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嬌
《過秦論》為西漢時期賈誼的政論文代表作,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秦王朝的過失。在形式上,《過秦論》大量運用了排比和鋪陳的寫作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魯迅先生以“西漢鴻文”概述了《過秦論》的成就,并從“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的角度總結了《過秦論》的文言特征。我們可將其作為議論文寫作的范例,引領學生分析其篇章結構、論證方法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謀篇布局和合理論證的技巧,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
謀篇布局是議論文寫作的關鍵。一部分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謀篇布局的能力,極難理清寫作的思路。依據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困局,要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謀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基于此,以《過秦論》為研讀對象與借鑒范本,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簡要概括出文言文中每一個段落的內容,從整體上理清文本的結構,并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總結和分析《過秦論》謀篇布局的方法。
在閱讀文本、梳理結構的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清晰地感知文章的結構特征,可以采用圖示化的教學手段,以思維導圖為基本載體,為學生示范梳理文章結構的方法和途徑。《過秦論》一文,共分為五段,以第一段為例,為學生提供梳理文本結構的范例,見下圖1。

以圖1 作為范式,指導學生總結和概述其他四個段落的內容:
第二自然段:秦王朝的發展。關鍵詞:領域擴大、合縱之盟
第三自然段:秦王朝的鼎盛。關鍵詞:前期、后期、設想
第四自然段:秦王朝的衰亡。關鍵詞:秦始皇、陳涉
第五自然段:總論觀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文章的前四段為分論點,從“秦王朝的崛起”“秦王朝的鼎盛”等不同的維度,通過列舉事實的方式闡釋觀點,而最后一段,則從整體上提出了文章的論點。由此看來,《過秦論》是一篇以“分—總”為結構特征的議論文。
基于《過秦論》的文本研讀活動,從抽象概括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概括議論文謀篇布局的技巧。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步總結出經驗:第一,要從既有事實出發闡明觀點,在闡釋觀點的過程中展示豐富的論據,最終收束全文、強化論點;第二,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鋪排文章的內容。如《過秦論》一文先寫論據、后提論點,按照“分—總”的形式行文。
高中生要想寫好議論文,務必要掌握一定的論證方法,當選取了恰當的論證方法后,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議論文的教學中,務必認識到論證方法的重要性。將關注點放在《過秦論》一文中,要引領學生總結其論證方法,讓學生掌握合理論證的精髓。
在導讀的過程中,可以提前為學生鋪設問題,即“閱讀《過秦論》一文,你能發現此文中共使用了幾種論證方法嗎?分別是什么?”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進入到文本之中,隨后他們發現,《過秦論》的作者賈誼在文章中采用了兩種論證方法,分別為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其一,對比論證。這一論證方法主要出現在第五段中。第五段開頭處,作者以“余威震于殊俗”和“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對比了秦始皇和陳涉二人的地位,凸顯了秦始皇地位之高。可是,雖然二者的地位十分懸殊,但是陳涉卻能做到“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通過這一對比,學生不免產生思考,為何秦王朝會走向滅亡,其深層原因到底是什么?除了這一處對比之外,文中還對比了陳涉的軍隊、秦王朝的九國之師。從文中可以看出,陳涉的軍隊處于劣勢,但是最終卻以這樣的軍隊為主力,將秦王朝的統治推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全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從整篇文章來看,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論證方法,意在引出觀點,進而引導讀者思考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在閱讀《過秦論》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對比論證方法所產生的效果。基于此,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學會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在比較的過程中闡明事物的道理、揭示事物的根本因素,進而由淺入深地論證觀點。比如,根據近些年來社會上的熱點事件對跌倒的老人“扶不扶”的討論,以“不能讓那些熱心人寒了心”為話題,指導學生從正反兩個例子的對比中分析論證,選取社會中“知恩圖報”和與之相反的事例,辯證地闡釋這一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加強了對論點的理解,還能強化辯證性思維,提高思辨寫作的能力。
其二,舉例論證。《過秦論》一文中大量采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在文章的第一段和第四段,作者選取了多個事例闡釋自己的觀點,展現出了秦王朝從崛起、發展、鼎盛到滅亡的全過程。通過舉例論證的方式,不僅增強了論證的嚴密性和豐富性,還使得最終的結論更加真實可靠。
經過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學生明確了舉例論證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及時為學生布置議論文寫作的任務,要求采用舉例論證的方法,選取典型、真實的事例,論述自己的觀點。以“讀書使人明智”話題寫作,鼓勵學生以真實事例為素材,撰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議論性短文,經過教師指導和學生反復琢磨,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好地運用舉例論證方法。學生寫作示例如下:
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呂蒙收獲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稱贊;讀書,使伽利略發明了伽利略原理;讀書,使魯迅扛起了革命抗戰的“筆桿子”……
綜上所述,以《過秦論》為支架,指導學生在經典議論文閱讀過程中,總結和概述文中所用的論證方法,并借助隨文練筆的方式,為學生布置寫作的任務,及時鞏固方法,形成熟練寫作技能。在反復品讀和練筆基礎上,學生不僅掌握了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兩種方法,還樹立了拓展遷移的意識,轉而探索其他的論證方法。至此,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議論文要想精彩、吸睛,學生在寫作時要掌握議論文寫作的技巧。以《過秦論》為范文,從理清結構、總結方法等角度,指導學生理清文本的結構、總結文中的論證方法,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議論文謀篇布局和合理論證的技巧。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議論文閱讀的方式,還能有針對性地學習、借鑒寫作技巧,經過反復的訓練,能逐漸提升議論文寫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