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倩,侯亞萍,韓依汝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胃腸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3
胃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病死率高的特點,占癌癥發病總人數的42%,其首選治療方式為胃癌根治術[1]。胃癌根治術因其創傷大,常伴有出血、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多種并發癥,采取合理護理方式可避免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質量[2]。常規護理存在諸多弊端,而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是新型護理模式,其將疼痛控制、外科手術方面的新技術以及麻醉學與傳統護理相結合,優化護理措施,提高患者心理和生理健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臨床認可,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手術創傷,降低患者應激反應,提高其生活質量[3-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胃癌根治術患者,分析其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腸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1月—2020年1 月收治的120 例胃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60例。A組男34例,女26 例,年齡32~65 歲;平均年齡(43.18±5.57)歲;腫瘤位置:胃體15 例,胃竇18 例,胃底20 例,多部位7 例;TNM分期:Ⅰ期32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B組男32例,女28 例;年齡35~65 歲,平均年齡(43.25±5.68)歲;腫瘤位置:胃體13例,胃竇19例,胃底18例,多部位10 例;TNM 分期:Ⅰ期30 例,Ⅱ期21 例,Ⅲ期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位置、TNM分期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經臨床胃鏡檢查確診為胃癌。(2)無自身免疫系統疾病。(3)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伴有肝、腎功能不全。(2)伴有惡性腫瘤疾病。(3)合并應激反應疾病。(4)合并胃腸功能障礙。(5)伴有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
A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包括術前準備、術中護理以及術后并發癥預防等。B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術前3 h 禁食,避免食物潴留消化道,影響手術開展,術前2 h 給予500 mL 5%葡萄糖溶液;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手術過程及護理措施;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況等基本情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有耐心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通過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消除其恐懼感。(2)術中醫護人員應注意將室溫控制在25 ℃左右,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協助醫師給予麻醉藥量,觀察麻醉效果,手術過程中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并進行處理。(3)術后采用聊天、熱敷等方式緩解患者疼痛,當疼痛難以忍受時,可給予適當劑量的非甾體類消炎藥物鎮痛,協助患者下床活動,術后24 h后提供腸內營養支持,48 h后提供少量流食,72 h后給予半流食補充,可提高胃腸蠕動,促進排便,指導患者多食用維生素類和蛋白質類食物;協助患者進行上下肢關節鍛煉,鼓勵患者多進行咳嗽排痰、深呼吸等,預防肺部感染;術后進行傷口藥物更換,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情況發生。
(1)疼痛程度:干預前后采用Prince-Henry評分[5]法評定疼痛程度,總分為4 分,分為5 個等級,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大。(2)腸功能恢復情況: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恢復時間、飲食恢復時間。(3)患者入院后采集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80 ℃保持待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采用免疫標記法測定T細胞亞群CD4+、CD8+細胞占比。(4)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胃腸道反應、腸梗阻、腹腔膿腫和肺部感染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患者Prince-Henry 評分均降低,且B 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情況(±s)分
組別A組(n=60)B組(n=60)t值P值干預前3.21±0.57 3.11±0.54 0.987 0.326干預后1.35±0.32 0.54±0.16 17.537<0.001
B組肛門排氣恢復時間、飲食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功能恢復情況(±s)h

表2 兩組患者腸功能恢復情況(±s)h
組別A組(n=60)B組(n=60)t值P值排便恢復時間49.58±5.35 42.05±4.32 8.482<0.001肛門排氣恢復時間46.35±5.14 37.54±3.68 10.795<0.001腸鳴音恢復時間21.27±3.54 16.54±3.21 7.667<0.001飲食恢復時間18.54±3.62 13.25±2.13 9.756<0.001
治療后,兩組患者IgA、IgG、IgM、T 細胞亞群CD4+、CD8+細胞占比水平均降低,且B組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情況(±s)
組別A組(n=60)B組(n=60)t值P值IgA(g/L)治療前2.54±1.23 2.52±1.21 0.090 0.929治療后1.98±0.81 2.34±1.03 2.128 0.035 IgG(g/L)治療前11.52±3.57 11.54±3.59 0.031 0.976治療后8.65±3.21 10.64±3.47 3.261 0.001 IgM(g/L)治療前1.89±0.91 1.86±0.87 0.185 0.854治療后1.03±0.72 1.54±0.45 4.653<0.001 CD4+(%)治療前34.52±12.35 34.61±12.37 0.040 0.968治療后27.64±9.51 32.04±9.68 2.512 0.013 CD8+(%)治療前28.65±5.21 28.67±5.24 0.021 0.983治療后23.56±5.14 26.54±4.98 3.225 0.002
B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胃癌根治術外科手術由于術前需禁食,易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菌群失調,提高術后感染風險;術中創傷誘導機體出現應激反應,降低個體免疫功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是以循證醫學理念為指導延伸出的一種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具有整體性、組織性、計劃性、預見性等特點,可有效減少術中創傷,提高預后[6]。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選取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系列優化措施,其護理內容貫穿整個圍手術期,包括術前關于疾病的充分交流,術中麻醉以及術后康復指導,可減少患者心理和生理創傷應激,促進患者術后康復[7];術后藥物止痛和自控止痛的運用,可明顯緩解疼痛,減輕腸麻痹[8]。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Prince-Henry 評分、飲食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恢復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低于A組,提示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有效降低手術創傷,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道蠕動,提高腸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這主要得益于術前給予葡萄糖溶液可提高患者舒適度,術前飲食護理可減輕腸胃刺激,穩定腸道狀態,避免感染;術后腸內營養支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控制飲食,充分發揮自主神經調節作用,起到促進腸道蠕動的效果,增加臟器血流量,減少腸道水腫,提高患者營養狀態[9-10]。
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常處于抑制狀態,手術創傷進一步加重抑制、引發感染,為腫瘤擴散提供可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主要通過減少細胞介導的免疫功能損傷減輕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1]。血清IgA、IgG、IgM 是體液免疫主要抗體,IgA 主要由腸系膜淋巴組織中漿細胞產生,可抑制呼吸道上皮微生物附著,減慢病毒繁殖,是防止病原體入侵機體第一道防線;IgG 作為機體再次體液免疫應答抗體主要存在于血清和細胞外液中;IgM 主要應用于早期防御,存在于血液中;CD4+、CD8+與細胞免疫功能水平相關[12]。CD4+T 淋巴細胞可誘導B 細胞和T 細胞分化產生抗體,促進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CD8+T淋巴細胞主要阻止抗體合成和分泌,減少T 細胞增殖。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IgA、IgG、IgM、T細胞亞群CD3+、CD8+細胞占比低于A組,提示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無明顯影響,安全性高。這主要由于術中體溫控制可誘導體溫調節性血管舒張,升高皮下氧張力,增強中性粒細胞非特異性氧化殺菌能力以及T細胞介導抗體的產生,緩解機體免疫功能損傷[13-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B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提示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預后療效。分析其原因為,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引發的應激反應,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臨床療效[15];同時術中注意溫度的調控,可減少低體溫這一應激因子誘導的應激反應,降低兒茶酚胺類和腎上腺素釋放,減輕機體缺氧和氧消耗,預防凝血機制破壞,避免循環系統異常,減少術后血容量低并發癥發生[16-19];術后早期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強度,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綜上所述,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可縮短患者腸功能恢復時間,緩解其疼痛程度,改善免疫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