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軍,魯俊華,李曉霞,張春軍,郭毓鵬,榮勝忠,吳越,董晶
1.牡丹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醫學院護理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3.牡丹江醫學院教師發展中心,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公共衛生碩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學位是當前國際社會公認的公共衛生領域的主流學位,MPH教育始于美國,其任務是為公共衛生部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公共衛生人才。
我國MPH 教育起步較晚,于2001 年開始試辦MPH研究生教育,2002 年在全國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中選擇22 所作為教育試點,首次設置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點[1]。在經過SARS、禽流感、甲流、COVID-19等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考驗,加強MPH 教育得到了全社會的進一步認可。近些年來頻發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MPH 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對MPH 教育中的核心問題進行反思。針對現代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2-3],進行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第3 次全球醫學教育變革[4],創建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衛生人才培養模式[5],提高培養質量以適應社會需求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在MPH 的培養過程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實踐訓練在MPH 的畢業考核中占有較大比例。而我國MPH 的培養中還存在“重科研”“輕實踐”的問題,有些高校設置的MPH實踐訓練多是做課題或是做管理輔助工作,存在“零實踐”的現象[6]。MPH的實踐訓練應與預防醫學本科生的實習不同,不能是簡單地對實踐基地的認知[7],而應是立足本職崗位實踐、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切入進行實踐。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討基于“崗位勝任力”的MPH 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高MPH 培養質量、促進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全面實施健康中國2030 戰略”[8]“以健康為中心”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良好崗位勝任能力、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具備一定科研潛能,能夠獨立從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工作的高素質、高層次的公共衛生應用型專門人才。
在遵循課程先進性和實用性原則下,明確核心課程,構建符合MPH 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勝任需求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時注重實用性,除了《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的幾門必修課程[9],還適當增加了應用性及拓展知識面和視野的選修課程(涉及自然、人文、管理類,如中國精神、醫院管理、中國公共衛生理論與實踐等),滿足不同研究方向、不同興趣愛好的MPH,使其選擇更加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課程[10]。同時邀請經驗豐富的一線公共衛生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增強其崗位勝任力。整合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構建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的多學科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根據牡丹江醫學院MPH 培養具體情況,緊密聯系專業理論與應用實際,遵循公共衛生社會實踐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安排我校MPH 赴聯合培養基地進行為期一年的現場社會實踐。
3.1.1 總體要求 通過實踐使學生掌握學科最新的研究動態,熟悉學科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了解公共衛生機構的體制、工作范疇、任務職責等,開闊學術視野。實踐基地輪轉過程中,培養其發現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實際問題,并能夠解決各學科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對日常及應急事件的現場處理能力。培養激發MPH 的創新思維,同時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科研素質訓練。
3.1.2 實踐項目(備選)(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3)傳染病預防與控制;(4)公共衛生監測;(5)免疫規劃;(6)性病艾滋病預防與控制;(7)病毒病預防與控制;(8)地方病預防與控制;(9)疾病監測信息;(10)公共衛生檢驗;(11)健康教育;(12)食品安全;(13)消毒與醫院感染控制;(14)毒理病理檢測;(15)輻射安全;(16)預防保健;(17)實驗室質量管理。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將要做的學位論文方向,選擇上述17 項內容中的1 項進行重點實習,其他實踐項目不少于5 項,具體實習內容由學生和導師討論后決定,并將要實習的內容及時間要求于第2學期末報學院研究生管理辦公室。
3.1.3 時間安排 實習時間12 個月(第3 學期至第4 學期),重點項目實習不少于6 個月,其他項目實習不少于1個月,期間取消寒暑假,休假安排與實習單位職工一致。
3.1.4 根據實習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實踐基地 在實踐基地科室輪轉中確保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實習效果、教學質量。具體實習單位的選擇由導師提出方案(包括實習單位、實習內容和現場實踐導師),學院統一安排。一個實習單位不能滿足實踐需要的,可以跨兩個實習單位。為提高MPH 的實踐教學質量,加強實踐基地帶教老師隊伍建設,對我院MPH 帶教老師實行公平考核、競爭上崗的方式進行選拔。要求:(1)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2)工作6 年以上;(3)本科以上學歷;(4)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愿意從事MPH 帶教工作;(5)精通公共衛生業務,具備豐富的公共衛生理論知識,熟悉本學科發展前沿和工作領域的最新動態,能獨立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實踐活動;(6)具備一定的授課能力。現場實踐導師指導學生現場實踐,實習結束時,指導學生完成重點實習項目的現場實踐報告。
根據實踐內容及實踐目標進行實踐訓練考核,考核形式包括過程及終末考核。在每個輪轉科室出科前,MPH填寫《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科室輪轉考核表》并由該科室帶教老師在考核表上簽字完成過程考核。MPH在實踐結束時需完成一篇不少于3 000字的現場實踐報告,實踐導師評價報告完成終末考核。MPH過程考核和終末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論文工作階段。
學位論文是MPH培養的重要部分,是培養MPH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11]。引導學生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注重提升職業能力,突出專題研究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契合當前公共衛生的實際開展,課題研究。專業學位論文的形式不拘泥于專題研究論文,可是高質量的公共衛生現場調查報告,或是科學合理的衛生政策分析報告或典型案例分析(論文或報告的字數不少于2萬字)。雖然MPH的培養過程中注重實踐能力培養,但學位論文仍然需經過選題(第2學期)—統一開題(第2學期)—中期考核(第4學期)—論文盲審(第6學期)—預答辯、答辯(第6學期)過程。
學位論文(或專題調查報告)是MPH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設計和完成的科研課題的總結,選題應契合公共衛生相關領域工作的實際需要,能夠體現MPH 綜合運用所學專業或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論文結果應對公共衛生實際工作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MPH 在導師指導下,閱讀相關文獻,參加科研工作,確定選題,并經導師及所在學科審核批準后,盡快擬定論文工作計劃,撰寫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MPH于第2學期在學科內進行開題報告,專家就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等方面進行評議,同時指出研究課題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合理建議,進一步補充修改。進行開題報告時應有詳細記錄,并記入培養手冊。
在第4學期進行中期考核。研究生需提交一篇與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文獻綜述,文獻綜述至少包括如下幾部分:研究問題在人群健康的地位與作用、科學價值或對社會發展和學科發展的意義;研究問題的歷史沿革或提出背景,階段性進展或已有基礎;尚未解決的問題及其原因與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路。由學科組織導師對研究生學位課程、課題研究新進展情況、本課題國內外前沿動態等方面進行考核,參與考核的導師提出意見或建議,以利于下一步工作順利進行并做詳細記錄。根據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績,在全面衡量、綜合評議基礎上由考核小組做出優、良、合格、不合格的評定。凡無正當理由不參加中期考核或無中期考核材料者,屆時不受理其學位論文答辯。
論文盲審按照《牡丹江醫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實施辦法》進行,全部上傳教育部平臺進行盲審,盲審結果通過者方可進入預答辯及答辯程序。
MPH在申請學位論文預答辯及答辯前,應在國內統計源期刊發表一篇論著或持有論文接收證明。確定為侵占、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的學位論文,取消該論文作者學位申請資格,并按照教育部《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4號)、《高等學校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教育部第40號令)及《牡丹江醫學院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實施細則》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MPH學位論文預答辯會由我院組織,公開舉行。預答辯會內容:(1)MPH報告論文的主要內容(包括選題的目的、意義,論文工作量,實驗過程,主要數據和結論,新見解和創造性成果);(2)與會專家對論文發表意見和看法;(3)導師介紹研究生的學習成績、政治思想表現、品行和學術作風、綜合意見,作出論文是否通過的決議。如學位論文獲得通過,由導師填寫“學位論文預答辯意見書”,如未獲通過,研究生本人按照預答辯專家出具的意見進行修改或重新撰寫論文后再進行預答辯。
由答辯委員會主席主持論文答辯會。答辯會內容:(1)申請人報告論文主要內容(時間不少于20 分鐘);(2)答辯委員會及列席人員提出問題,申請人答辯(時間不少于10分鐘);(3)論文答辯委員會秘書宣讀論文評閱人的學術評語;(4)申請人回答論文評閱人的學術評語中提出的問題;(5)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舉行會議,投票表決是否通過論文答辯、是否通過畢業或建議授予學位;(6)復會,申請人回到答辯會場,主席宣布表決結果,宣布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
根據培養目標,制定并完善配套的規章制度。構建由公共衛生機構—教師—學生三方參與的“過程—質量評價”系統,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針對過程評價中發現在MPH 的培養環節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不合理的部分,切實保證教學質量。MPH培養中進一步強化科研與實踐的結合,要求MPH 結合工作實際,完成一篇與公共衛生相關的學位論文。通過對MPH 論文質量、實踐能力進行質量評價,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優化并完善培養方案和相關規章制度,進一步提高MPH 培養質量。
我校自2019 年開始招收MPH,截至2021 年共招收3 屆學生,共計36 名MPH。經過幾年實踐和探索,MPH培養方案和評價體系日趨完善,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理論知識學習—現場實踐—課題研究”于一體的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以便適應公共衛生領域的職業特點。崗位勝任力是衡量和檢驗人才是否具備競爭力、勝任力的重要標準。本文立足當前社會需求,把握我省和我校實際抓住當前機遇,探討基于“崗位勝任力”的MPH 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培養目標,明確MPH 培養的核心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一支高素質、創新應用型的高層次的復合型公共衛生事業從業隊伍,從而滿足我國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對不同從業背景、多種類型衛生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