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字金融對我國金融機構帶來巨大影響,數字金融的發展擠占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部分業務,增加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及信用風險。在此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面對數字金融帶來的挑戰時要迎難而上,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加快數字化轉型。本文以A銀行為例研究數字化轉型對金融機構風險承擔的影響,得出金融機構通過數字化轉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了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因此,本文從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 加強客戶數字化管理, 加強銀行數字化治理三方面對金融機構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出解決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金融; 數字化轉型; 金融機構;風險承擔
本文索引:熱依汗古麗·依沙克.<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4):-116.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b)--04
1 數字金融下金融機構風險特征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數字金融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數字金融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支付、投融資以及新型的金融業務。它與傳統的金融服務業相結合形成了新一代的金融服務。數字金融對金融機構等傳統金融機構產生了極大沖擊,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水平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增加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與傳統金融機構存款業務相比,數字金融創造出了替代銀行等金融機構活期存款的各種業務,這些業務的存款利息往往高于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更受客戶青睞,比如支付寶的“余額寶”等。這些數字金融業務通過貨幣市場基金和協議存款等方式流回到銀行體系。貨幣基金規模越大,對銀行流動性的沖擊也越大,假如基金規模變化較大,大量客戶贖回基金,這將會傳遞到銀行體系,提高銀行存款的兌付風險,進而引起流動性風險。圖1反映了我國35家A股上市銀行2010—2021年負債結構的變化趨勢。由于這35家金融機構的負債業務占整個金融機構負債業務的80%,因此分析這35家銀行負債結構的變化能更好反映整個金融機構的整體情況。如圖1所示,我國上市金融機構的存款占比逐年下降,和2010年的存款占比相比,2021年我國上市銀行存款占比下降12%。上市金融機構2021年的同業負債占比相對2020年上升11%。這些數據說明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改變了金融機構的負債結構,即由原來的存款業務占比下降,同業拆借占比上升。金融機構的存款業務被更具有靈活性的數字金融產品分流,導致其面臨的流動性風險上升。
數字金融增加了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首先,數字金融在辦理信貸業務流程和對放款對象的篩選等環節具有明顯優勢。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辦理信貸業務的流程簡潔,辦理業務的時間較短,可以實現一秒到賬。除此之外,數字金融對于借款人的信用門檻低,在辦理貸款業務時一般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物,如此原先被傳統金融機構信貸歧視的客戶更愿意通過數字金融獲得信貸。其次,數字金融分流了金融機構的活期存款,金融機構為了吸引客戶提高了存款利率,使金融機構的存貸差減少,迫使銀行提高借款利率,導致逆向選擇,將資金借給風險高的借款者,加劇了信用風險。
與數字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低,交易成本高。這不僅體現在信貸業務中,在辦理銀行的中間業務時,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也往往高于數字金融,這會導致原先依賴銀行的保險、信托的銷售業務也會走向數字金融平臺進行銷售。
綜上,數字金融在慢慢擠占傳統金融機構的各項業務,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產生了極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要迎難而上,盡快改變發展戰略,加快數字化轉型。
2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意義
金融機構進行數字化轉型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信用風險。金融機構通過數字技術提高對貸款客戶風險信息的掌握程度,及時掌握貸出資金的去向和用途,避免貸款資金轉向于高風險投資而發生信用風險。
金融機構能通過數字化轉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實現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數字技術實現部分業務網上辦理,不需要客戶前往實體網點,也不受時間限制即可通過手機辦理業務,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將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的組織模式。金融機構通過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性,加強部門之間的交流,從而提高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度。綜上,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整合銀行內部資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效率。
3 數字化轉型對金融機構風險承擔的作用機制
本文通過理論模型的構建來分析數字化轉型對金融機構風險承擔的作用機制。理論模型是在以下三個基本假設下構建的:第一,模型假設,銀行在發放貸款后,貸后監督的努力程度代表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即銀行放貸后積極做貸后監督,將會降低貸款的違約率從而降低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第二,假定存款利率等于政策利率,即銀行對存款人承擔的風險不進行補償。第三,假定銀行的管理成本僅來自貸款業務,貸款業務的管理成本與貸后監督努力程度正相關,即銀行貸后越努力去監督,銀行的管理成本越高。
模型設定Q為銀行每放一個單位的貸款,貸后監督的努力程度;單位貸款的管理成本用C表示并采用二次成本函數形式,C=αQ2/2,其中,α是大于0的成本系數。從函數表達式中可知,監督的努力程度越大即Q越大,銀行的管理成本越高。貸款的供給層面,即銀行放貸的資金來自銀行的資本和存款,用k表示單位貸款中資本的占比,則單位貸款中存款的占比為1-k。貸款的需求曲線用函數表達式表示為L(rL)=A-βrL,可見,需求曲線與貸款利率呈反向關系。假定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為e,銀行的存款為D,則銀行的初始存貸比為D/L=(1-e) /(1-k)。本文忽略股東因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而導致成本上升的補償,則銀行單位資本的利率成本就可以表示為rE=rD/1-e。下一步引入數字化轉型,銀行引入數字化轉型后可以借助數字化進行貸后風險的識別及時發現并處理風險,導致銀行貸后監督效率提升,從而導致貸后管理成本的系數,則銀行的期望利潤函數可以表示為:
π={Q[rL-rD(1-k)/(1-e)]-rEk-αQ2/2}L(rL)(1)
以下對該模型進行求解得到銀行的最優貸后努力程度Q以及最優貸后監督努力程度Q所對應的最優貸款利率rL。由于前面模型設定了貸款利率rL為外生變量,則利潤函數π對Q求導得到。
[rL-rD(1-k)/(1-e)]-αQ(2)
式(2)=0即[rL-rD(1-k) /(1-e)]-αQ=0 得到最優單款努力程度Q*
Q*=[rL-rD(1-k)/(1-e)]/α(3)
另rL-rD(1-k)/(1-e)=M
則? ? ? ? ? ? ? Q*=[rL-rD(1-k)/(1-e)]/α=M/α(4)
將式(4)帶入式(1)中便可以得到銀行的最優貸款利率:
π={[rL-rD(1-k)/(1-e)]2/2α-rEk}L(rL)=(M2/2α-rEk)L(rL)(5)
式(5)對貸款利率rL求導可得
?π/?rL=(M/α)L(rL)-(M2/2α-rEk)β(6)
另式(6)=0 得到
L(rL)=[M/2-rEkα/M]β(7)
本文分析數字化轉型對銀行風險承擔的作用機制,數字化轉型會降低銀行貸后監督管理成本C,即dC/dDX < 0,結合式(4)可得
?Q*/?DX=?Q*/?rL×drL/ dDX+?Q*/?C×dC/dDX(8)
根據式(4)可得, ?Q*/?rL=1/α,?Q*/?C=-M/α2,另H=?π/?rL則
drL/dDX= -(?H/?DX)/(?H/ ?rL)(9)
從式(6)、式(7)可以求得
?H/?rL=-β(3M/2α+rEk/M)<0,?H/?DX=rEkβ/α×(dC/dDX)< 0,代入式(9):
drL/dDX= 2MrEk/(3M2+2αrEk)×dC/dDX<0(10)
式(10)代入式(8)可得:
?Q*/?DX=-3M3/[α2(3M2+2αrEk)]×dC/dDX>0(11)
從式(11)可以得出,數字化轉型對銀行貸后監督努力程度呈正向關系,即金融機構通過引入數字化轉型可以提升銀行貸后管理從而降低違約率,最終降低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
4 A銀行數字化轉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簡介
A 銀行成立于1987年,總部位于廣東省深圳市。2014年,A銀行提出了“輕型銀行”的戰略方向和“一體兩翼”的戰略定位,深度布局互聯網;2015年提出移動優先;2017年,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2018年,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2019年開啟探索“客戶+科技”的3.0經營模式,將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寫入章程,這是第一家將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寫入章程的金融機構;2020年明確“開放融合”和組織文化變革形成與金融科技相一致的組織和文化。A銀行從2018年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到2021年這四年的時間中不斷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信息科技投入量占營業收入的占比不斷增加。如表1所示,A銀行信息科技投入量逐年增加,從2018年的65.02億增加到132.91億。營業收入占比也不斷增加,從2018年的2.78%增加到4.5%。可以說,A銀行非常重視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進展較快,成效顯著。
4.2 數字化轉型結果分析
A銀行在滿足日常流動性需求上,一方面通過數字化轉型增加了零售、批發業務、籌集資金,能夠及時匯集足夠的資金來滿足銀行的流動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經營依靠大數據可以較準確的預計客戶的資金需求,從而進一步調整銀行的存款期限和貸款期限,進而降低流動性風險。
從表2可以看出,A銀行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以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2018—2021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36%、1.16%、1.07%、0.91%。不良貸款金額雖然2020年達到最高53615百萬元,但是到2021年下降至50862百萬元,與2018年的53605百萬相比,下降幅度較明顯。這表明A銀行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并積極探索“大財富管理的業務模式、數字化的運營模式、開放融合的組織模式”為主要內涵的3.0經營模式以來,利用數字化的運營模式,降低信息不對稱、完善了A銀行的風險管理框架,更精準的識別風險和提前防范風險,做到了早發現早應對,有效降低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降低銀行的信用風險。
金融機構通過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其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面對新型的網上金融平臺時提高其競爭力。就零售金融業務為例,金融機構零售金融業務是受數字金融影響較大的業務,但是A銀行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趨勢,加快推進數字化進展,提高了零售金融業務的競爭力。圖2表示A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稅前利潤,從圖2可以看出,A銀行零售金融業務稅前利潤呈現上升態勢,從2018年的582.63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777.09億元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A銀行可以通過數字化運營,數字金融帶來激烈的價格競爭下可以精準的為客戶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提高零售金融業務的利潤。
綜上,銀行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來提升自身的行業競爭力,也可以借助大數據,精準服務來降低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從而降低銀行的風險承擔。因此,在數字金融背景下,金融機構應盡快推進數字化轉型來減小數字金融帶來的沖擊。
5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對策
當今,數字技術對金融機構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金融機構應主動抓住機遇,發展數字化,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迎接挑戰。
5.1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
升級數字基建是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保障,從A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中可以看出,A銀行非常重視金融科技投入量,是第一家將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寫入章程的金融機構。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量是推進數字化的前提條件,要想實現數字化轉型就加大科技金融投入量來整合金融科技資源。除了信息技術領域加大投入、建設技術平臺數據外,更要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有金融專業人才,還要培養科技人才,促進科技與業務人員的融合。
5.2 加強客戶數字化管理
金融機構應該構建數字化營銷平臺,利用大數據及時捕獲客戶需求,精準營銷,做到需求與供應相對應。借鑒A銀行 “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的業務模式,加強客戶管理的持續性,隨時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優化客戶體驗。除此之外,時刻把握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根據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做到分類服務、分類管理。
5.3 加強銀行數字化治理
金融機構進行數字化轉型要加強銀行數字化治理水平,構建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的治理體系,使業務人員能夠及時掌握數據資產、業務管理狀態,加強風險管理能力。一方面,金融機構要強化數字監控,及時監控風險、形成風險報告并且予以警告。另一方面,本文以數字化平臺為支撐,形成全過程、全產品風險管理模式,利用大數據多維度的量化風險,對貸后客戶實施分類管理,降低違約風險。
參考文獻
丁蔚.數字金融:商業銀行的未來轉型發展之路[J].清華金融評論,2016(4):48-49.
王皛.關于商業銀行互聯網行業公司金融業務拓展的思考[J].國際金融,2021(1):53-56.
呂天貴.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數字化轉型的理念、路徑與成果:以中信為例[J].銀行家,2019(3):50-52.
梁涵書,張藝.數字金融發展、金融監管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J].金融與經濟,2021(1):30-39.
孟娜娜,粟勤,雷海波.金融科技如何影響銀行業競爭[J].財貿經濟,2020(3):66-79.
謝治春,趙興廬,劉媛. 金融科技發展與商業銀行的數字化戰略轉型[J].中國軟科學,2018(8):184-192.
楊兵兵.深入推進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思考與展望[J].金融世界,202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