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棠
應對方式是影響就業焦慮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效能感也能夠實現對就業焦慮的影響。為此,結合當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背景,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就業焦慮情況,并探索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針對大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心理健康指導,均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大學生的就業焦慮持續貫穿到了整個學習階段,且應對方式可直接影響就業焦慮水平,而自我效能感能夠實現對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的調控,從而達到有效消除就業焦慮的負面情緒問題。學校、家庭、社會可根據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問題,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心理健康課程干預、家庭科學引導方式和就業市場調控,為大學生創造一個更為健康的學習、生活、就業環境,從而達到有效緩解就業焦慮的效果。
根據2023年就業形勢來看,共有1158萬大學畢業生,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季,依然非常“嚴峻”。從就業大學生的學歷情況來看,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其次為本科生,高職高專的初次就業率最低。而且大學生本身也存在某些不足,比如社會實踐較少,在學術研究過程易出現與市場脫節的現象,種種原因導致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雖然平穩,但出現就業流向集中、人崗匹配度差等現象。
面對嚴峻的大學生群體就業形勢,其中的參與者大學生勢必會產生某些反應,而就業焦慮就是其中一種,因而必須對其進行關注,以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實現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就業焦慮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它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影響著個體的職業發展以及身心健康發展。合理應對就業焦慮,才能幫助大學生健康發展。
大學生就業焦慮整體上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就業焦慮顯著低于女生。對就業焦慮的構成維度作進一步觀察發現,在“對前景的擔憂”維度,男生就業焦慮顯著低于女生;在“缺乏社會支持”維度,男生就業焦慮顯著低于女生。男女在就業焦慮上的顯著差異,部分可能來自目前就業環境、就業機會上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在招聘現場可以發現,部分職業是優先錄取男性,男性在就業市場具備更高的優勢。因此與男性相比,女生會展現更高的就業焦慮。
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在不同年級上的差異顯著,大學生的就業焦慮的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三大學生、大四大學生、大二大學生、大一大學生。大三時期,是找工作的黃金時期,大學生普遍在大三確定實習單位,進而確定工作單位。
大學生的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存在男女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維度,女生顯著高于男生,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維度,女生顯著低于男生。這種性別上的差異可能來自女生相對男生來說會偏向于選擇積極的處理方式,女生在心態調整和認知調整方面較為擅長,會通過各種方式找可以積極解決就業壓力的方法。
不同年級在應對方式上有著顯著性差異。其中大一年級、大四年級大學生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傾向顯著高于大二年級;大三年級在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傾向上顯著高于大二年級,大二年級顯著高于大一。這可能是因為大三年級處在大學生活中較迷茫的一個時期,面臨著諸多重要問題,例如巨大的學業壓力、同時決定考研還是找工作。大三進入到一個大學生活矛盾的集中點,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同時此時社會支持較少,因此更容易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
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性別差異,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同時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年級上的差異顯著,大四年級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大學生。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加,個體會不斷對自我進行思考。自我效能感與過去的經驗存在很大關系。大四大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經驗積累,特別是成功經驗,會顯著地影響其自我對于個體能力與掌控力的判斷,從而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輔導的教育內容包括緩解學生焦慮,加強學生自我意識,讓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愉悅接納自己,恢復信心,克服焦慮心理。要順利實施心理輔導教育,在施教手段上,教師要從傳統的課堂講解向更加多元的授課方式過渡,例如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自發成立心理互助小組,積極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抗壓和承受挫折能力,培養大學生自強自信,從容面對挫折與挑戰。此外,心理輔導活動主要參與者包括大學生、父母、學校,根據家校合作的育人理念可知,只有三方充分配合協調,在教育觀念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上達成共識,才能增強家校育人合力。所以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活動機制,增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如此才能為學生的心理輔導活動打好基礎,具體實施方法見表1。

表1 心理輔導干預方案
當前大學生面臨較重的就業壓力,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焦慮、孤獨、自卑等負面情緒,為了通過個體效能感的培育幫助學生增強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心理輔導的內容就要講邏輯,要進一步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先從認識自我展開,借助“為何學習?”“為何就業?”“期望達成什么樣的社會成就?”等問題指引學生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發展潛力,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鍛煉積極性,師生一道經歷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考驗,達成能夠體現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心理成長模式。效能感的培育是對學生進行個人素質和自我適應力鍛煉的重要載體和方式,積極健康、富有成效的效能感培育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可以讓學生對自身有正確的認識,進而完成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開展心理輔導時,要充分將效能感培養和心理教育結合到一起,引導學生在成長中直面自我、直面內心,通過審視自我來感知自我心理素質,通過鍛煉自我來增強自我適應能力,讓自我對各種心理問題具有更良好的抵抗性,對社會挑戰也能有更出色的適應性。
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通過交談挖掘有用信息,為后期心理輔導提供參考,同時了解大學生基本情況。教師要指導大學生完成相關檢查,介紹與就業焦慮相關的知識,提高大學生對自身焦慮情緒的了解,從而能夠重視焦慮情緒。此外,要傾聽大學生訴求,從語言、動作等方面出發給予大學生關心、肯定與鼓勵,保持每周與大學生進行一次及以上的深入探討,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并給予專業建議,通過談話引導大學生重塑信心。同時,還要定期舉行心理知識宣講課,發揮集體作用,為大學生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在宣教活動中,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將內心情緒釋放出來,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安排大學生參與校內組織的娛樂活動,如繪畫、手工藝、瑜伽、康復操等,通過社交建立人際關系,提升社會功能,促進校園生活質量改善,緩解大學生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
為了減輕來自家庭方面的壓力,院校要引導家長能夠重視起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并鼓勵家長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充分掌握學生的需求,適時關心,切實有效地落實以生為本。院校教職工應當通過上門走訪的方式,深入到家庭中與家長建立起友好互動關系,并客觀評價學生在家的實際表現,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建議,促進家校共育能夠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奠基石。在心理輔導中,教師要以心理學為支撐,通過對大學生的負性情緒及行為進行識別,及時幫助大學生糾錯,從而形成正確的認知。同時,通過多樣化的情緒疏導途徑,提高大學生心理適應力,引導大學生學會理性客觀看待自己和事物,對就業和未來發展能有準確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