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李曉艷 李欣則
摘要 為應對高等教育信息化、國際化挑戰,解決課程體系封閉、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不足、學生學習模式和經歷單一等問題,各高校不斷推進開放課程體系建設。文章分析近年來開放課程體系建設問題,以大連大學開放課程體系建設為例,從建好、用好、學好、管好方面持續發力,探索了制度建設、課程建設、學生學習體驗改進等方面改革與實踐,構建了包括自建、共享、應用、管理一體化的開放課程體系,為地方大學開放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方綜合性大學;開放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07

教育部2011年頒布《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拉開了中國高校開放課程建設的序幕,2013年被定義為“中國慕課元年”[1],經過十年的建設,中國開放課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建設成最大規模慕課體系,實施史無前例教學實踐,形成中國特色課程建設方案。[2]大連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以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開放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在建好、用好、學好、管好方面下功夫,不斷探索開放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和方法,建成具有地方綜合性大學特色的開放課程體系。
1高校開放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開放課程歷經十年建設,開放課程體系建設已具備中國特色,形成中國方案。但快速發展的進程還伴隨制約開放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在地方高校表現尤為明顯。
1.1高校開放課程建設觀念滯后[3]
有很大比例高校教師還沒有解放思想,在開放課程建設和共享方面觀念比較固化,停留在傳統課堂師生面對面授課,難以適應教育現代化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要求。我國已經建成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功能還沒有得到深入挖掘,優質課程的使用率和共享率還有待提高。部分老師寧可采用直播的方式授課,也不使用在線開放課程資源。
1.2高校之間在線開放課程共建共享長效合作模式還未有效形成[4]
各高校在課程建設及共享方面還存在各種壁壘。如在開放共享理念、學校之間的信任度、學生層次、課程管理等方面還不能達成一致,校際間課程認定和學分轉換還存在障礙,再加上課程開發成本和利益分配等問題,導致使用范圍受限,僅在本?;蛴邢薜穆撁藘炔抗蚕恚瑑炠|課程資源開放共享的價值未得到充分發揮。
1.3學習者缺乏臨場感和現場學習體驗
開放課程學習考驗學生自覺性和自律性。學生在教師不在現場的虛擬場景下進行學習,與在教室的學習體驗感不同。一是缺乏監督,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模式很難在短期內形成質的變化;二是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充分交流互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游離于課堂之外,造成學習過程不完整。
1.4開放課程管理尚不完善
開放課程與線下課程管理方面還無法做到完全實質等效,多數學校無法做到線上與線下課程同管理、同要求,尤其是實踐類教學環節表現更為突出。學生線上學習過程管理及課程轉換和學分認定、課程選用、教學、考核評價、督導管理等方面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各高校目前在線開放課程的管理差別很大,與教學管理其他方面(如學制、學籍)不能同頻共振,教務管理系統與開放課程對接不順暢,課程認定和學分轉換存在一定困難[5]。
1.5課程平臺使用受限
隨著開放課程的規模壯大,各商業公司開發了很多課程平臺,為高校開放課程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載體,但各平臺功能不同,資源不同,即使同一個平臺,資源也沒有很好整合,使用成本存在差異,各平臺之間的課程無法全部共享,導致一個學生使用多個課程APP,甚至同一門課程也要使用多個APP才能完成線上學習,影響了學習體驗。
2地方綜合性大學開放課程體系建設舉措及成效
大連大學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擁有法學、經濟、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11大學科門類,各學科綜合特色使學校具備構建開放課程體系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十年來,學校一直在建好、用好、學好、管好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探索開放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和方法,建成具有地方綜合性大學特色的開放課程體系并積極實踐。
首先以制度引領教師更新教育思想觀念,創造條件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拓寬其發展空間,保證教師建設和共享開放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的積極性,并對建課和共享資源進行教改立項資助,有條件的教學團隊建一流課程,尚不具備條件的團隊共享一流課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其次,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引導學生主動開展開放課程自主學習和境內外交換學習,開闊學生視野,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收獲了較好的教學體驗;再次,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我校建設的各類課程持續在不同平臺向社會開放,累計選課人數超過400萬人次,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益。
2.1注重制度創新,引領開放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2010年制訂了《大連大學本科學生課程認定及學分轉換管理辦法》,使我校本科學生在境內外交流學習、開放課程學習、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學習成果認定為專業培養方案相應課程學分,為學生學習開放課程創造有利條件。還出臺了《大連大學在線開放課程管理辦法》,在立項與建設、運行與管理、支持與保障、知識產權等方面激勵教師建課的積極性并保證課程質量,該項制度旨在指導和激發教師建設和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積極性,保證了開放課程教學的資源基礎。制度的完善和實施,推進了開放課程學校層面管理有效;教師層面建課積極、共享主動;學生層面充分利用。
2.2建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實現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
為滿足我校學生及社會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校加強頂層設計,致力打造服務社會和本校學生需求的一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成效顯著。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依托國內優質慕課平臺和學校課程平臺,歷經十余年,不斷挖掘、培育名師及名課,建成國家級一流課程6門,“百門最美慕課”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24門。推薦優質課程資源在主流平臺上線共享,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和愛課程網持續開課7門,在優課聯盟平臺開課13門,在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課程5門,在學堂在線開課1門,累計選課人數400余萬人,建設成果在我國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建成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實現了大學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的功能,成為學校履行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一個重要載體。
助力新生成長成才,幫助新生盡快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學校組織14位資深教授及管理人員建設了《穩穩地啟航—連大新生學前慕課》(校本課程),涵蓋連大初印象、未來可期、求知路上、規矩方圓、連大營養站5個章節,這門課程幫助新生主動認知專業、學會管理學業、適應大學生活,在學生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開始進行學習,掌握大學學習方法,自覺規劃職業發展,涵養優秀品格與高尚情操,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自課程2020年上線以來,3屆學生完成學習,累計點擊量301萬次,除我校學生外,2400余名社會學習者也參加該門課程學習。該項工作受到新生的好評,學生寫的課程評價“感謝連大提供的這個提前了解大學生活的機會,讓我對大學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認知,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以及對大學可能遇到的挑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受益匪淺,讓我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了信心,作為一名‘新蓮子’,我內心充滿了自豪與感動。”
2.3堅持學生中心,豐富學習體驗
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共享,不僅提升教師教學成就感,也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獲得感。學?,F選用“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超星學銀”等課程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1500余門次;2014年起參加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工作,累計互選共享課程160余門次,在遼寧省內跨校聯盟做到校際間學分互認;2018年起參加“全國地方高校優課聯盟”,提供共享課程資源13門。
自2013年起,我校陸續與大連理工大學等4所高校簽署合作培養協議,每年選派60余名學生赴協議高校學習,協議高校成績單認定我校培養方案課程。使學生有機會體驗不同的校園文化,在交流學習中增長見識、開拓視野,豐富第二校園經歷,提升學生的文化包容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在享用兄弟高校的優質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提升了知識的認知水平。每年參加開放課程進行學分認定的學生600余名,2000余名學生通過跨校修讀獲得學分,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尤其對于因各種原因調整培養方案或學習進程的學生,如轉專業、交換學習、創業、參軍等情況,在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的同時,為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創造有利條件。
2.4建設各類校級課程平臺,滿足教師的建課需求,暢通學生學習渠道
開放課程建設需要良好的平臺保障。學校重視各類課程平臺建設和管理,現有校級超星泛雅、BlackBoard、中國大學慕課云平臺和智慧樹教學云平臺及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每個平臺各有特色和優勢,資源不同,教師可根據人才培養需要結合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平臺和資源進行混合式教學,滿足了師生多元教與學的需求。
2.5變革教學方法和手段,適應高教新形勢發展需求
教師必須直面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新形勢和新挑戰,課堂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摒棄填鴨式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課程教學中選用“MOOC”及“SPOC”等方式,采取探究式、啟發式、研討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回歸常識,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引導教師回歸本分,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
教師對開放課程的態度從排斥到逐漸接受開放共享理念,再到主動實施混合式教學,經歷了教育觀念更新變革到自我成長的蛻變?,F在學校90%以上的教師已經能夠熟練運用開放課程平臺和資源,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實施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也把優質開放課程資源作為自己課程的必要補充和參考,做到了教學相長,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我校在各平臺上線的課程持續開放,實施混合式教學或線上教學。開放課程建設及共享類教學改革和成果獲批省級教學改革立項40余項,獲批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
3結語
經過十余年持續建設,學校建有國家級一流課程、省級一流課程120余門,出版配套教材5部;制訂了《大連大學在線開放課程管理辦法》和《大連大學本科學生課程認定及學分轉換管理辦法》兩個相關制度,激發教師建課及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積極性并保證課程質量,使學生個性化學習可認定為相應課程學分。在學校超星泛雅平臺自建開放課程600余門;300余名學生收獲了第二校園經歷體驗,萬余名學生通過跨校修讀享受到外校優質課程資源并獲得學分。
開放課程體系的構建在實踐過程中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聲譽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了教師教學的成就感和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提高了教學治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形成了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的教育生態。也為地方高校建設開放課程體系提供有益的參考。
基金項目: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4B702)。
參考文獻
[1]郭英劍.“慕課”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29-33.
[2]吳巖.抓好新基建,邁向高質量——大力推動慕課與在線教學創新發展大力推動慕課與在線教學創新發展[R].中國慕課大會主旨報告,2021.11.
[3]胡珂.我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價值提升策略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3):43-45.
[4]聶建峰,蔡佳林,徐娜.我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問題分析和改進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4):60-65.
[5]張景富,孫浩,張慧超,等.慕課背景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問題淺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