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我終于做了一件有結果的事。”這句“種地小隊”隊員們干完活,看著土地真誠說出的話,就是《種地吧》這個節目最真誠的注腳。
今年,綜藝節目《種地吧》火爆出圈。7月19日,翻開豆瓣網里的《種地吧》綜藝主頁,會發現上面的評分赫然寫著:8.9分。而里面的演職員列表,基本是鮮為人知,很少出現在媒體或新聞里的。
“你看了綜藝《種地吧》嗎?”“這是什么節目?有什么明星?”“一個明星都沒有,都是不知名的年輕藝人。”“那它為什么這么火?”“因為真誠。”類似的對話經常出現在線上網友們和線下朋友們的聊天探討里。“真誠”兩個字,直接道出了這個節目能火上熱搜,甚至出圈到被脫口秀提起的地步。
除了種地,還是種地
《種地吧》顧名思義,講的是種地的故事。這個由愛奇藝出品的勞作紀實互動節目,讓10位年輕人走進陌生的田野,學習新的技能,克服層層困難,最終有所收獲。
按照脫口秀演員龐博的話說,就是“讓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6個月的時間種出1萬斤糧食”。
10位藝人,不演戲,不唱歌,老老實實在田里花半年時間種地。這10位藝人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年紀普遍較小:最大的是95年,最小的是04年;另一個是不出名,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參加了《創造營》,拿下《中國好聲音》冠軍的蔣敦豪,其他的則是新人演員,或者即將出道的素人。
節目組先后面試了200多人,從中選擇了30多人進行試拍,最終確定了陳少熙、何浩楠、蔣敦豪、李耕耘、李昊、鷺卓、王一珩、趙小童、卓沅、趙一博10位年輕人。
10位年輕人組成了一支“種地小隊”,他們將在190天的時間里,于142畝土地上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為了確保節目順利進行,他們需要進行文化課程和醫療救護、消防安全、廚藝、木工、瓦工等生活技能課程培訓,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得考取現代化農具的駕駛執照,比如開拖拉機、水稻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
成員們住的兩棟房子都是廢棄的,要能正常地睡在這里,必須靠他們自己動手整理:雜物要自己扔,床要自己搭。后期還要自己修葺,鋪磚,刷墻,把房子逐漸變成想象中的樣子。
第一天,幾位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試著手動去割水稻,勞作了十幾個小時之后,基本上眼睛里已經看不到光了,但收割進度僅有0.04%,幾乎等于沒干。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開始借住科技的力量,用專業的水稻收割機,搶在雨雪天氣到來之前,日夜兼程地趕工,進程是加快了,但相應的使用機器的債務也逐漸高筑。
種地對他們的影響遠超技能與體能層面,也讓他們重新思考生活。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他們各自的成長與改變。
幾期看下來,你會發現這個節目的主旨非常明確,除了“種地”,還是“種地”。成員的信息只在超前片段里出現過,如果不是張紹剛讓他們做自我介紹,觀眾可能還沒分清誰是誰。
收完水稻,通完溝渠,他們又馬不停蹄地播種冬小麥。干活,他們一刻都沒停歇過,從薄衣到棉襖,從深秋到冬月。
和以往出現過的綜藝不一樣,《種地吧》里面,這群年輕人真的是在種地,真誠地種地。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真誠。”來自深圳的85后觀眾朱雅感嘆道。對于《種地吧》這個綜藝節目,朱雅先在抖音、微博和脫口秀大會上有看到過一些相關內容。最初,刻板印象讓朱雅以為《種地吧》是像其他鄉村生活主題綜藝那種,種一天地就休息幾周。不過,后來當她看到“零收入拍綜藝還欠債二十多萬”的熱搜,好奇心驅使她決定去看一下這個節目,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看了幾集后,我發現《種地吧》有著和以往綜藝不太一樣的東西,沖擊著我的心靈。”朱雅說,因為年輕人的真誠,她把這檔真人秀綜藝認認真真追下去了。
“終于做了一件有結果的事”
那么《種地吧》究竟和其他綜藝有什么不同?“這個節目本身非常有創新,也吸引了很多觀眾真的重新關注土地,關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停留在藝人和真人秀節目本身。”業內專家表示道。
當然,《種地吧》這個節目的成功,不僅得益于節目的創新,也和藝人們本身的優秀息息相關。吃苦耐勞是這10名藝人基本的素養。而且,從最初在節目開拍前的“被動”上課,掌握技能,到自己提出想法去“主動”學習再逐步實現,這種“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讓觀眾有一種養成系的“夢想成真”,還有“腳踏實地”的治愈。節目中間有“九九八十一難”,但都不是劇本設計,因為種地這件事情本身就要靠天靠地,也要靠人,而且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節目里的年輕人,展示出新農人的精神面貌。
在《種地吧》的忠實觀眾們看來,他們是怎樣的人?
首先,是情緒穩定的人;其次,是耐得住性子的人;接著,是吃苦耐勞的人;還有,是眼里有活的人;而且,是堅持不懈的人;最后,還是有顏值的人。
來自年輕人的魅力,在種地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因為他們,我開始認真在想,自己有沒有真的做成過一件事,很想很想做成一件事。”
“每次加班的時候都會開著這個,在一旁放著,我寫報告,他們種地。”
“看節目的時候,我經常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干農活的時候大家勁往一處使,農閑的時候又一起做音樂打打球什么的,還可以看后陡門一天又一天的日落。真的就像他們的歌里寫的一樣,經過冬走到夏,看枝椏成繁花。”
“他們是我今年最好的精神寄托,太美好了這十個人!”
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們,不約而同地在節目下面留言,鼓勵他們,也是在鼓勵自己。
據聞,在導演組最初面試時,很多來面試的成員提到了對自己生活的迷茫和不自信。的確,從網絡上近年來最頻繁出現的三個詞語“躺平,內卷,內耗”就可以看出,許多人找不到目標,沒有前進的動力,也自然就沒有成就感。而當成員們來到田地里,每天的日程表都是固定的,今天灑水,明天除草,幾天巡邏一次麥地,都完成了就能睡覺。他們每天早上起來,都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沒有迷茫,沒有不知所措。“最重要的是,只要用心對待了,土地就會以它的力量回應。”
是的,真誠總會得到回應。
在節目火了之后,有一集,十個年輕人在麥田邊開了一場音樂會。音樂會上有不少明星參與,無論是舞臺,還是年輕人的穿著打扮,都星光熠熠。而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就脫下演出服,開著10臺收割機整整齊齊地駛入麥田,因為,他們種下的糧食豐收了。
豐收,就是這個叫作《種地吧》的節目,最明顯的主題詞。的確,種地的初衷,就是為了豐收,為了結果,為了收獲。在節目播出初期,總導演楊長嶺曾在訪談中說道,“種地”和社會上很多工作不同,做音樂或者做演員,努力未必有結果,但按部就班種地,一定會有成果。
節目外,觀眾們收獲了快樂與治愈。節目內,每一個年輕人也都有著自己的“果實”。
比如成員蔣敦豪會自信地講:“我這雙手曾經是彈吉他的手,但我現在的手也是可以開聯合收割機的手、可以為母羊接生的手、可以熟練撒有機肥的手、可以焊羊圈羊棚的手。”
比如成員趙小童發現自己的心氣兒更能沉下去了。在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種地過程中,他比以往更有耐心,不再急于求成。
比如成員鷺卓想在做農業的同時,兼顧唱跳和編曲。“這半年的種地生活,給了我很多靈感,讓我可以寫出更走心的東西。”
“我終于做了一件有結果的事。”這句成員們干完活,看著土地真誠說出的話,就是這個節目最真誠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