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入乎其內
生活中,有很多或平凡、或偉大的人值得我們關注,他們身上的品質、精神觸動著我們的心靈。寫作時,對人物精神要通過聚焦典型事件來把握,生動有力地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典型事件,是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表現人物性格和突出作品主題的,具有某種典型性的生活事件。可能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可能是一件平凡小事。
那么,通過記敘一件或幾件典型事件來寫一個人,反映人物精神,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1.精選典型事件。“見事,見思想。”應選取典型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質精神。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為突出袁隆平重視實踐、勇于探索的精神,文章選取了袁隆平領獎前仍在稻田里工作和扎根農田,在實踐中發現水稻存在明顯的雜種優勢等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精神。另外,選擇幾件事全方位表現人物時,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注意主次、詳略,使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
2.細微處見精神。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復雜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描繪人物的個性和特點。抓住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景或物進行細致描摹,就會使人物形象生動。當然細節不能單獨存在,它總是依附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在《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中,“只見張秉貴從貨柜里拿起一塊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頓時止住了哭聲”,這一動作描寫,體現了張秉貴典型的職業特色和細心周到的服務態度。抓住這一細節,更好地突出了主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精神。
3.善于運用聯想。寫人敘事離不開聯想。在記敘事件時,加上恰當、豐富的聯想,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不但有利于把事物或人物寫得充實、具體,避免空洞無物,而且可以使人物精神更突出,文章更加生動感人。如《“探界者”鐘揚》中,穿插鐘揚與妻子的婚事的描寫,使鐘揚的形象真實地立在讀者面前,也突出了其雷厲風行的性格特點,又照應文中對他的評價——“不安分的人生”。
出乎其外
奇跡的創造者——林鳴
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歷時9年,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貫通。
時間撥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設港珠澳大橋計劃剛剛提出,但現實情況是,在沉管隧道領域,中國的技術還無法達到國際水平。這個重擔,落在了工程師林鳴身上。
“33節沉管,裝上去,對接好,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難度可能還要更高。”因為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咨詢費用,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港珠澳大橋上照搬套用。林鳴堅信:只有走自我研發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
2013年的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然而,第一節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后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復制。在第15節沉管安裝的時候,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頂上。
第15節的安裝計劃就此擱淺。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現場出現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后一節沉管的安裝終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歡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中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而此時的林鳴,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測量結果。偏差16公分,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大多數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但林鳴說:“不行,重來!”茫茫大海,暗流洶涌,把一個已經固定在深海基槽內、重達6000多噸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對接,一旦出現差錯,后果不堪設想。
“算了吧。”“還是算了吧!”幾乎所有人都想說服林鳴罷手。
這時,林鳴內心出現一個聲音:如果不調整的話,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里,一個永遠的偏差。”他把已經買了機票準備回家的外方工程師又“抓”了回來。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縮小了幾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年來的第一個安穩覺。
(選自《世界華人周刊》,有刪改)
◆賞析
港珠澳大橋的成功修建是一個奇跡,但其中的艱難險阻之多可想而知。作者選取港珠澳大橋33節沉管的安裝一事,集中筆墨,著力表現了林鳴的工匠精神。
1.敢于擔當,自主創新。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技術空白的現狀,林鳴肩負使命,自主研發,成功攻克難題。
2.精益求精,追求極致。33節沉管在歷經千辛萬苦后成功安裝,偏差測量結果已達標準,但林鳴卻要求重新安裝,最大限度地減小偏差,做到質量零隱患。既“嚴”又“細”,精益求精。
3.堅持不懈,堅守初心。10年的堅持,面對困難絕不妥協,為了強國筑夢,林鳴從未放棄。
本文聚焦典型事例,使林鳴這一人物形象立體豐富,其工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們。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戴眼鏡的博導“上天”了
——神舟十六號乘組航天員桂海潮
“我導師出差了!”“去哪了?”“太空!”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號乘組三名航天員與公眾正式見面。其中,一位戴著眼鏡的年輕面孔——桂海潮的亮相,引起網友強烈關注,也讓他所執教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師生熱血沸騰。
今年36歲的桂海潮,目前任該院航天飛行器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這次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中,桂海潮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擔負著在空間站開展大量科學實驗的重要使命。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觸地說,“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當時,出生于云南一個貧困山區的桂海潮是一名剛剛升入高二的學生,從校園廣播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005年,桂海潮考入北航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大學時代,桂海潮是一個“特別勤奮刻苦的人”。本科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以優異的成績和表現被保送讀研并提前攻讀博士,2014年在北航獲得工學博士學位。之后,桂海潮赴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三年后,學成歸來,國內多個名校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最終,桂海潮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宇航學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歲的桂海潮擔任博士生導師。正當他在自己的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時,又幸運地迎來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義了!我一定要試一試,將我這么多年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于是桂海潮第一時間就報名參選載荷專家。經過層層選拔,他從眾多參選人員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國第三批航天員。在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又經歷了八大類、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為“出征太空”做好了萬全準備。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
2023年5月30日,浩瀚太空又一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影。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三名中國航天員成功飛天,這其中就包括桂海潮。成為航天員后,桂海潮經常會做一個夢,夢見自己駕駛飛船穿越在各個小行星之間,穿越黑洞……如今,他的夢想之舟、探索之旅正式開啟。
(選自“人民網”2023年5月29日,有刪改)
文中的桂海潮具有哪些航天精神?請結合原文具體分析。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