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胡

早有蔚小理挑戰BBA,今有新勢力vs新自主,萬眾矚目直叫人眼花的混戰之下,一個只有合資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這里所說的合資,特指那些非豪華品牌的中外合資車企。在已經略顯遙遠的過去,這些合資大廠一度是國內車市的絕對主流。
而今天呢?德系勉力維持,美系裁員關廠,韓系湊合活著,法意近乎消失,日系出現在人們視野中主要是一天到晚被新勢力拎出來吊打……
其實除了一些早已沒落的低線廠牌,一線合資大廠的日子還是正常在過:雖說線上聲量被壓制,但在巨大的慣性之下,銷量營收還在維持。
但話說回來,雖無近憂,遠慮也要命的。一方面輿論形象的高度決定著當下產品溢價的多寡,另一方面跟保守傳統掛上鉤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
合資們當然也都在想辦法,即使再龐大遲緩,今天也該明白過來了。
很詭異卻又很合理的,越是在燃油時代尾聲不吃香的,如今面對危機越是積極——以至有些反應過度。而越是今天還能靠燃油車余量挺一挺的,如今越表現得動作消極。
最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照學新勢力:外觀呢,分體頭燈+隱藏把手+貫穿尾燈大套餐安排上;內飾呢,放更大的屏、塞能躺的椅、堆最多的配;輔助駕駛標配這是好事,社區app無論有沒有人用高低得整出來。
簡單總結四個字:加入內卷。
常言“打不過那就加入”,合資們開始學會“放下身段”,摒棄原先那些今天已不為人重視的優勢,把精力都投入到新勢力新自主們千篇一律的領域。
其中當然有好的一面,比如逼著合資們標配輔助駕駛、逼著合資們給丐版高配,擱以前估計不擠它十年牙膏是絕辦不到的。
但同時,合資們在“卷”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地,丟掉了那些屬于自己的品牌印記,除了“合資摳門”以外的那些良性印記。
被人牽著鼻子走不是好現象,新勢力新自主們過去幾年獲得的進步帶來的紅利,不完全代表著未來確鑿無疑的方向。很多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無視風險的設計,正在被證明錯誤。
把視角拉得更高一點,國產品牌們迅速崛起,內卷帶來了豐富的產品選擇,但帶來了更豐富的產品嗎?沒有。
這兩種描述有什么區別?說產品選擇很豐富,因為品牌眾多、車型如云,垂直媒體都認不全車標;產品并未更豐富,因為這品牌車型一大堆,可一旦遮上車標就分不出誰是誰。
無論是真正的產品特色,還是虛幻的品牌形象,又或是介于其中的調性特質,“傻傻分不清楚”既是內卷到頭的必然結果,也是車企們只得內卷的反身性緣由。
在中國汽車崛起、合資必然萎縮的大局面下,合資們有必要認識到:蛋糕變小不可阻攔,只有作為個體獨力突圍。搶過更多其他合資的死忠,與爭取更多新力量的粉絲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