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邢悅
關鍵詞:人際關系;職業發展;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3-0055-03
一、來訪學生遇到的三個問題
做大學校園里的心理咨詢師有一種幸福,就是來訪的學生個個都悟性很好,只要咨詢關系融洽,方法恰當,學生經常會豁然開朗,觸類旁通。但是我也常想,如此高悟性的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心理困惑呢?如何才能更好地預防?
我們多數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忽略一些重要因素,比如不斷變化是人生永恒的課題,因此孩子教養中總會出現許多成長課題,成長壓力會有規律地周期性地出現。如果沒有前瞻性,不認真準備應對方法,一定會陷入困惑。最近一個乖女孩的案例讓我感慨良多,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學生D是一位來自普通家庭的乖女孩,大學二年級,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爸爸是普通公司職員。她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學習認真努力,成績優異,不需要父母操心,最終考取了一所雙一流高校。但在選擇專業時沒有做詳細的了解,周圍人也沒有與D進行過詳細的討論,因此稀里糊涂地選擇了一個看起來不錯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進入大學二年級,便開始對職業發展問題感到困惑,再加上最近受到宿舍矛盾的困擾,小D主動來到咨詢室尋求幫助。她的問題有三個,一是人際交往問題,二是職業發展問題,三是自我管理問題。這三個問題是所有的人都會面臨的課題。
D說:“我大學的人際關系很不好,讓我很難過。同宿舍同學談論的許多話題我不懂,或者我不感興趣,勉強與他們交談,得到的結果是被嫌棄,被嘲笑。如參與她們討論,她們會認為,‘你這個也不懂,那個也不懂,跟你說話就是特別累。因此,我就不敢說話了。她們討論的主要話題是化妝、時裝,都是明星的流行款,我真的不懂。”
“而且這學期我長胖了大概 20 斤,本來就很難過,但我的舍友對我冷嘲熱諷,我心就突然死了,真難過。”“這些舍友能做朋友嗎?“她們有時候笑得很大聲,我就在旁邊不想講話。”“我知道也可能是由于我的態度導致的,看到她們幾個人融在一起,我落單了,我想也是沒有辦法的結果。”D說到傷心處,在咨詢室中哽咽落淚。她提到,有時在感到很難過、憤怒時,甚至想過要報復她們,但是沒有這么做過,覺得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很不好。她覺得實在沒辦法了,就來做咨詢。
二、通過咨詢來訪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獲得進步
大學生的朋友關系和中小學生的朋友關系不一樣,因為已經成年了,進入成人交往模式。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D從前的模式已經無法應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古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說在成人交往模式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安無事就很好,尤其是同宿舍的朋友。魯迅先生遇到瞿秋白時,曾感慨地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啟示我們,知心朋友來之不易,現實生活中不能強求。D希望自己能與他們關系好,成為知心朋友、密友,這樣的理想狀態不一定能實現。所以D的委屈來自不能與同宿舍的同學融合在一起,這是難免的,這不是D的錯。調整自己,接受這樣的現狀就好。D還是有好朋友的,只是不在身邊。
充分共情到D的委屈,并肯定了她的想法是正常的,但有些理想化,并且肯定她生氣后想報復舍友而沒有付諸行動,是因為她自己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小D表示,因為對她們有情緒,還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在和我聊天之后,突然感覺自己也不是一定要和她們回到最初的狀態。此時的小D已經能對這段適應不良的關系有更多的反思,開始接受君子之交的模式了。
接著,D提出了職業發展的問題,說:“感覺自己不喜歡現在所學的化學專業,不想考這個專業的研究生。但對于其他專業沒有什么興趣,也沒有什么討厭的,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處于迷茫中。”我很好奇,她作為該大學最強學科之一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秀,卻對本專業不認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她對本專業這么排斥呢?
原來,小D其實并沒深入了解過本專業的就業形勢或者未來方向,只是單純地認為化學專業不好就業。因此,迷茫的狀態讓她最近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感覺現在學得也很糊涂,幾乎也不知道老師上課在講什么,不知道這些學了有什么用,然后也學得不是很懂,不過考試成績還好。”D也與爸媽交流了,家人也想讓她出國深造,因此她最近在備考雅思。但是出國后還是學習化學專業,感覺很沒勁,繼續迷茫中。
我告訴她,化學是一個神奇的領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值得很多科學家為之獻身,這個專業對國家發展經濟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化學方向出國讀研是比較容易獲得獎學金的,它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大的。
D很驚訝地看著我,表示自己以前從沒這么細致地了解過,沒想到可以從咨詢師口中獲得這些信息。我們討論發現,D不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沒有與自己的督導員和自己的任課老師討論過學業發展的未來,以及科學研究的前景和意義等。咨詢結束后,我希望她主動去尋求輔導員的幫助,了解本專業更多的前景信息,以期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D感到收獲頗豐,很痛快地答應了。
咨詢時間快要結束時,D提到,因為自己長胖而感到困擾,想運動減肥也做不到。她說:“我屬于 800 米剛好能及格的那種人,跑不起來,感覺很累,怎么辦?”我建議:“你去鍛煉的時候可以這樣想,‘我扛著 20 斤重的沙袋跑啊跑,然后那個沙袋沒了,而身體更輕松,也更漂亮了。運動要堅持,也值得堅持,運動開始都蠻辛苦的。如果成功減重20斤,就會不僅變美麗,還更加有自信。”于是我們做了約定:D回去后適當飲食,適當運動,爭取科學減重。
咨詢后D很滿意,她表示她的自我感覺有很大收獲。
乖乖女在青春期、青年期也會遇到煩惱。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12~20歲的孩子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嘗試了解自我,并能形成對理想、職業、價值觀等人生重大問題連續且穩定的認識。“我是誰”“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在這一階段被反復思考,但事實上,大部分青少年都不能很快思考出答案,他們往往處于“同一性確立和同一性混亂對抗”的發展過程當中。如果對抗受阻,往往會出現很多適應不良的問題,D就是這樣。通過順利解決問題,她得到了三個方面的成長,在自我同一性方面也有了進步。她發生了如下三個方面的改變。
第一,變“問題”視角為“資源”視角。大學生都是成人了,成人交往雖然復雜卻有規律可循,需要學習和了解。
第二,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是一種重要能力。懂得及時詢問老師,咨詢專家,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第三,自我鼓勵、自我堅持是自我成功管理的基礎。D有這個基礎,只要能堅持知行合一,就可以管好自己。
三、如何促進青少年的自我成長
這是一個常見而最簡單的心理咨詢過程,與D交流也很輕松愉快,但即使這樣,關于青少年的自我成長,這個案例還是引起了我許多思考。
第一,當父母、老師遇到聽話的孩子時,需要為他考慮得更加周全,要讓孩子知道,未來的發展有什么不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遇到許多新的挑戰,只要認真應對都可以處理好。如何應對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可以事先做好準備的。比如學習的階段性任務一定越來越難,但是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成長,仍然可以成為優秀的學生。
第二,人際交往一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復雜,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交往方式。成人交往的模式是更成熟的模式,需要學會理解他人,學會更好地與各種人相處,這也是美好人生的一個部分。
第三,自我成長的要求和標準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我們擁有的資源和條件也在增加,善于用好自己可用的資源,是自我成長最為重要的能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就是說,有能力的人并沒有特異的秉性,而是善于利用外力和其他條件。這樣的實踐指導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陶新華,博士,副教授,臨床心理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督導師,蘇州大學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專職咨詢師、督導。國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表達藝術心理治療學組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表達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創辦人之一,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蘇州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蘇州新教育心理培訓學校校長,日本宇部創新大學臨床心理學客座教授。
邢悅,蘇州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生。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