施。另外,69.5%的受訪者力推建立企業信用檔案,32.9%的受訪者主張加大監管力度,27.7%的受訪者建議加大輿論監督和曝光力度。
最關注信用問題:網絡誠信
不過,這還不是公眾最關心的信用問題。“2023中國現代信用發展指數”對公眾最關注的信用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政府信用、企業信用、人際信用、媒體信用、公益信用、家庭信用、教育信用、電商誠信、網絡誠信、誠信教育等領域,最受公眾關注的是網絡誠信,超七成受訪者對此表示關切。
“想想就后怕,這事兒我也遇到過,好在沒上當。”
“無論什么職業,什么學歷,都有人性的弱點,都可能給詐騙犯趁虛而入的機會?!?/p>
掃碼就送洗衣液、網貸賭博殺豬盤……近日,我國首部以聚焦新型網絡犯罪為題材的電視劇《公訴》熱播,引發廣泛討論。
網絡誠信建設面臨挑戰,其中尤為緊迫的便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它嚴重侵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更嚴重侵蝕社會誠信根基。近年來,我國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網絡犯罪持續高發多發,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全國僅法院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案件就高達22.6萬件。全國公安機關僅2022年就破獲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46.4萬起,緝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集團頭目和骨干351名。
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對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明確提出要統籌力量資源,建立職責清晰、協同聯動、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的打擊治理體系。同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實施,?全面、綜合地規制反電信網絡詐騙各領域、各環節的行為。2023年5月30日,全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明確強調要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堅決打掉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確保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得到有效遏制。最新消息顯示,公安部近日組織開展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鄂湘魯豫”區域會戰,指揮山東、河南、湖北、湖南4省公安機關同步開展集中打擊,抓獲一大批涉詐違法犯罪嫌疑人,搗毀犯罪窩點3300余個,繳獲手機、電腦、“兩卡”等作案工具10.4萬個(臺),扣押現金、虛擬貨幣(USDT)等涉案資產價值5800余萬元。
互聯網時代,網絡詐騙無孔不入,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我國正在從“網絡大國”真正走向“網絡強國”,安全是前提,信用則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