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陳后金 戴勝華 艾渤 唐濤
摘要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啟動以來,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本,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圍繞夯實專業建設基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持續加強學院專業內涵建設,在專業優化、課程教材、教學平臺、師資隊伍、培養模式和創新管理等方面開展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績并積累了實踐經驗。
關鍵詞 專業內涵建設;電子信息;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08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是教育部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1]。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對于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3]。新工科對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應加快傳統專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在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實踐創新[4]。
自教育部2019年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本,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圍繞夯實專業建設基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持續加強學院專業內涵建設,在專業優化、課程教材、教學平臺、師資隊伍等方面開展探索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顯著成績并積累了實踐經驗。
1內涵建設舉措與成效
1.1制度保障,統籌協調,扎實推進一流專業建設
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新工科建設要求,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打造高水平本科專業集群,完成“人工智能+傳統專業”的升級改造,恢復信息工程專業招生,新增設智能裝備與系統專業。組織發布《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本科專業負責人制度實施辦法》等系列管理辦法,構建一流專業建設架構,發揮系建制在專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學院統籌—負責人掌舵—專家把脈”的總體建設思路,做好對標工作,夯實專業基礎,挖掘專業特色,補齊專業短板,形成各專業重點建設任務清單并確保落實到團隊/個人。通過制度保障、政策激勵、教改立項等有針對性、有側重地分批支持和培育上水平的專業建設成果,包括新工科專業升級改造、雙學士學位復合人才培養項目等。貫徹OBE理念,扎實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建立學院工程教育認證專家工作組,制訂發布一系列面向產出的評價機制,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組織開展“行業專家進課堂”系列講座、“學長學姐話專業”征文活動等,助力一流專業招生分流。
通信工程、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等專業先后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工商管理”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獲批。截至目前,學院所有具備申報條件的專業均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專業建設成效顯著,為三年期滿一流專業建設點的評估打下堅實基礎。積極參加以產出為導向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信工程、自動化(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先后通過認證,實現專業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為工程師資格的國際互認提供基礎性保障。
1.2內涵為要,思政為魂,持續深化一流課程建設
各個一流專業根據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對接“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人才培養標準和專業認證要求,系統構建專業核心課程群。按照“兩性一度”,堅持“名師引領、優質課先行”,遴選專業核心課程重點培育,加強全方位課程資源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新工科專業特色的“金課”。加強優質在線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建設一批推向國際教學平臺的英文MOOC課程;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形成以專業類聚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群。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聯合馬列學院思政課程專家,成立了包括學院各級各類名師在內的電信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頂層設計學院課程思政建設,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研討及講座活動,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構建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實現課程思政案例的本碩貫通。自2022年起組織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認定12門院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相應課程負責人為學院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為電信學院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并實現了課程思政從案例建設向課程思政微課制作等形式的拓展。
近年來,學院建設了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課程7門、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1門、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計劃示范課程3門等。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顯著,“信號與系統”課程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該團隊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并牽頭組織編寫全國“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指南。“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獲評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團隊被認定為北京市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門課程開設課程思政公開課并上線人民網、新華網,強化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的引領示范作用。
1.3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精心布局一流教材建設
學院歷來重視教材建設工作,牽頭成立了電信學院教材建設管理工作組,制訂發布了相關辦法,規范教材編寫、出版、選用、監督各環節,確保教材工作的政治性、提高教材編寫的前瞻性、規范教材選用的合理性、保障教材檢查的長效性。積極布局教材建設,做好“十四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全國優秀教材培育。根據一流本科課程教材的新知識體系,利用信息技術在教材中嵌入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出版一批優質的新形態教材,建設一批數字課程。組織“有歷史傳承”“有影響力”的專業基礎課教材的再版、重印以及新形態教材升級,保持活躍性;另一方面,依托學科優勢,聯合教育部相關教指委推進行業特色教材的編撰,融入行業技術成果,擴大影響力。特別地,發揮課程虛擬教研室作用,加強優質教材資源共享與示范。積極推進面向新工科的電工電子信息基礎課程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推薦教材)的建設申報工作。
學院教師編著出版了國家精品教材1部、國家級規劃教材24部、專業特色規劃教材13部,獲評首屆全國優質教材1部,北京高等學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2部;7門電子信息類專業核心課應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請出版數字課程;多部新形態教材及行業特色教材獲得行業出版社教材出版基金的資助。
1.4校企協同,產教融合,構筑一流本科實驗實踐教學平臺
重點改善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個虛擬仿真實驗示范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更新增補教學儀器設備、完善實驗教學資源,為深化一流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實踐及雙創能力培養提供保障。加強一流專業本科實驗室內涵建設,構建工程素質層—工程技術層—工程系統層的多層次實驗教學體系,逐批落實實驗室重點建設任務,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評估和一流專業建設打好基礎。聚集學科資源,結合專業特色,有的放矢地深化國家級實驗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與創新,推進北京交通大學—中興通訊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進入第二個八年的共建新階段,打造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于一體、國內一流的通信技術綜合實驗平臺;依托軌道交通通信與控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探索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虛擬教研室系列活動。
近年來,先后與軌道交通信號專業產教融合聯盟、中關村空間信息產業聯盟等拓展建立高水平校外實踐基地,逐步完善構筑校內外、課內外、虛實結合的一流本科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加強產學合作,先后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余項、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16項,形成“專業系所—基層教學組織—專業教師”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新局面,較好地服務于我校主校區、威海校區學生以及兄弟院校師生。
1.5以本為本,分類培養,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新模式
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因材施教、分類培養。依托詹天佑未來技術學院信息學部建設,積極探索交通學校特色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凝練學科優勢,制訂了支撐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積極響應國家和學校號召,以最快速度完成通信工程專業備案、招生工作,在威海校區進行培養。培養方案及培養模式充分兼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與深造就業的需求,依托校內外優質慕課資源,靈活開展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授課等授課形式,側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復合型人才所需素質的培養。先后三屆面向全國招收800余名應屆本科畢業生,為本科畢業生深造探索新的培養路徑。修訂《本科生參加科研創新活動獎勵辦法》等管理辦法,建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專家組,加強與學工、科協的協作,引導并組織學生參加高水平學科競賽,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近年來,學院本科生獲評國家省部級學科競賽400余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上斬獲殊榮。
1.6服務保障,多措并舉,培育高水平教學師資隊伍
貫徹落實“課程教學與思政育人相結合、教學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課程建設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的“三結合”師資隊伍建設理念。建立院—系—課程組分工協作的教學組織體系,通過名師公開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和電子信息企業實踐鍛煉等活動,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形成學院青年教師人才培育蓄水池,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扶持,全方位支持參加各類全國教育教學研討會、教學技能競賽,開展教學改革。建立健全管理激勵機制,為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做好服務保障,通過名師示范、師徒結對傳幫帶,實現青藍攜手共成長。為了促進一流專業課程團隊的可持續發展,聯系和安排新入職教師加入承擔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教學任務的基層教學組織,提升新入職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同時,也為基層教學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近年來,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虛擬教研室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獲評國家電工電子教學團隊,2個團隊獲評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7人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青年教學名師獎,涌現出了一批教學科研能力卓越的青年教師,在全國課程教學競賽中獲獎,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
1.7協同聯動,創新管理,持續監控和改進人才培養成效
學院教學科與院學工形成了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制訂了包括學業監控、教學意見反饋、學業預警、一對一結對幫扶、跟蹤調查反饋等各項工作在內的《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本科生學業質量監控實施方案》,聯合開展學習情況監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搭建教學意見反饋渠道,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關注學業困難學生,科學精準幫扶,全面促進學院學風建設,繼續深化學院“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依托“智慧學工”系統,教學相關通知可快速下發至全院學生,對于重要工作,輔導員可查看學生完成情況,及時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及時回復和更新“問題庫”,解答學生對人才培養相關規定或流程的疑問和遇到的困難。通過創新教學管理方式開展持續監控,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成效。
2結語
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為契機,扎實推進專業內涵建設,推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專業優化、課程教材、教學平臺、師資隊伍、培養模式和創新管理等內涵建設要素的探索與實踐,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推動學校專業建設及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雙提升。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EDZYQ20201402,E-ZYJG20200201);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新工科背景下的電子信息類一流本科課群建設”;北京交通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電子信息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探索與實踐”(133472522)。
參考文獻
[1]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發布―到2021年建萬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EB/OL].(2019-04-10). 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5147/201904/t20190410_377293.html.
[2]董瑋,張歆東,王墨涵,等.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以吉林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22, 8(2):88-91.
[3]柯璟,胡訪.“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6):9-15.
[4]王鳳,許志明,黃雪敏,等.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特色專業建設路徑探索[J].大學教育,2020(9):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