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國寡民”是《老子》思想中極易被質疑和誤解的。以問題為導向深入分析“小國寡民”思想存在三個方面的“矛盾性”。通過運用計算機領域的數據流程圖分析發現“小國寡民”并無矛盾性,統一于系統性:其內涵需要同時滿足才是“小國寡民”,具有邏輯嚴密性;要將“小國寡民”與“治大國若烹小鮮”對比分析、融會貫通,具有辯證統一性;注重以民為本、發展為基、和平為要,具有對象完整性。“小國寡民”是對“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深刻論述,其核心觀點是“和”。
【關鍵詞】和;小國寡民;《老子》;邏輯;數據流程圖
【中圖分類號】B2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0-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20
一、問題導向:“小國寡民”的“矛盾性”
“小國寡民”是《老子》[1]思想中極易被質疑和誤解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斷章取義,比如將“老死不相往來”從“小國寡民”中割裂出來單獨分析,或將第八十章抽取出來認為“小國寡民”是老子崇尚返古的理想社會形態[2];另一方面原因是未能將《老子》第二章辯證統一觀貫通到對“小國寡民”與“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理解;第三方面原因是未能從《老子》的核心觀點去把握“小國寡民”思想。為厘清上述問題的原因,先從“小國寡民”的“矛盾”剖析入手。
(一)“小”“寡”與“什伯”“遠徙”“舟輿”“甲兵”之間存在矛盾。如果將“小國寡民”理解為國很小或使國小,民很少或使民很少,則會有幾個方面的矛盾:一是不必要也沒有充足資源來制造“什伯之器”,在春秋及以前如果沒有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人力優勢“什伯之器”是無法創造出來的;二是國家小、沒足夠資源則無所謂“遠徙”,國家小了進攻與防御都無須遠征、百姓也無須長途奔襲;三是不用遠征、遠徙,則不需要進行大規模資源流動的舟輿,舟輿并非百姓日用之物,而是國家發生“祀與戎”的大事時才使用的國家器物;四是國家小、民眾少,國家之間無戰事,則沒必要也沒有能力招募、訓練與部署全副武裝的軍隊,“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表明,國家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軍事體系,只是不列陣打仗而已。
(二)“什伯之器”“重死”“舟輿”“甲兵”與“民復結繩”之間存在矛盾。對“民復結繩”的理解,很多注家認為是老子希望回歸原始社會思想的體現[3],其中的理由是老子出函谷關之后“莫知其所終”。“什伯之器”“重死”“舟輿”“甲兵”都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而“結繩記事”是在遠古尚未出現文字、文明發展處于初期的表征,從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階段要倒退回更低層級的文明階段,顯然是“開歷史倒車”,這既不符合歷史規律,也不符合事物發展邏輯,更不符合周朝相對發達的物質文明,而充滿著矛盾。
(三)“老死不相往來”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之間存在矛盾。首先,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所去為周,很難以此斷定其人、其思想就是要倒退到原始社會;其次,老子出關后未知其去向何處不等于他歸入山林或反對社會進步;其次,周之衰,主要是其政治上的日漸腐朽與禮崩樂壞,其經濟社會依然相對發達;再次,“老死不相往來”按“人與人之間隔絕往來”,則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等百姓團結協作相對發達的社會文明形成鮮明對照,況且一個基本常識是原始社會更是“群居”的,因此呈現出自相矛盾。
這種“自相矛盾”帶來的啟示是:從以上矛盾點入手,深入剖析上述“矛盾”產生的原因,把握“小國寡民”思想的系統性,從而深入理解“小國寡民”思想的實質。
二、邏輯分析:“小國寡民”的系統性
“小國寡民”思想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其文本為: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作為一個整體,其包括十二條內涵: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十二條內涵如前所論,存在“矛盾性”,但又是一個整體性和系統性。由于計算機領域常用的數據流程圖分析工具具有較嚴格的邏輯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分析功能,所以應用它對“小國寡民”進行邏輯嚴密性、辯證統一性、對象完整性分析。
(一)邏輯嚴密性
數據流程圖中菱形里面的條件滿足與否會分別進入“是”或“否”判斷邏輯分支,最終進入矩形里面的執行邏輯,從而完成邏輯判斷流轉。如圖1(1)“小國寡民”的邏輯流程圖所示,百姓層面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層面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以及國家層面的“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等共計十二條內涵都滿足,也就是都由“是”邏輯分支一致滿足條件,才能通達“小國寡民”;而在任意流程進入“否”邏輯分支,均會抵達圖1(1)(01)而非“小國寡民”。這就要求,切勿將十二條內涵中任何一項或幾項拿出來去評價或者批判“小國寡民”,這樣都會導致對“小國寡民”思想的偏見與誤解。
“小國寡民”思想除了可從單章維度來看邏輯嚴密性,還可以從全書多章維度看其邏輯嚴密性:第七十八章講了“正言若反”法則,表明當在同一章或不同章讀出“自相矛盾”來時,可以從反面去研讀、理解;第二章給出了辯證統一邏輯,既要從對立的辯證的邏輯去領悟其思想內涵方法,又要善于將兩個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觀點用聯系的、統一的視角去分析;第八十章講“小國寡民”,而在第六十章卻講了“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就要求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小國寡民”;第八十章講了“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在第三十五章卻講到“執大象,天下往”。《老子》八十一章中相關的辯證統一邏輯與實例還很多,它們構成了全書嚴密邏輯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辯證統一性
辯證統一觀點是貫通《老子》的基本觀點。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第六十三章云:“大小多少。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認識事物、分析問題既要從美與惡、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多與少、大與小的辯證性,同時又要從二者的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中把握其統一性。既然大與小是一對辯證的概念,就必須與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融會貫通理解。第六十章文本如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如圖1(2)“治大國”的邏輯流程圖所示,“德交歸焉”才能達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而要實現“德交歸焉”,必須由道及圣人滿足“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等五個基本條件。五個條件中任意條件不滿足均無法通達“德交歸焉”,因此無法到達“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而只能終止于圖1(2)(02)。
老子既講“小國寡民”又講“治大國若烹小鮮”。將“大國”與“小國”放到辯證統一的范疇去理解,就會將“小國寡民”與“大國眾民”加以對照。“小國寡民”之治理亦如“大國眾民”之治理,要像“烹小鮮”一樣嚴肅認真謹慎地對待,烹出美食而百姓甘其食。“小”之“若反正言”(《老子》第七十八章)便是“大”。“大”者與“眾”者便可與“什伯”“遠徙”“舟輿”“甲兵”等對照理解,從而破解上文第一個矛盾點。
按照“正言若反”法則,將“大國眾民”放到“小國眾民”處予以理解,將會對“小國寡民”思想的本質有更高維度的認識。這種認識有助于對“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有全新的理解。第三章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最大的危險或潛在的風險在于“見可欲而民心亂”。因此,有“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五章云:“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表明,人與人之間、社會內部、國家之間,一切往來溝通、商賈活動、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天下治理,其中的一個基本準則便是“往而不害”。“往而不害”的本質是百姓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在春秋及以前的歷史發展中,一切社會的動蕩、紛爭、禍亂,都源自“往來有害”。避免“往來有害”的極致做法便是“老死不相往來”。“老死不相往來”的實質體現在“安平泰”。因此,“小國寡民”與“治大國若烹小鮮”辯證統一于“安平泰”。
(三)對象完整性
“小國寡民”明確提到了三個對象,即民、國、鄰國。民即百姓;國即邦國、國家;鄰國即國家間,亦指天下。由此可知,老子所論之“小國寡民”,其論述內容涉及了百姓、國家、天下,論述對象是多維一體的、較為完整的。
以民為本,注重百姓安居樂業。《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撫萬民、度四方,帝顓頊治氣以教化,帝嚳知民之急,帝堯睦九族、章百姓,帝舜行厚德、遠佞人。以民為本,則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安居樂業則天下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天下財富豐碩,則邦睦國固。天下百姓“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體現的是人本精神。“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其體現的也是人本精神,“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其依然體現的是人本精神。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是以民為本的集中體現。
發展為基,注重國家引而不發。發展,是任何時代的主旋律。老子的“小國寡民”,百姓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國家社會有舟車、甲兵、器物、社會公平的制度,國家之間雞犬眾多能聞其聲更是說明百姓物質財富是穩定的、國家間是和平的。換個角度而論,如果百姓食不果腹,雞犬早已被食光用盡、饑腸轆轆哪還有什么精神文化生活;國家不大力發展生產,哪里會有什伯之器、民重死、舟輿、甲兵、結繩而用;國家之間如果不以發展為重,無法形成國力、國勢的均衡,亦無法保證國家之間的和平相處。注重發展、引而不發,是才是國家間的相處之道。
和平為要,注重天下和睦相處。和平,是先秦諸子的共同追求。儒家經典《大學》第一章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又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以明大德、天下治為己任,達成目標又以親民和止于至善為抓手,其實現路徑則是由內而外、內圣外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與“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在頂層思想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其天下觀的頂層價值追求都是和平共處。
三、結語
“小國寡民”在《老子》全書八十一章的第八十章,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但并非諸多學者用以批判老子的回歸原始社會的出世厭世的終極思想。通過以問題導向深入分析“小國寡民”思想的“矛盾性”表明,武斷地將“小國寡民”理解為“國小民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而之所以“矛盾”,是因為對“大小多少”的辯證統一方法應用于對“小國寡民”的理解還不夠滲透,于是用計算機領域常用的數據流程圖分析法從邏輯分析中把握“小國寡民”思想的嚴密系統,其具有邏輯嚴密性、辯證統一性、對象完整性。“小國寡民”是對“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深刻論述,其核心觀點用一個字來表述,就是“和”。“和”的思想也是貫通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照進未來、影響深遠的重要思想。
參考文獻:
[1]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26-127.
[3]黎千駒. “小國寡民”非老子的社會政治理想考論[J].老子學刊,2021,(01):3-21.
作者簡介:
張治中,男,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副教授、系統分析師(高級),研究方向:工學與傳統文化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