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農村生活垃圾、廠礦工業廢料、農藥及化肥等污染物排放量增大,導致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水源地是飲用水水質安全的第一道保障,農村飲用水水環境安全與否直接關系著農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基于此,主要探討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問題,同時針對現有水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TU991.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6–0164-03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的飲用水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至關重要。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飲用水水源地情況不容樂觀。尤其在農村地區,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水資源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如何加大農村水源地安全保障力度引發大眾關注。要想保障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進一步防治水環境污染,需要選取水量大且水質好的優質水源地,建立水源地保護區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同時深入分析當地農村飲用水污染來源,針對不同類型水環境污染問題,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協調好當地經濟發展與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之間的關系,在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1 農村飲用水污染分類
1.1 廠礦工業廢料污染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已經不斷向工業化、城市化全面推進。農村廠礦企業日常經營時會排出大量的廠礦工業廢料,加之我國農村的排污系統并不完善,且目前相關部門對農村排污監管力度不大,因此這些廠礦工業廢料并未得到妥善處理。未經過處理的廠礦工業廢料直接排入農村河流,將會導致農村河流中的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對農村飲用水水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1]。
1.2 醫療廢物污染
農村地區醫療資源多為小醫院或小診所,這些醫療機構安全監管不嚴格,未經過安全處理的醫療廢水往往會直接排入農村河流,給水源地帶來嚴重污染。廢水中的病原體等污染物可以在水中長時間存活,一旦人們直接飲用了這類水源飲用水,將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命健康。
1.3 人畜糞便污染
農村居民常會將人畜糞便保存起來當作農作物的肥料,這些人畜糞便的保存一般不會經過任何特殊處理,而是采取直接存放的方式。人畜糞便中微生物嚴重超標,在保存時往往是露天存放,一旦遇到下雨天氣,經過雨水的侵蝕極易跟隨雨水一起流入土地或者河流。導致水資源受到污染,飲用水質量不斷下降。
1.4 生活垃圾污染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垃圾包含塑料袋、電池、化學添加劑等難以降解的物品。大多數農村沒有專門的垃圾存放點和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或埋在土壤里。這些生活垃圾含有大量細菌和各類化學成分,埋在土壤中很難被分解,對飲用水水源地的破壞也是不容忽視的。
1.5 水土流失污染
人們長時間的生產活動會讓土壤中積聚大量的氮磷化合物和各種有害物質,加上我國近年來對森林過度開發,導致土壤失去植物根系的維持變得松散。當這些土壤被雨水長期侵蝕,土壤會隨著雨水不斷流失,富含氮磷化合物和各類有害物質的土壤進入水體,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水質將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不僅會導致水質污染,還會進一步成為底泥堵塞河道,減緩河道流速,使河道失去原有的自凈能力,加速水質惡化[2]。
1.6 農田徑流污染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投放農藥和化肥保證其健康快速生長,若投放過多,農作物無法完全吸收,這些農藥和化肥就會進入地下水循環系統,不僅會對土壤造成破壞,還會對地下水資源造成不良影響。
2 水源地安全保障
水源地的安全保障直接關系飲用水是否安全,因此,對水源地保護采取對應措施十分關鍵。一是需要選取優質水源地加以保護,限制水源地排污量;二是相關部門應加對大水源地的保護與管理力度,對于違法者進行懲罰,對于缺乏水源地保護意識的村民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村居民對水源地的保護意識。
2.1 水源地布局
水源地選取十分重要。水源選取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統一規劃,選擇優質的水源地。選擇水源地的標準主要為水量大且水質好。在選定優質水源地后,通過實現城鄉共用優質水源,進一步提高農村飲用水的安全性。而水源選取條件相對較差的鄉村可以采取集中供水,選擇相對良好的水源地,通過集中供水保證飲用水安全。但實際上部分農村因分布分散,集中式供水難度較大,需對現有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與規劃,盡量減少污染水源地數量,最大限度地保證安全飲用水供給量。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力度,盡量減少污染水源地飲用水的供給,最大限度地保證農村飲用水安全。
2.2 水源地保護區規劃
選取優質水源地后,對水源地的保護亦是刻不容緩。在水源地一定范圍內應劃分保護區,不僅需要保護水源地不受污染,還應保護水源地水量不減,避免水源地水量的減少導致飲用水供給不及時。在水源地保護區設置自動檢測裝備,動態檢測水源地水質健康情況,一旦水體內有害物質、氮、磷等成分含量超標,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水質進一步惡化。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建立水質安全預警機制,一旦發生重大水體污染可以快速應對,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帶來的損失[3]。
2.3 水源地排污量控制
水體一般具有一定的自然凈化能力,但這個自然凈化能力有限。相關單位可以通過水體自然凈化能力和對水質的要求進行水體可承受排污量的核對。通過水體可以承受排污量的最小值進行排污量限制,最大限度地確保水質安全。
2.4 水源地保護綜合治理
要想更好地保護水源地不受污染,應加強限制影響水源地水質安全的污染源治理。首先在水源地限制污染源。例如,關閉水源地保護范圍內的排污口,最大限度地保證水源地不受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其次,禁止在水源地附近創辦高污染企業,對于現有企業加大管理力度,通過科學技術實現清潔生產,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將污染物科學處理后進行二次利用,從而在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時降低企業生產與污染治理成本。再次,限制在水源地附近設置港口、碼頭。船只停泊等往往會產生船舶油污污染和各類廢水排放,對水源地水質安全造成惡劣影響。最后,水源地的生態恢復也是綜合治理的關鍵,生態系統具有自我修復功能,退耕還林、保護現有植被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態系統,提高水源地安全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水源地作為水庫使用,當地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等切不可排放入水源地。水源地附近的旅游活動等也應加以限制,禁止人工養殖、農作物種植等各類生產活動,避免對水源地安全造成人為破壞。除此之外,還應在水源地附近多種植植被,但要控制好肥料等使用,在避免水源地水土流失的同時,還可有效控制水源地水質污染。
3 農村飲用水水環境污染防治
3.1 水源污染防治
水源地的保護是水源污染防治的重點。第一,要想保持水源地干凈清潔,除了限制水源地排污量,還應提升農村企業技術水平,不斷減少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廢水污染,保證水源地水質不受破壞。第二,加強對水源地水質的動態監控,密切監察水體內有害物質,全面檢測水體安全性。一旦水體出現重大污染,需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避免有害飲用水影響人民身體健康[4]。第三,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經費投入力度,擴大自然保護區的范圍,防止盜獵、采伐和污染等破壞行為的出現。第四,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避免過度開發和消耗資源,減少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第五,創新環保技術,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減少污染排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第六,積極對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重建,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提高土地、水利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3.2 水土流失污染防治
水土流失不僅會對水資源造成破壞,污染水質,還會不斷降低土壤生產力,阻塞河道、水庫等。目前,水土流失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是目前我國十分重要的課題之一。第一,需要根據當地水土流失現狀采取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等針對性舉措,改善水土流失現狀。第二,需要堅決杜絕人為破壞,應加大林木保護力度,杜絕過度開采,保護現有植被,維持生態系統正常運轉,實現綠水青山。第三,生態林建設按照生態系統的原理,通過植物種植、土地整治等方式,建設生態林,提高森林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第四,實施植被恢復工程是水土流失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合理選材、加強管理、科學施肥等問題,從而發揮最大的效益。
3.3 農田徑流污染防治
為了促使農作物快速且大量生長,部分農民會使用過多的農藥和化肥,污染水源地。首先,農業部門應加大對農藥和化肥的管理力度,控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農業部門需根據農作物實際生產需要計劃農藥和化肥的投放量,宣導農民根據計劃進行農藥和化肥投放,在幫助農作物生長的同時,減少過度投放對水源地造成的污染。
其次,重視施肥的時間間隔和施肥方法,施肥頻率過高或施肥過于表面會加大肥料揮發和流失,浪費肥料的同時影響生態環境。把握好施肥時間間隔,采用深施等方式減少肥料浪費,降低肥料對水源地環境的影響[5]。
最后,農村還應大力發展有機肥。我國農業生產自古所采用的肥料是有機肥,不僅可以肥田,還能防治土壤板結。相關部門應鼓勵農民采用有機肥種植,平衡好有機肥與無機肥的投放比例,幫助農民提高產量的同時,減少不合理的化肥使用,不斷降低肥料對環境的影響。
3.4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應從規模化養殖場源頭抓起。畜禽糞便含有氮、磷、鉀等多種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規模化養殖場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統一收集畜禽糞便,通過科學發酵方式回收利用畜禽糞便,分解制作成對農作物有用的有機肥,以減少畜禽糞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幫助農作物生產,實現經濟最大化。糞便在發酵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沼氣,沼氣具有高度可燃性。可在農村大力發展沼氣技術,回收利用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氣。另外,私人畜牧業在處理畜禽糞便時,往往會隨意丟棄,無法像大型畜牧業般進行科學、統一處理。對此,可以通過大型規模化農場取代私人畜牧業,對畜禽糞便加以科學、統一處理,便于二次利用的同時降低畜禽糞便對水環境的污染。
畜禽糞便的治理還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盡量降低污水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自然生物處理法不僅可以幫助畜禽糞便治理,還可以生產沼氣供人們使用。但自然生物處理法需要避免二次污染,最好的方式是找尋養殖場附近廢棄的池塘等進行肥料處理。在用肥旺季時,糞便可直接用于田地施肥。在用肥淡季時,通過科學發酵的手段制作有機肥。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建沼氣池,將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料供農戶使用[6]。
3.5 農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各地實際情況治理農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生活污水,距離城市較近的鄉村可以統一由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降低污水回收處理成本。但在實際生活中,部分鄉村比較分散且距離城市較遠,因此在處理過程中還需要采取微生物降解等其他解決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生活污水對水環境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在農村生產過程中,倡導采取清潔生產技術,減少產生污水的數量和濃度。例如,在農村畜禽養殖過程中,利用封閉式養殖和科學喂養管理。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增強村民的環保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對居民和農戶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和治理意義的宣傳,引導農民采用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操作方法。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對農村環保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懲處違法排污和不合理用水行為,推動農村環保工作的有效開展。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汽車尾氣排放也是污染治理的重點。除了提高農村道路的清掃頻率,還可以在農村道路兩旁種植綠化林。綠化植被不僅可以使農村自然風景更美觀,還可以幫助過濾空氣中懸浮固體等有害物質,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
3.6 河道、水庫、池塘生態修復
3.6.1 河道生態修復 河道的生態修復需要從多個方面考慮,保證河道生態修復的同時不影響河道的使用功能。引水稀釋是河道生態修復中常見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引入清水稀釋河道水體,進而降低水體中污染物含量。沉淀在河道的底泥含有多種有害物質,除了引水稀釋,底泥疏通也是常見的河道生態修復方式。但要妥善處理清除出來的河道底泥,避免對河道水體造成二次污染。以上方法均可以加快河道水流流速,提高河水自凈能力,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7]。
3.6.2 水庫、池塘生態修復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村部分水庫、池塘因受到污染,水質不斷惡化,生態修復十分有必要。對于水庫和池塘的生態修復,還應從污染源頭抓起,通過污染源控制、引水稀釋、疏通底泥、增加水生植物種植、調整水生魚類結構的方式,幫助水庫、池塘恢復正常生態系統,在改善水質的同時,讓水庫和池塘達到自我平衡、自我修復的狀態。
4 結束語
飲用水水質健康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農村因各方面條件稍落后于城市,加之部分農村地區對飲用水安全重視程度不高,因此,相關部門應關注水源地安全,根據農村水資源污染類型針對性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嚴格控制農村排污現象,同時還應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控制農藥與化肥使用,進一步保證水源地不受污染。另外,相關部門還需建立一系列管理規章,對于破壞水源地安全的違法行為,應采取懲罰措施。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設置警示告知牌,定期檢測并控制水源地水質,最大限度地保證飲用水安全。
參考文獻
[1] 曾鳴,謝淑娟.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全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情況調查及防治對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3] 周懷東,彭文啟.水污染與水環境修復[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 文林峰.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與水環境污染防治[J].科技風,2020(29): 106-107.
[5] 李楊.農村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與水環境污染防治[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 (1):30.
[6] 陸尚旭.河池地區江河水質污染現狀評價及防治對策[J].水資源保護,2004(2): 41-43.
[7] 莫世江,劉勇,張鵬飛,等.巖溶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與保護:以畢節市倒天河水庫和利民水庫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5):24-27.
責任編輯:黃艷飛
Safety Guarantee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Yang Quan-sheng (Minqin Water Affairs Bureau, Minqin, Gansu 733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emissions of various pollutants such as rural household waste, industrial waste from factories and mines, pesticides, and fertilizers have increased, leading to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The water source is the first guarantee for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d the safety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environ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is, the safety issues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areas were main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nd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xisting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Water source;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作者簡介 楊全盛(1975—),男,甘肅民勤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飲水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