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電視節目的重要元素,情感傳播是電視節目故事化表達的有效途徑。公益紀實類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憑借故事化敘事的方式激起受眾內心情感,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和移情。節目通過建構儀式,設置不同的節目情境,促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強化自我價值感知。節目通過情感化的表達,增強了銀發綜藝電視敘事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情感傳播;《忘不了餐廳》;銀發綜藝;公益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0-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26
情感是人類認識社會的基礎,也是連接社會的紐帶。在日益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對情感的需求顯得更為重要。《忘不了餐廳》這檔公益紀實節目打破了喧鬧、戲謔的“綜藝景觀”,以溫情、關懷、公益的方式成為電視紀實節目情感傳播的典范。無論是從電視收視率、網絡點播量還是觀眾口碑都遠遠領先同類節目。
節目通過隱蔽紀實的拍攝方式記錄了“忘不了家族”五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在餐廳做服務員的工作過程。憑借故事化敘事的方式激發情感,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和移情。通過餐廳里的情境與互動,對五位老人的當下、未來與過去進行觀照,建構情感傳播的儀式,讓觀眾在脈脈溫情中實現對阿爾茨海默病人的關注。節目成功地打造了情感傳播的“互動儀式鏈”,觸景生情、推己及人,由個體情感產生更為廣泛的社會情感。
一、情感激發:餐廳里的共鳴、共情與認同
公益節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喚醒人們對特定群體的情感關懷,彰顯公共價值。《忘不了餐廳》通過故事化的敘事,讓餐廳里的“忘不了家族”與“顧客”之間產生情感粘連,實現情感激發的共鳴和移情。
(一)公共話題產生社會共鳴
傳媒的公共性在于將社會的困擾轉化成共同話題,引起公眾的關注,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公益類綜藝節目通過寓“公”于樂的方式,關注社會公共話題、公共利益,展現社會對特定群體、特定事件或特定區域的關心關懷。隨著綜藝節目的轉型發展,我國綜藝節目從單一的娛樂性向文化性、公益性、公共性轉向,形成了良好的熒屏新風尚。從央視到各大衛視紛紛搶灘公益類綜藝節目,積極打造具有溫度、充滿溫情的綜藝節目,強化傳媒的公共屬性,凸顯電視的公共價值。在老齡化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忘不了餐廳》通過關注銀發群體,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喚起全社會對這一疾病的關注,進而增進全社會對這一病患群體的關心。節目邀請的五位餐廳服務員都是普通的老年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行業,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人生閱歷,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他們都是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老人。節目里,他們在餐廳工作可能會上錯菜、漏掉菜,但前來消費的顧客并不在意,反而是給予老人們理解與包容。節目巧妙地將“結構性”的社會話題、健康話題在一家餐廳中得以呈現,產生廣泛的社會共鳴。
(二)故事敘事引起人際共情
情感學家諾爾曼·丹森認為,情感的特性強調互動,是個體與社會產生關系的一種媒介。情感是通過對他者存在的感知以及在社會相互作用的關系中被個體感知到的一種心理要素。[1]人與人在交往中產生情感并相互轉化,成為彼此交往的紐帶。節目采用紀實手法,真實記錄餐廳里的工作情景。通過講述“服務員”與“顧客”以及“服務員”與“廚師”之間的小故事來呈現人際互動的真情實感。節目以“去表演化”的方式,以故事敘事的手段將老人之間的溫情生動表達,讓觀眾產生共情。節目聚焦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通過故事敘事的方式,擺脫了傳統健康科普類節目的說教“面孔”[2],讓觀眾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增進對相關病癥的了解和認識,進而激起人們關注此類群體的內在情感要素。“珠珠姨”譚少珠老人爽朗的笑聲總是彌漫在餐廳里,充滿了歡樂;“小敏爺爺”李君滬老人憨態可掬的笑容,讓人倍感親切;“公主姐姐”孫麗君老人的淘氣幽默,不時讓人捧腹大笑。“店長”黃渤的打趣調侃,讓老人們無比快樂。《忘不了餐廳》擺脫了傳統公益節目自上而下的“憐憫”敘事[3],讓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在平等互動中獲取歡樂,憑借自己的勞動贏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三)社會互動強化身份認同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作者喬治·萊考夫等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浸潤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4]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把疾病作為一種隱喻,賦予疾病更多的社會化標簽。阿爾茨海默病也常常在社會中被誤解,甚至被污名化。《忘不了餐廳》通過展現五位服務員在餐廳里的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譬如,第五期與小朋友互動、包餃子,第七期走進南方科技大學與大學生互動,等等,客觀而全面地記錄他們與社會的互動過程,進而強化觀眾對他們的身份認同。歡笑往往也伴隨著令人感動的淚水,讓觀眾產生“笑中帶淚”的感動。在第三期節目中,“小敏爺爺”認識了51年的老朋友王作雨來到餐廳吃飯,“小敏爺爺”作為接待服務員卻沒有認出深交的老友,而十天前他還親手寫信邀請王作雨來餐廳做客。“店長”和“副店長”多次提醒并為他們創造面對面的機會,然而,讓人心酸的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認識我”。在老友王作雨的多次提醒之下,“小敏爺爺”方才幡然醒悟,認出老友,相擁中王作雨已泣不成聲。在第四期節目中,一位顧客看到“蒲公英”奶奶胡公英就想起他自己的奶奶,三四年沒有回家的他觸景生情,決定當年一定回去看望奶奶。在最后一期“忘不了餐廳聯歡晚會”中,歡笑與淚水的交融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五位“店員”的精彩表演,主持人倪萍的幽默調侃,使得現場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而當臺上的五位老人們盡情表演的時候,老人們的子女在臺下眼含淚水,掩面而泣,為自己的父母感到驕傲,心生感動。
二、情感凝聚:儀式、情境與自我實現
《忘不了餐廳》通過建構儀式,讓節目中的五位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以多重程式的儀式實現情感聯結。同時,節目通過設置不同的節目情境,為五位老人提供心靈對話的機會,促進老人們的記憶再現。節目還通過一系列環節的設置,促進老人們在節目互動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一)儀式建構,多重程式的情感聯結
詹姆斯·凱瑞將傳播的過程視作一種儀式,認為儀式背后的意義生產和價值建構比傳播的內容本身更值得關注,它是共享信仰的表征。[5]《忘不了餐廳》通過建構出富有人情味的儀式,喚起人們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群體的關注。節目組邀請一群小孩子來到餐廳做客,通過建構“會客”儀式,孩子們跟老人們一起表演節目,“公主奶奶”戴上頭紗,“大橋爺爺”喬裝小黃人,“蒲公英奶奶”扮演冰雪女王,在互動中讓老人們重拾童心,重返童年,實現代際之間的情感聯結。節目舉辦“因為愛情”專場,前來就餐的“客人”都是夫妻。通過聆聽客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和愛情問答,讓人們感受到“最好的愛情是不離不棄”。正如“店長”黃渤在為一對結婚33年的夫妻舉辦晚宴時,得知女主人公精心照護丈夫的故事后,他動情地說道“這個病真是蠻讓人惋惜,但是情感蠻讓人羨慕的”。通過儀式建構,節目建立起人物之間的情感聯結,進而促進人們對認知障礙群體的深入了解,以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撫慰代替了生硬說教,讓節目更具溫情。[6]
(二)情境再造,打破時空的心靈對話
綜藝節目的吸引力之一在于讓節目中的主人公展現出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而紀實類的綜藝節目通過對人物細節的刻畫、對故事內容的展現,更加立體、直觀和生動,更容易讓受眾“走心”。《忘不了餐廳》通過設置不同的生活情境,讓節目中的老人們“觸景生情”,進而回想起自己經歷的流金歲月。譬如,在第五期的節目中,節目邀請老人們走進大學,讓他們找回校園時光的美好記憶,通過與大學生的對話,讓他們能感知到當代青年的活力和善良。節目還邀請前來就餐的顧客進行互動,讓他們進入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與親人、朋友等進行電話聯系,增加節目的戲劇性。節目還常常通過呈現特邀嘉賓和店長黃渤之間的對話互動,引發受眾更深層次的生命思考。例如,舒淇和黃渤深夜聊天時,黃渤談及父親身患阿茲海默癥,臉上流露出無盡的苦楚和無奈。“如果再重來一次,你會說什么?”當舒淇問及黃渤,他凝視遠方,答道“爸爸,再打我一次”。親人患病往往會讓人對親情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引發更深層的人生體悟。《忘不了餐廳》通過一個個情境的再現、再造,讓受眾在感動中煥發記憶,在自我心靈的對話中升華生命體驗。
(三)自我實現,走向未來的生活接納
《忘不了餐廳》的社會價值在于通過紀實性的方式讓受眾了解阿爾茨海默病,讓全社會了解到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群體。節目通過一件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讓人們深刻認識這一群體的天真與可愛、辛酸與無奈。無論是讓大橋爺爺當店長,還是讓小敏爺爺打24點游戲撲克牌,抑或讓公主奶奶“撒嬌”,這一切都是幫助他們實現久違的夢想,抑或沉寂內心多年的愿望。節目通過精心的設計、細心的記錄,讓老人們享受當下、回憶過去、憧憬未來,讓他們感受到更豐富的生活意義和更多維的生命價值。《忘不了餐廳》通過紀實的方式開啟了健康科普的先河,一方面給普通人提供走進媒體平臺、展現自我風采的機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讓熒屏外的“他者”感受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啟發人們關心家里的老人,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幫助患有類似病癥的家人獲得及時的幫助和照護。
三、情感表達:電視敘事的人文關懷
以情感為橋梁傳遞人文關懷,是公益節目常用的敘事方式。《忘不了餐廳》關注“忘不了家族”老人群體,以愛情、友情、親情為切入點,延展節目深意,表達對銀發群體,尤其是患有認知障礙這一特定人群的別樣關懷。
(一)貼士文字深化認知,藝術解說升華情感
電視敘事的人文關懷輻射于節目的內外,在節目中展現的人文關懷承載了核心立意,而節目呈現作為電視敘事的重要環節,其人文關懷的表達方式與情感傳播效果更是息息相關。在《忘不了餐廳》的節目中,常有“忘不了小貼士”以文字形式對節目所涉的相關病癥以及治療干預措施做簡單文字說明。簡潔明了的文字,在豐富電視畫面呈現方式的同時,普及認知障礙治療辦法的知識,增加節目的可看性與價值性。此外,藝術解說在節目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節目內容的文化高度,更能升華情感的表達,強化思想指向。在“小敏爺爺”看到紅燒肉回憶起母親與老伴時,藝術字幕出現“紅燒肉就代表了我對家的記憶”。“公主奶奶”回憶青春愛戀時,浮現貼士文字“與你一起的時光,是我咀嚼一生的味道”。以菜為媒介觸發的連鎖記憶被字幕解封,并升華為“家的味道”和一生愛情的忠貞不渝。情感價值的凸顯,使電視敘事的情感傳播不再局限于節目中的參與者,更使節目之外的觀眾動容。[7]
(二)情感互動激發共鳴,自然流露直抵內心
情感傳播是個體或群體間情緒的表達、感染與分享。面對真誠、樂觀,甚至略顯“幼稚”的老人,他們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但認知障礙卻不得不讓他們成為“小孩”。當“老人”和“小孩”的兩種矛盾身份在認知障礙的影響下重疊于一體時,自然的情感流露便宣泄而出,引發群體共鳴。《忘不了餐廳》中的孔繁漪奶奶,患有重度認知障礙的她,即使僅僅擁有三分鐘的記憶,會轉頭忘記剛說過的話,但始終記得已逝愛人的職業和身形樣貌,逢人就夸。這份對愛情的堅定直擊人心,傳遞著感動,也傳遞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憧憬,讓人在感動中夾雜心酸。花白的頭發彰顯孔奶奶歷經滄桑的人生歷程,驕傲的言語亦難掩孔奶奶純真的期待。當“小敏爺爺”被顧客問及“記得最清楚的事”,他脫口而出,“那當然是跟我愛人結婚的時候,還有我兒子出生的那一天。”人際互動的主要途徑就是言語的交流,當孔奶奶的親孫女帶著丈夫來到餐廳作客時,已然忘記孫女成婚的她,一遍一遍地被提醒,但依舊一次次地忘記。在持續提醒的過程中,認知障礙的殘酷呈現于人前,親情被反復“遺忘”。情感的被迫割裂,在互動中期盼彌合。[8]孫女隱忍的淚水,滴落在孔奶奶的肩頭,也滴落在觀眾的心間。
(三)儀式參與承載深情,溫暖陪伴表達真意
互動儀式鏈的連接是依賴于群體與個體共享的價值符號,驅動著成員個體向群體融入的儀式行為。無論是價值符號,還是儀式行為,在電視敘事中都遵循著身體在場的參與邏輯。群體儀式的參與,催化個體向群體的轉變。《忘不了餐廳》中,黃渤作為組織者,宋祖兒、小杰、王勇等人作為協助者,他們一起為老人們建立了一系列的共同參與儀式。每日營業之前的喊口號、翻板、抽牌游戲,以及店長輪崗制、英文打卡等活動,都需要老人們的深度參與。簡單的口號、輕松的氛圍為老人們營造了一個舒適自在的環境。新嘉賓加入時,還有特殊的加入儀式——吃辣椒。老人與新嘉賓的互動,幫助他們消弭距離感,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嬉笑打鬧中,傳遞脈脈溫情。在短期分別后的重逢之時,黃渤、宋祖兒會細心地為每一位老人準備合適的禮物。第一季節目的最后一期,黃渤等人為老人們舉辦聯歡會。準備各種道具,滿足表演需求。幫“公主奶奶”圓夢,邀請“小敏爺爺”的朋友做客,為老人們做家鄉菜,鼓勵“大橋爺爺”演唱軍歌……溫暖的陪伴表達著對患病老人的關注。細微之處的尊重與關懷,彰顯人性光輝的同時,也體現著公益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品格。節目聚焦患有認知障礙老人,展陳他們經營餐廳的過程,從某種意義而言,是對普遍社會認知的一種糾偏,也是對正確價值認知的一種引導。[9]
參考文獻:
[1]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魏中軍,孫安跡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59.
[2]常麗華.公益電視節目的敘事變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3]趙云澤,劉珍.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J].編輯之友,2020,(01):51-57.
[4]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229.
[5]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修訂版)[M].丁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8.
[6]朱杰.儀式傳播觀淺議[J].當代傳播,2007,(02):18-19.
[7]李冰,李靜,王如詩.情感共鳴與價值引領:銀發綜藝節目的編碼解碼研究[J].中國電視,2022,(09):28-34.
[8]董文暢.群體傳播時代的情感傳播研究:范式與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7):45-53.
[9]陳婧薇,杜學靖.凝視與再塑:綜藝節目中老年形象的媒介表達[J].傳媒,2022,(12):44-46.
作者簡介:
張望,男,湖北武漢人,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2020級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情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