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興路幼兒園 楊云
我園是一所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幼兒園,在幼兒園里有一塊非常寬敞的種植飼養區——百興園。在百興園里為幼兒們創設了可感知、可操作、具有挑戰性的大自然的實習場。百興園里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30+1”就是講述了我們班級30個孩子和1只小兔子的故事。孩子們通過與小動物互動、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從而慢慢地了解生命、發現生命。
百興園里的小動物們是最讓孩子們掛念的。在一個初冬的午后,我們散步走到了百興園,在孩子們和小動物們近距離交流的時候,茉茉發現了兔子籠里有幾個粉粉的、肉嘟嘟的“不明物”。孩子們都被這些“不明物”吸引了過來。“這是什么?小小的一團”“是老鼠嗎?”“看,它還在動!”有兩個著急的孩子,很快的喊來了負責照顧小兔子的老伯伯。經過一番查看,老伯伯告訴我們:“這是兔媽媽生下來的小兔寶寶。”老伯伯帶上手套細心地檢查著小兔寶寶們的身體情況。可能是這兩天突然的降溫的緣故,兔媽媽生下的5只小兔寶寶,有3只已經被凍死了,還有2只活著,但這2只小兔寶寶的情況也不是很樂觀。聽到這樣的消息,孩子們從興奮轉為了難過、擔憂。接著一場關于拯救小兔子的行動在幼兒園里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生命是如此的珍貴,從發現小兔寶寶的那一刻起,在孩子們的心里都悄悄地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這是在我們幼兒園出生的第一窩小兔寶寶,因此它們的狀況時刻牽動著幼兒園師生們的心。小兔寶寶狀況不好的消息很快被傳開了,老師們紛紛行動起來:有的找來了小紙盒,鋪上柔軟的棉布,給小兔寶寶做了窩;有的回家拿來了孩子吃的羊奶粉;有的買了寵物專用的益生菌粉,希望能增加小兔寶寶的抵抗力。當所有的愛都匯聚到一起,拯救這兩個小生命的行動初見成果。此時,孩子們也沒閑著,經過他們熱烈的商討,給這兩只堅強的小兔寶寶取名為“堅強”和“勇敢”。

和孩子們一起商量后,我們決定把名叫“勇敢”小兔寶寶接到班級里飼養。接回“勇敢”后,孩子們都特別的興奮,對于這個新來我們班級的毛茸茸的小家伙很好奇,覺得很神奇,一個個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心里。“它小小的。我們要輕輕地摸它哦!”“噓!我們說話的聲音要小一點,不要嚇到它。”“小兔寶寶吃什么?”
孩子們的討論是課程的起點,也是關鍵要素。于是以“小兔”為主線,我們開展了“30+1”的微課程活動。首先跟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班級團討,我們把孩子們的問題記錄下來,“兔子喜歡吃什么?”“這是個兔弟弟?還是個兔妹妹?”“我們可以讓兔子和我們一起上課學本領嗎?”“兔子能聽懂我們說話嗎?”“兔兔需要洗澡嗎”“兔兔會咬人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個個關于兔子的問題油然而生。接著教師、家長,還有孩子們一起梳理他們的問題,一起上網搜索關于兔子的資料,然后用繪畫的方式記錄大家了解到的知識。在探索中開展飼養活動,幫助孩子們進一步接觸自然、長期觀察、親自管理、動手操作。
現在中一班的孩子們可都是飼養兔子的小專家哦!

這些活動不僅能開闊孩子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珍愛生命的意識,促使他們生命意識的全面發展。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千千萬萬種,唯有用心體會,才能發現生命中各種各樣的美。在我們和兔子一起生活的這一年多的時間中,小兔子從我們班的“客人”轉變成了班級的“成員”。小兔子剛來到我們班的時候孩子們都格外熱情和興奮,每天一有休息時間他們就去看看兔子、摸摸兔子;漸漸的孩子們發現照顧小兔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兔子的吃喝拉撒都是孩子們討論的焦點;“小兔子每天要吃東西,可它的食物從哪里來呢?”“小兔子拉的粑粑又多又臭,兔籠子三天不清理就好臭,誰去打掃兔籠子呢?”“小兔子天天關在籠子里會不會不開心?”“晚上小兔子一個人住在幼兒園會不會害怕呢?”通過商討,孩子們一起制定了照顧小兔子的值日表——每天我們輪流負責給小兔子帶新鮮的蔬菜、打掃兔舍,我們游戲活動的時候也帶著小兔子一起參加我們的活動……
經過一段時間對小兔寶寶的精心照顧,孩子們有感而發,感嘆爸爸媽媽照顧自己的不容易,“哎!照顧小兔子真累啊!”“我會擔心它不喜歡吃我帶的蔬菜。”“上次我清理它的粑粑,發現它的粑粑不是一顆顆圓圓的,好擔心它是不是生病了”“周末我都擔心小兔子住在飼養區會不會想我們”“當爸爸媽媽好辛苦啊!”
在孩子們悉心照顧小兔子的時候,從直接的經驗中獲得了對認識生命的真實體驗。他們會擔心由于自己的疏忽危害到小兔子的生命健康,與此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生命的愛心和責任心,同時他們體會和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并懂得了感恩與關懷。
和兔子成為了好朋友,孩子們將他們與小兔子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觀察并且記錄了下來。瞧,偶然捕捉到“小兔子想從窩里爬出來”的一幕,也會變成我們班孩子討論的話題。“小兔子跳出來是想去哪里呢?”當你來到我們的教室,一定能看到一只小兔子在班級里跳來跳去的場景,千萬不要感到驚訝!小兔子就是我們的小伙伴,它能自由地在班級里活動。在“上班”時間,孩子們正在小點心店、娃娃家忙碌,而兔子則在建構區里從這里跳到那里,像個檢察官。當孩子們看到它,有些會摸摸它,有些仍會像往常一樣正常進行著自己的活動——這就是我們的相處模式。這樣的關系不禁讓我們覺得美好、和諧而又恬靜。通過一個個有意義的活動,幼兒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小兔子,也能增加幼兒珍惜、愛護生命的意識。



因為我們的疏忽,“勇敢”在一個周末意外死亡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孩子們都不敢相信周五還活蹦亂跳的兔子突然就離開了我們,與此同時我們感慨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脆弱。“兔子為什么會死?”成了我們班討論的焦點。“它是生病了嗎?”“它是餓死的嗎?”“它一定是想它媽媽了!”“小兔子死了,它去哪里了呢?還會回來嗎?”面對孩子們的問題,我們一起梳理“兔子死亡原因猜想”,同時引導孩子們思考面對兔子的死亡,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我們可以把它埋了。”“我們送它一些花吧!”“送它一些它喜歡的胡蘿卜、青菜!”帶著對小兔子的不舍,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商討,為兔子“勇敢”舉辦了一場“葬禮”。“把小兔子葬在我們班級門前的大樹下吧,這樣我們能經常去看看它。”“把洞洞挖的大一點吧,這樣它能住的舒服點。”“把我們送給它的花、胡蘿卜都和它放一起吧,這樣它一定會更開心的。”“我們在這里放些東西做標記吧,這樣我們下次還能找到它。”“希望小兔子在兔子星球可以快快樂樂的。”“我們不會忘記你的,小兔兔。”“小兔子我們以后會更好地照顧你的兔子同伴的,你放心吧!”孩子們的童言稚語就是這么的樸實無華,但又充滿了對小兔子滿滿的愛。朝夕相處的小兔子“勇敢”離開了我們中一班,但是生與死本就是生命的常態,我們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幼兒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有了這次的體驗,孩子們更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學會了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作為老師,很多的時候我們只想呈現給孩子們最美好的事物,面對“死亡”這個艱難的話題,我們雖然不愿提及但也不能逃避。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是教育”,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選擇勇敢面對。不僅如此,我們還選擇了“幫手”——繪本。在繪本世界里,畫面和故事向幼兒呈現了生命全新的一面,使幼兒能夠很好地接受“生、老、病、死”,喚起對生命的尊重。在班級閱讀區里投放了《獾的禮物》《活了100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祝你生日快樂》等繪本故事,讓幼兒直面“病痛”“死亡”等字眼,而繪本用“哀而不傷”的手法將一個個故事刻畫得美麗又細膩,讓幼兒在理解死亡含義的同時又了解了生命中的美好。
生命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離不開生活經驗的積累。正所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每一次生命課程都是幼兒積極自發的探尋生命的本真,每一次的生命教育也應是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下與同伴、教師、周圍的環境發自內心的互動而生成的體驗。本文講述了由小兔子“勇敢”的加入帶動了班級生命教育課程的開展,讓幼兒對“生命”產生了客觀、正確的認識,在活動中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偉大、脆弱,讓幼兒學會珍愛生命,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生命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常規教育,它不會也不應該隨著時間而改變、停止。教師只有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時刻做好生命教育工作,才能引導幼兒更好、更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