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名輝 路佳齊 張杰



關鍵詞:高校;建筑創作;鄉村空間營建;路徑探索
0引言
回顧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從早期傳統建筑保護、地域建筑研究的學術探討,到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文教公共設施建設的社會服務內容,再到近年來文旅展銷等產業設施及綜合性的鄉建項目,建筑學對鄉村的關注從空間與政治雙重意義的邊緣探索逐漸深入到全面、多元的鄉村系統營建中。在這樣的語境下,鄉村需要如何借力于高校等外部力量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呢?高校作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要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介入鄉村營建中呢?在建筑學視角下,高校的建筑創作、建筑設計團隊應以何種路徑介入鄉村振興的滾滾浪潮呢?
1 鄉村營建與高校建筑創作
1.1 “為鄉村而非在鄉村”的價值轉變
鄉村獨特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對建筑師開展鄉村營建項目實踐提出了挑戰,盡管近年來參與到鄉村建設的個人與團隊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大量短期的、階段的設計活動并沒有真正為鄉村建設人才的成長提供平臺,造成了主體介入鄉村的實踐與理念失語和作用短效。建筑設計團隊多數缺乏真實鄉村生活體驗,無法認知鄉村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深層內涵。
隨著各方主體介入鄉村的實踐日趨增多,也形成了多元化的鄉村營建價值認知。清華大學王路教授認為建筑師有責任在呵護地方文化真實性的同時,以當代建筑的方式來拓展地方文化的內涵,而不是在正在消亡的傳統建筑樣式的幽靈中徘徊;天津大學張頎教授指出“鄉村建設實非建設鄉村,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解釋了鄉土再造過程中建筑師價值的四個表達[1];重慶大學盧峰教授認為在建筑師的鄉村實踐中,建筑正在以一種“善”的姿態,向社會傳達著一種新的價值觀,解決平民社會的問題,為老百姓服務,取代了資本與權利成為建筑新的出發點[2]……
綜上所述,從諸多鄉村營建理念與實踐中可以感受到鄉村語境下“公民建筑”的精神,建筑師逐漸認同“為鄉村而非在鄉村”的價值觀念,以“為鄉村”為第一目的,服務于鄉村中人與地的歷史遺脈挖掘、當下形態塑造、未來發展構想,而非僅僅占據鄉村空間、消耗鄉村資源,甚至于破壞鄉村文明,莫要讓鄉村營建成為滿足部分主體眼前利益的布景式形式表演。
1.2 高校介入鄉村的建筑創作
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推動高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教育部特別制定《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 年)》。高校逐漸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從早期的傳統建筑保護、地域建筑研究的學術研究內容到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再到近年來文旅設施、產業設施及綜合性鄉建項目,高校介入的鄉村空間營建內容愈發深入全面,內容的復雜性挑戰亦為傳統建筑學帶來新的視角和價值。
高校建筑研究、設計創作等介入鄉村早期于我國西部地區緣起,多集中在陜西、甘肅、云南等地,其探索既包含建筑學本體研究設計內容,也包含鄉村客體的地域空間分布,主要以傳統建筑測繪研究、地域建筑保護更新等為主題,嘗試發掘鄉土建筑的本土化內涵。鄉村傳統地域建筑研究等國家課題及高校團隊對西部地區多年的持續關注,逐漸形成建筑研究介入鄉村的有效范式,并且逐步應用于中部、東部的保護更新中。
這一介入鄉村的進程可總結為緩慢探索、高速發展和全面深入3 個階段(表 1)。2007年以前的鄉村建設偏重于村社組織和經濟制度的革新完善,一定程度上,建筑學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缺位失語,對鄉村的探索緩慢。2008 年開始,由于國家層面的大事件引動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促使一大批建筑師進入四川、青海、陜西等省份農村進行項目援建,我國鄉村建設進入增速發展階段。自2013 年農業部啟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后,鄉村建設全面發展,以農業基礎建設、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等話題的空間營建逐漸向主體多元、類型多樣的綜合性鄉村營建轉變。綜合性鄉村營建的轉變發展,為高校介入更為廣闊的鄉村空間,提供了機會(圖1)。
2“內升外引”:雙向作用的鄉村營建及互動機制
對上文的案例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在當前從建筑學視角總結鄉村發展的基本路徑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層面:一方面從主要物質空間入手,在美學形式表達和功能置入兩方面進行建構示范,引導村民在鄉土環境中尋求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可能,村民在思想觀念和學習能力獲得提升后進行自發且可持續的更新發展;另一方面是主要從精神空間入手,建筑師通過挖掘鄉村特有風貌和歷史記憶,喚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塑造鄉村吸引力,利用設計團隊的影響力實現建筑的社會觸媒效應,拓展鄉村建設理念與鄉村田園牧歌式生活構想,以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為當代鄉村更嚴峻復雜的問題提供開源解決之策。
這兩個層面以“鄉村活化過程—系統建設內容—空間設計策略”為基礎框架,形成了鄉村發展“示范—內化—持續提升”的內源動力提升模式和“觸媒—外引—開源激活”的外部力量引進模式,兩種模式雙向作用共同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圖2)。
2.1 “示范—內化—提升”內升型營建模式
目前中國大量的鄉村缺少城市資源主動流入,尤其是西南地區的鄉村,鄉村交通等基本環境較差、經濟系統較為封閉、聚落分散且空心化、村民自我發展能力差。政府或社會的援助建設受時間周期、成本和目標控制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做到短時間內的風貌協調或品質提升。這類鄉村的活化發展需要具有生命力的營建邏輯,需要建筑師以面向村民與村社真實問題的設計思考進行示范性的項目建設,同時明確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提高村民素質和自我實現能力,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為基本目標,引導村民進行可持續的自主建設。
建筑師可以通過“空間功能示范—技術理念內化—思想意愿提升”的內升型營建模式尋求此類鄉村發展路徑(圖3)。即通過以空間為主塑造新時代的鄉村美學,置入滿足鄉村發展的現代化空間載體,并以此營建過程為村民做示范,加強村民對地域文化認同的同時適應新興產業所帶來生活節奏的改變,引導村民在原生人居環境建設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鄉村建設價值觀,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使其逐漸完成符合鄉村整體風貌的、可持續的自主建設。
2.2 “觸媒—外引—激活”外引型營建模式
相較于以人居環境改善、生活品質提升為主要目的的內升型鄉村,外引型營建模式的目標主要為隨城鎮化發展而進入都市圈范圍的鄉村、小城鎮和居民點,這些鄉村具有較為完整的經濟體系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其主要需求體現在人才引進、消費引進、產業引進等方面,通過社會介入以達到鄉村資源的盤活利用。
在社會要素的引進過程中,建筑師可以通過“生態人文觸媒—行為記憶外引—產業社群激活”的外引模式進行鄉村建設(圖4)。鄉村空間營建作為最直接與直觀的手段,需要建筑師在村民、村委會等主體的支持下發掘鄉村生態景觀、歷史遺脈等方面的特色,以建筑項目、文化交流等社會活動為觸媒對鄉村的優勢資源進行話題營造和宣傳,吸引產業集聚進而形成持續的良性循環。
2.3 高校介入鄉村營建互動機制
我國鄉村數量眾多,發展情況不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鄉村建設。在這種情況下,高校介入鄉村營建的過程中利用其專業性和協作平臺資源,建立高校與鄉村為共同主體的鄉村空間營建體系,可以在兩種營建模式中發揮重要作用。以鄉村問題及建設需求為先,在內升型發展模式中發揮創新性、引導性和可持續性,在外引型發展模式中發揮代表性、系統性和開源性(圖5)。同時鄉村營建實踐為高校豐富理論研究視角、補足設計應用缺失提供實踐基地,“需求為先”的串聯模式成為校地協作、共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3“研教創助”:高校介入鄉村的路徑探索
高校在長期的鄉村建設研究及實踐過程中,逐漸探索出更完善的研究和教育體系,以滿足復雜鄉村建設系統的需求。然而,建設條件有限以及建設主體失語等原因,可能會使得高校團隊創作與鄉村發展訴求不符等情況發生。因此,高校介入鄉村的定位無論是持久的研究型介入還是短期的項目創作,或是直面需求的幫扶實踐,都需要探求“研教創助”綜合介入的路徑,尋找可持續的系統鄉建方法(圖6)。
3.1“鄉貌+ 鄉理+ 鄉法”研究實驗
在鄉村研究層面,高校團隊以研究者角色在國家項目課題、示范性建設工程等支持下對鄉村風貌、鄉村建設管理、鄉土營建技法進行實驗研究,相應地形成風貌控制導則、規劃編制流程、鄉村設計導則、技術指導標準等成果應用到鄉村空間營建實踐中。
鄉村風貌研究主要分為自然地理風貌和歷史人文風貌兩方面。自然地理風貌研究要包括聚落周邊的山水林田湖海等生態環境要素、聚落建成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人地關系、道路橋梁建筑等形成的地理空間形態研究等;歷史人文風貌研究要包括鄉村歷史沿革、宗族制度、產業結構、社會網絡、生活習俗等。特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形成地域性的建筑形制、色彩、機構布局以及街巷的形態、尺度、肌理,高校研究團隊可以依此建立鄉村地域風貌特色研究報告和風貌控制導則等成果。
在鄉村建設管理層面,高校要以鄉村和村民的需求為出發點,結合深入調研,從鄉村規劃編制、鄉村建設標準、鄉村設計導則和建設管理工作規程等方面完善鄉村建設管理研究。鄉村建設標準要包含自然環境、公共設施、建筑構筑物等一系列建筑、景觀、市政建設標準[3];鄉村設計導則要包含鄉村建設項目的申請立項、審批決議、實施許可等導控流程和產業發展策劃、空間整治方案、村容村貌重塑等實操標準[4];建設管理工作規程要包含建設組織、項目公示、村民參與、意見征集等。
在鄉土營建技法層面,鄉村自組織發展過程中,民間并沒有形成專門的建筑設計師,民間的鄉土營建多數依靠村民互助協力造屋,技法也多受限于地方材料、特定環境和生活方式等,而高校團隊依托其研究屬性,通過專題性的技法研究以回應不同類型的營建問題。鄉土營建技法研究包含地域建筑的傳統再造技藝研究和新舊材料、形式、結構的組合建造技藝研究,并形成相關建筑技術的國家和地方標準及建設指導手冊[5-6]。
3.2 “鄉情+ 鄉創+ 鄉營”教學實踐
在教學實踐層面,高校團隊以教育家角色通過不同內容的教學實踐活動,啟發學生在面向鄉村真實生活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創新性思考,進入建造現場學習建筑師的職業素養與技能,在深入陪伴過程中形成鄉村建設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首先,高校教育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培育鄉村情感,以土地和生活作為關注的線索,探討一種鄉土在地設計的觀念與方法,以建筑學回歸土地的情感表達對民眾的善意與生活的真正關懷。
其次,高校可以利用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訓練項目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和設計訓練,鼓勵學生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平臺的實踐機會,主動思考鄉村聚落面對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具有實驗性的教學實踐介入鄉村建設。
另外,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建筑學科專家的鄉村建設講座,整合綜合學科的資源形成協同教學平臺,引入社會資源打造校企聯合平臺,為學生提供進入鄉村建筑設計及建造現場的機會。學生在與地方工匠、村民的互動溝通以及建造指導過程中,培養作為鄉村規劃師、建筑師的職業素養,鍛煉職業技能指導未來的設計和實踐[7]。
3.3 “鄉象+ 鄉境+ 鄉生”創作實現
回歸建筑師角色,高校設計團隊會通過多次創作實踐形成團隊特定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并以此指導在新的鄉村環境中進行設計創作,由此形成個人風格,進而形成高校團隊的創作特征。
高校建筑師營造建筑意象是鄉土意象傳承與表達的基礎,利用建筑語匯的抽象表達傳遞真實的鄉土感受,利用建筑實體使村民感受抽象的鄉土意象,促進其鄉土意識的自覺和鄉土文化的自信。
在鄉村環境改造層面,高校可以通過針灸式、漸進式、整體式等方式介入。小規模、分散化的針灸式介入可以使得建筑的投資少、易操作,建成后項目可以很好地融入原有空間肌理;階段化目標明確的漸進式介入可以使得建筑的使用后反饋更全面和真實,有利于之后建設階段的設計調整;整體式介入可以應用于新村建設的通規統建中,建設過程完整便于多方主體協調工作,鄉村空間環境的建設目標和建成后效果契合度高。
同時,高校建筑師可以通過陪伴、多方參與等方式貼近鄉村,恢復鄉村的場所感和歸屬感,喚醒村民主體、地方工匠、鄉村能人對鄉村的熱愛與回歸,通過新農人的自組織建設示范效應和人才引領,豐富鄉村功能業態進而影響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更新,最終形成鄉土環境“人、村、地”的良性循環。
3.4 “鄉智+ 鄉技+ 鄉資”服務實效
高校團隊運用其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術,可以從智力、技術、資本等方面全方位服務鄉村建設。智力幫扶方面,高校用建立精神文明契約、制訂鄉規民約等方式重塑村社組織;亦可以通過開展論壇交流、展覽等文化輸出活動,提高鄉村的社會關注度。在鄉村技術幫扶層面,高校可以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專家工作站等支持高校力量走進鄉村一線,指導村民主體學習科學系統的技術方法,提供示范性建設項目的技術支持。在鄉村資本幫扶層面,高校介入鄉村空間營建的資本幫扶可以進行直接性的資本投入,還可以通過開發鄉村特色產業將文化資源轉化為脫貧資本。
4 結語
近年來,鄉村空間營造已經成為建筑學專業研究實踐的熱點問題,然而現實情況中研究和實踐卻常與鄉村真實問題和訴求錯位。相比設計院等建設主體,高校介入鄉村具有以研究為先導精準實踐、后從實踐中再提煉理論研究的優勢。然而在實踐中,高校的建筑設計創作與鄉村空間營建并沒有很好的協同,在實踐過程中存在鄉村語境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不成熟等困境。
本文在分析高校介入鄉村實踐特征的基礎上,總結了鄉村營建內升與外引兩種模式,討論高校在兩種模式中發揮的作用和高校創作與鄉村實踐兩者的互動機制,進一步構建了高校介入鄉村“研創教助”的行動路徑框架。一方面致力于解決高校介入鄉村營建過程的問題,構建系統的實踐路徑,為鄉村借力高校設計主體平臺實現系統有機、合理有序、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可行參考。另一方面,搭建高校建筑創作與鄉土社會之間的橋梁,高校通過專業知識和素養重塑鄉村價值觀和助力鄉村空間營造,同時高校團隊介入鄉村也促使中國建筑學教育體系進行一種真實的自我反省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