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方 王輝
快速發展的旅游業能增加經濟收入,減少貧困、性別不平等和環境惡化等威脅全球的問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工具。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Global Report on Women in Tourism 2020報告顯示,旅游業在幫助女性就業、創業、教育、領導力和社區參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旅游業中的性別問題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在促進性別平等的過程中面臨眾多挑戰。因此,本文就可持續旅游與性別平等的內涵、途徑與挑戰進行分享,明晰旅游業向更可持續和平等的方向發展的路徑。
一、性別平等在可持續目標中的內涵
性別平等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第5項,旨在實現性別平等,為所有婦女、女童賦權。性別平等目標包括消除針對婦女和女童的一切形式暴力行為、認可和尊重無償護理和家務、確保婦女全面有效參與各級決策等9個子目標。性別平等不僅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世界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
性別平等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它的實施對實現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積極的連鎖效應3。可持續發展目標8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需要性別權利和勞工權利作為其基礎鞏固得以實現4。此外,性別不平等、國家脆弱性與氣候脆弱性息息相關。當氣候變化引發干旱、海平面上升等災害時,生活環境變得突然陌生、資源變得稀缺、社會變得動蕩,包括性別暴力在內的種種沖突均會惡化。反過來,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里,穩定的社會秩序將構成氣候韌性的重要保障。
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性別平等在可持續旅游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可持續旅游是旅游領域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和內容之一。第76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高級別辯論會,聚焦“將可持續旅游置于全球包容性復蘇的核心”主題,就如何通過促進旅游業恢復發展,增進人類福祉、推動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研討5。性別平等可增加女性參與旅游業的機會和權益,提供一個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旅游環境,確保女性在文化保護和社區發展的決策中發揮作用,也確保女性游客和女性從業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旅游研究領域對性別平等的關注逐年增加,尤其是2015年公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之后。旅游產業內不同行業、不同國家和地區都開始探討性別平等問題。近年來,性別平等研究廣泛關注教育、社區、增權、可持續發展等多元化議題。2017年,Anatolia組織特刊討論旅游學術研究領域中性別平等的內涵、角色和影響。2022年,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組織特刊討論性別平等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貢獻。女性的工作以及對發展的貢獻逐漸被公眾認知,性別平等問題走向公共領域1。
二、可持續旅游與性別平等的主要途徑
1. 創造平等的就業機會
旅游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女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Global Report on Women in Tourism 2020報告,女性在旅游業勞動力中占比約54%。攜程集團、首旅如家酒店集團等10家旅游企業聯合發布的旅游全行業的《旅游行業女性從業調研報告》顯示,旅游行業女性雇員占比超60%,該比例高于互聯網行業和科技型行業中女性雇員比例。旅游業中業態的多元化、動態性和靈活性,為女性創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促進女性地位的提升
可持續旅游促進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和社會參與的增加。中國傳統的家庭分工強調“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在旅游業獲得經濟收入之后,對家庭有了直接經濟貢獻,有更多機會參與家庭重要決策的制定,男性也趨向于承擔更多家務勞動。女性通過參與旅游活動提高技能和知識水平,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晉升空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在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能力和權力。
3. 提升性別意識
女性在旅游業獲得經濟收入之后,開始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提升,她們在參與休閑娛樂活動中完成對自我的再生產。旅游帶來的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助于提升旅游業中女性的思想素質。此外,女性通過參與旅游活動獲得個人提升和自我發展,從中獲得自信和自尊。例如參與騎行旅游的女性,她們在騎行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身體技能,還重新反思自己的性別認同2。
4. 創造包容和平等的文化環境
可持續旅游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平臺。旅游的高流動性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不同文化中的性別平等觀念,展示歷史上女性的成就和貢獻,改變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貶低和限制,促進公眾對性別平等的理解和認識。此外,旅游業針對不同性別、性取向的群體設計相應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提供安全和舒適的旅游體驗,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旅游的樂趣。
三、可持續旅游與性別平等的挑戰
1. 職業發展中的性別差異
女性雖然在旅游業勞動力中占據了比較大的比例,但是女性在旅游業中的地位相對較低,工作機會和晉升機會較少。女性在旅游業高層管理和決策層比例較低的情況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女性在旅游業中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也普遍低于男性。旅游業中的許多工作,例如客房打掃、前臺接待等被認為是家務勞動的延伸,往往由女性承擔,這些工作環境惡劣,薪酬低,大部分是臨時性、非正式的兼職工作;男性更容易擔任工資更高的崗位,例如主管、經理等。
2. 就業的穩定性
由于旅游行業韌性較低,導致女性在旅游業中的工作更容易不穩定。此外,新冠疫情的暴發加劇了婦女和女童在健康、經濟、安全和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的不平等狀況。在疫情影響下,女性在決策崗位上就職占比的增長速度放緩,女性花在家務勞動的時間延長了,有的甚至由于家務工作的增加完全離開了工作崗位。疫情使旅游業收入和就業機會大幅減少,旅游業中女性從業者占比較高,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
3. 性別刻板印象
在旅游業中,常常把女性定位為服務型角色,男性定位為技術型角色,導致女性在職業選擇和晉升方面受限。很多旅游目的地把傳統的性別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例如拋繡球定親、哭嫁等,這些旅游項目迎合了主流性別文化,女性的身體成為被消費的對象,使她們可能面臨更多安全隱患。
4. 休閑制約
女性在旅游中的消費也存在眾多制約。除了工作之外,女性還要承擔家庭勞務,可用于休閑的時間少于男性。由于宗教、文化和社會角色等因素,某些地區對女性旅游存在禁忌。在很多文化中,旅行或者冒險等活動帶有男性化的性別色彩,留守家園與女性緊密連接。女性旅游時,對風險的感知更加敏感。女性旅游者在出游前和旅游中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人身安全,其中,暴力和性騷擾是最大的風險因素3。
5. 傳統文化的約束
我國女性在追求平等和事業的個體化傾向中交織著傳統女性角色,這一點在旅游業中廣泛存在。從就業來看,女性參與旅游中的工作之后,并沒有帶來家庭方面責任的減少,反而延長了女性的勞動時間,女性再生產時間不足。此外,有研究指出,從事旅游業的女性會由于為了做好旅游經營事務,卻沒有扮演好好妻子、好母親、好女兒、好媳婦的社會角色而感到幸福感降低1。從消費來看,女性出游人次和旅游消費雖然不斷增加,但是仍然會因為照料倫理、性別角色等影響自我休閑。女性在家庭旅游中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確保家庭其他成員能夠享受家庭休閑,很難成為真正的休閑主體。
6. 學術研究領域性別表征不足
學術研究也是考察旅游中性別平等的重要領域。旅游學術領域雖然對性別平等的關注在增加,但是相關研究的數量較少。性別相關的論文引用低于平均水平,超過40%的旅游性別論文完全沒有被引用,只有不到10%的旅游性別研究出現在性別或女權研究雜志上2。在會議的特邀發言人、期刊高級編輯職位和學術領域獎項榮譽獲取上也存在強烈的性別差距。從研究內容來看,已有研究過分強調旅游業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的優勢,尚未充分討論和分析就業方面的性別歧視問題以及背后的結構性因素,研究多基于地方田野調查進行微觀尺度的案例研究,既缺乏多案例的比較,也缺乏宏觀面板研究驗證結論的普適性,很難在組織管理、國家治理等宏觀層面展現旅游與性別平等之間的關系。此外,國內外旅游學術領域在性別平等問題的探討上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國內研究的數量和話題的多樣性均少于國外研究;另一方面,國外旅游學術領域的性別研究已經將視角轉向從跨學科的角度探討性別問題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并且注重研究方法的創新。國內的研究主要關注旅游對女性家庭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以及旅游消費中的性別差異,方法相對單一。
性別平等既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可持續旅游發展要實現的重要目標。在兩性平等的進程中,中國學者通過國際學術界了解相關研究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有利于中國學者對性別平等的批判性理解3,但西方人往往把男女兩性的關系視為斗爭關系,而中國人則長期以來把男女關系視為協調互補的關系,陰陽調和、陰陽互補的觀點深入人心。面對旅游在促進性別平等的路徑上的挑戰,我們可以一方面借鑒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和做法,另一方面認真分析中國文化背景下性別問題的中國式表現形式,用中國式的方式來解決中國的性別問題4。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打破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不斷探索可持續旅游促進性別平等的路徑,加強旅游學術領域中的性別平等研究,從經濟、文化和社會結構3個維度為全社會的性別平等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第一作者系該院助理研究員,第二作者系該院講師、通訊作者;收稿日期: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