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頌
摘 要:“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為教輔圖書出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通過分析中小學教輔圖書出版的現狀,探討教輔出版在品牌和質量建設、知識數據庫搭建、融合出版、產業鏈延伸等方面的創新路徑,認為出版社應從教輔圖書提供商向教育資源服務商的轉型,通過教育出版多元化和智能化建設,為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服務。
關鍵詞:“雙減” 教輔圖書 教育出版 創新路徑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通過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圍繞減輕學生作業量、減少校外培訓兩條主線展開,各地教委和中小學積極推進落地實施。教輔圖書作為教育出版的重要部分,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雙減”政策下,教育出版應抓住發展機遇,積極策劃出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教輔圖書,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面對“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教輔出版既面臨挑戰,又迎來了機遇。以下從“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教輔圖書市場現狀及教輔圖書出版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探析“雙減”政策下教輔出版的創新路徑,以期為教輔出版提供相關啟發與思考。
一、“雙減”政策下教輔圖書市場現狀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國教育出版和教輔出版均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出現了新形勢,以下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雙減”政策對教輔需求影響不大,但是對出版質量提出新要求。據開卷等數據公司提供的銷售數據來看,2021年教輔圖書銷售額約108億元,占全年的11%,未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22年,教輔圖書碼洋較2021年碼洋比重下降僅2.26%。以兩家上市公司財報為例,“雙減”政策落地年營收不降反升,世紀天鴻2021年實現營收較2020年增長15.17%;鳳凰傳媒2021年教輔出版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9.25%。教輔圖書作為市場剛需,政策落地對教輔市場需求變動雖然影響不大,但是教輔行業的結構在悄然發生變化。之前倡導題海模式的教輔已不能適應“減輕學生作業量”為目標的新形勢。據調查,焦慮的家長越發重視與學生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教輔的選購,優質教輔成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關鍵。
教輔行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雙減”政策對教育資源提出新的要求?!半p減”政策實施后,教輔出版行業不得不面臨重新洗牌,許多機構面臨轉型,也有一些教育相關行業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轉型做教輔相關產品。例如,學而思推出的“小藍盒”和“大白盒”智能教輔產品通過多個渠道上線。好未來結合其近二十年來自身積累的優質教研內容正在構建相關出版產品。猿輔導已開始布局電子教輔項目,將動畫內容融入教材講解,并搭配配套習題。教培行業長期積累的優質教研教學經驗及數據,為其進入教輔市場提供了先天優勢,為其創新教輔產品和功能賦予了許多想象空間。“雙減”政策下,教育領域的多條賽道進一步細分,教輔格局或將改變,搭建資源數據庫,走品牌化、數據化發展漸已成為教輔行業發展的共識。
“雙減”政策使教培行業面臨顛覆性沖擊,教育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也為教輔出版彎道超車提供潛在機遇。隨著“雙減”政策出臺,國內大部分教育培訓機構遭受重創。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學生愈加需要多元、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輔類出版融合產品、教輔圖書與線上教育、服務的融合等方面引發了諸多探討。
二、教輔圖書出版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產品內容同質化嚴重
教輔市場早年由于其利潤可觀,吸引教育類出版社紛紛涉足。同一類教輔圖書多家出版社爭相出版,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教輔圖書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往往相互“借鑒”,甚至有的出版社打造出市場“爆款”后,其他同行紛紛從書名、選文、插圖等方面模仿,使得教輔圖書產品泛濫,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教輔圖書甚至打上某些“教育領先”城市或地區的名字,來博取家長和學生的信任,以此獲得不菲的利潤。如市場上多種含“黃岡”“海淀”字樣的教輔圖書,其來源不可考證,內容質量不敢恭維,有些教輔甚至是某城區歷年來的考試試題的匯編。這種缺乏實質性輔導意義的教輔圖書,成為行業發展的亂象之一,給處于知識積累階段學生的學業發展帶來諸多困擾。
(二)過度追求利潤,忽視品牌建設
當下的教輔圖書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為了占據代理市場,出版社常采取高定價、低折扣的策略。這種策略為代理商提供了足夠的利潤空間,使得教輔出版機構的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這種策略在短期內能夠提高其市場占有率,但長久來看并不利于自身的發展。高定價、低折扣策略不僅使行業陷入惡性競爭,還會給學生帶來較重的經濟壓力,同時也是以犧牲自己的品牌為代價。對于義務教育階段而言,由于教材的版本(三科教材除外)選取,加上各地市中考自主命題,教輔圖書往往會因匹配教材版本和中考命題形式而具有區域化特征,加之大多數地方出版社享受一定的“地方保護”政策,可通過新華書店渠道進入校園,使得出版社和小的民營書業對品牌建設不夠重視。[1]
(三)融合出版環境下與新技術結合不足
“融合出版”概念已于2022年初經過專家審定,定義為“將出版業務與新興技術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態”[2]。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各種新型技術層出不窮,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AR/VR等在出版業也得到重視和應用。作為承擔“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教育類圖書,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積極利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目前與新技術融合的教輔圖書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都不是很多。一些融合教輔出版物也僅停留在“二維碼”圖書上,與新技術的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推進。在出版深度融合的發展環境下,出版社應加強復合型人才建設,在具備過硬的編輯基本功的同時,還要積極投入新媒體新技術的學習與應用,開發出由新技術賦能的教輔類產品。
三、教輔圖書出版的創新路徑
(一)圍繞品牌和質量建立教輔出版長效機制
“雙減”政策下,教輔產品粗放管理將不可行,優質化發展是必由之路。教輔圖書出版形式多樣,從發行的角度劃分,可以分為評議類教輔和市場化教輔兩類。評議類教輔是指具有教輔出版資質的出版社的教輔產品在相應地區評議通過后,通過新華書店這一特定渠道向所在地區的學校發行,該類教輔具有發行量大、覆蓋面廣等特點。市場化教輔一般是由民營出版商打造的面向全國的通用教輔圖書,以零售方式賣給學生。民營出版商在評議教輔市場所處的不利地位,使得評議類教輔也逐步探索市場化發展道路,開始走高質量和品牌化發展的道路。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不注重品牌建設的出版社以及區域民營書店,優勢將逐漸減小,以品牌為中心打造產品方陣勢在必行。通過競爭與優化,使品牌化教輔圖書在市場中逐漸占據優勢位置,或許是建立教輔出版的長效機制的可行辦法。圖書的質量是與其品牌相輔相成的,質量上乘的教輔會形成良好口碑,為品牌助力。由于學生作業出處大部分源于學校為學生征訂的評議教輔,打造內容質量優秀的教輔,也是規避學生作業無效性的重要一環。以品牌與內容質量為根基,產品細分也勢在必行。
(二)創建知識數據庫,打造發展“護城河”
版權是出版的靈魂,知識是教輔的根本。以中小學教輔為例,由于教輔出版所具有的資料匯編的特性,使得出版社少有為教輔出版而構建知識數據庫的意識。教輔知識數據庫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科知識數據庫和數字知識數據庫。在出版可持續發展中,優秀的知識需要被保留積累,所以建立結構化的知識庫是必然的。學科知識數據庫是教輔圖書出版的根基,不僅能為相關學科積累優秀素材,還能利用教輔出版物的數字化建設提供支撐。伴隨著出版數字化和教育資源多樣化,以音頻和視頻等媒體形式呈現的知識內容不斷產生,在全媒體時代為知識數字化與多樣化賦能。目前,民營出版已布局數字教育領域,出版社在這一領域發展相對較慢。為深入市場并聯動教輔與相關產業發展,出版社只有整合資源,構建起全學科的知識數據庫,才能以知識為邊界打造自身發展“護城河”。
(三)不斷拓展出版產業鏈條
教輔出版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促使各出版單位思考如何轉型,積極探索教輔出版產業鏈向橫縱兩個維度擴展延伸。首先,通過教輔圖書輔導性功能的挖掘,橫向延伸產業鏈。為了提升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用戶黏性,一些出版單位在出版紙質教輔圖書的同時提供增值服務,通過在出版社的數字化資源平臺動態更新教輔圖書配套使用的電子試卷,輔助學生的學習,提高其應試能力。對于物理、化學等涉及實驗教學的學科,輔助性教具以及教育“裝備”的生產也成為出版社衍生產業鏈條的重要方面,通過捆綁教學用具或搭建教學硬件設備助其入局學校。其次,通過深入教學一線,縱向拓展教輔出版產業鏈。近年來,許多出版單位不再局限于只做“內容提供商”,而是積極探索向“知識服務商”轉型。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許多出版單位不僅自建數字教育平臺,還深入學校進行電子書包試點建設。出版社通過深度參與電子書包數字內容的開發,將“翻轉課堂”等先進教學模式融入信息化教育教學,將教學活動、作業布置、教師批改和家長反饋等融為一體,形成閉環,探索更科學合理有效的育人方式。[3]“雙減”之后,由于校外學科培訓機構的大規??s減,許多家長開始研尋優質的數字教學資源和教育方式,這也促使教輔出版需要不斷拓展產業鏈條,圍繞紙質教輔圖書不斷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滿足教育教學的現實需求。
(四)圖書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他們已經開始向教育和出版領域滲透,使得教育和出版的邊界不斷拓寬,使得大教育、大出版的理念進一步明晰。圖書與技術的融合受到許多教輔圖書出版機構的重視,在教輔領域已經出現圖書與音頻的結合,如主教材內容同步講解知識的《加分寶》系列工具書;圖書與視頻的結合,如《課堂直播》系列叢書;圖書與應用程序結合,如安徽教育出版社整合紙質教輔、手機APP、評價系統等為一體的智慧教輔方陣,通過應用程序實現教師、學生的線上作業。[4]隨著出版社在教學服務方面的深耕細作,越來越多的智能化運用于教輔類出版物的研發上。比如,利用大數據進行智能化組卷,結合人工智能對每位學生進行考評,結合數據挖掘等對學生薄弱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訓練等。利用上述資源開發統一教育評價平臺,對學生進行更綜合、更全面的評價與幫助,可以更好地助力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同時,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化、智能化教育資源具有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成為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的一種方式。
四、結語
“雙減”政策的實施為教輔圖書的出版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會。我們要深入解讀“雙減”政策并結合其帶來的現實影響,把握教輔出版行業存在的不足,通過探索與創新不斷跟進行業前沿,及時捕獲發展機遇。未來教輔出版的發展,品牌和質量是其根基和保障,建立教育資源數據庫是其護城河;結合大數據,不斷優化教輔出版內容,精準施教,為探索因材施教和素質教育鋪路;通過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全方位的拓展延伸,不斷促進教輔出版和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探索系統性教育評價標準,為教育多元化和智能化助力。本文通過探索以上潛在機會,希望為出版社從教輔圖書出版商轉化為教育資源服務商提供參考,以更好服務我國教育事業。
(作者單位系青島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