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之一,數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提煉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但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一定的困難,或出現思維障礙,導致錯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錯誤,不能置之不理,應該注重“融錯”教育,引導學生在找錯、析錯的過程中,直擊問題的本質,形成結構化的認識。文章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運用錯誤資源進行積極的探索,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開展,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錯誤資源
作者簡介:趙成陽(1981—),男,江蘇省啟東市圩角小學。
數學是思維的活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難以透徹理解深奧的數學知識,易產生各種錯誤。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害怕學生出錯,未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處理學生的錯誤,致使學生害怕錯誤、排斥錯誤,未能理解出錯的原因,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還會出現相同的錯誤,學習信心受挫。這樣的做法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相背離的,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踐行新的教學理念,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以包容之心對待出錯的學生,從學生的角度探尋錯因,將錯誤轉化成鮮活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領,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力、辨析力,讓數學課堂凸顯活力。
一、注重收集學生的錯誤,巧妙運用
(一)關注動態生成,捕捉學生的錯誤
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做有心人,捕捉學生的錯誤,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討錯誤的時間,讓他們掌握知識,積累寶貴的探索經驗。學生學習數學其實是從有惑走向不惑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包容出錯的學生的同時,還應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而后給予學生點撥和鼓勵,使其獲得真正的發展[1]。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1張正方形紙的周長是8厘米,將2張正方形紙拼在一起,周長是多少厘米?”出示題目后,很快有學生給出了答案——16厘米,其他學生也表示同意。筆者問學生如何得出這個答案,學生表示,1張正方形紙的周長是8厘米,那么用2張正方形紙拼成的長方形,周長就是2×8=16(厘米)。顯然,學生出現了錯誤。筆者沒有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追問:“有沒有不同的答案?”此時,有學生站起來說:“既然2個正方形是拼在一起的,那么,有2條邊就會合在一起,被拼在長方形的內部了。”其他學生恍然大悟。筆者繼續追問:“那么,正確的結論是多少呢?”有學生先算出原正方形的邊長是8÷4=2(厘米),得出長方形的周長就是2+4+2+4=12(厘米);也有學生用16厘米減去內部2條邊的長度后得出答案——12厘米。筆者沒有停步于此,而是繼續問:“如果是3張這樣的正方形紙拼成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呢?”學生隨即繼續探索。可見,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捕捉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然后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當明白,學生在課堂中出現錯誤是正常的現象,而教師要注意捕捉學生的錯誤,生成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
(二)關注作業批改,收集學生的錯誤
作業是學生學習的有益補充,是學生學力的真實反應,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錯誤,有些是普遍性的,有些是個別性的[2]。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心收集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并把它們記錄下來,探尋學生出錯的原因,而后引導學生修正錯誤。透過學生的錯誤,教師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哪些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方式。
比如,在教學有關簡便計算的知識時,對于10÷(+)這道題,筆者在批改的過程中,發
現班級中的很多學生是仿照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的:10÷+10÷,得出結果是70。對此,筆者
并未進行簡單處理,而是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運算順序,分別計算10÷(+)和10÷+10÷的
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錯因。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傊谂淖鳂I時,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數學教師不能將錯因簡單地歸結為學生沒有認真聽課。其實,學生出現錯誤往往是因為其認知經驗不足,教師要注重引導、點撥,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從模糊變得清晰。
二、利用錯誤資源,促進學生理解知識
(一)利用錯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某些知識點時,會犯一些共性的錯誤,這是學生的認知心理和特點決定的[3]。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提前進行預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錯,然后借力打力,促進學生探究和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式”的內容時,筆者出示了一個問題:王大伯有2根木棍,一根長4米,一根長2米,王大伯準備再找一根木棍,圍一個等腰三角形菜地,所圍菜地的周長是多少米?對此,學生進行了列式解答,給出了兩種結果:2+2+4=8(米)和4+4+2=10(米)。學生之所以列出這樣的兩種算法,一種情況是他們將2米長的木棍當作等腰三角形的腰,將4米長的木棍當作底;另一種情況是將4米長的木棍當作等腰三角形的腰,將2米長的木棍當作底。在這道題中,學生考慮了底、腰的問題,但并沒有考慮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因而出現了錯誤。因此,筆者再問學生:“這樣的2個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圍成嗎?”筆者以問題驅動學生思考,學生很快便發現了錯誤,兩根2米長的木棍和一根4米長的木棍不能圍成三角形,因為不符合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中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二)利用錯誤,組織學生展開辯論
當學生在課堂中出現錯誤時,教師應放慢授課的腳步,而不是著急給學生解釋。教師要用智慧處理學生的錯誤,可以將錯誤拋給學生,將錯誤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讓學生主動思考,從多個角度剖析問題,探尋知識的本質。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就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有助于學生在辯論中明理,從而提升學生的辨析力[4]。
在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內容時,對于判斷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問題,學生的意見并不統一,對此,筆者沒有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辯論。
反方: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可以成為長方形,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所以平行四邊形也是。
正方: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因為不管怎樣折,都無法實現重合。
反方: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剪開,可以得到兩個一樣的三角形,兩個三角形可以重合,所以它是軸對稱圖形。
正方:判斷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主要看對折后能否完全重合,而不是剪開和拼接。
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能一味地進行講解,應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進行思維活動,從而明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特征是圖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觸及知識的核心要領,這比教師單純灌輸講解的效果更好。
(三)利用錯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數學是復雜的,更是深奧的,教師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可視,幫助學生理解。其中,動手實踐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活動。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動手操作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數學知識[5]。所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腳手架”,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意識到錯誤,這樣才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為其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鑒于學生已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正方形的面積最大”這一知識點,筆者問學生:“用同一根繩子,圍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時,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學生不假思索地說:“正方形的面積最大。”此時,筆者沒有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在課后用同一根繩子,分別圍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然后分別記錄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圓的直徑,再計算它們的面積。學生在計算出面積后,發現自己原先的想法是錯誤的,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中,圓的面積最大。可見,當學生出現錯誤后,教師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有了“爬坡臺”,得出準確的結論,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關于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三、展現學生的錯誤,發展其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
新課改實施以來,創新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創新意識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固然可惜,但仔細分析,教師便可以發現,學生的錯誤中也有一些“創新”的成分,教師要善于捕捉這類資源,并放大處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的過程性學習,這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相背離的。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機智處理,巧用其中的合理成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以這樣一個教學問題為例:學校體育室準備購買8個籃球,6個足球,每個籃球70元,每個足球50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學生們在生活中都有購物的經驗,對于這樣的題目,學生解決起來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都能列出算式8×70+6×50=860(元)。但是,筆者發現,有學生列式為(8+6)×70=980(元),從結果上看,這樣是不對的。此時,筆者沒有冷處理,而是請列式為(8+6)×70=980(元)的學生說說思路。學生表示,把買來的球都看成是籃球,每個籃球70元。筆者抓住了這個思維點,追問:“把一個足球看成一個籃球,要多花多少元?”學生回答:“20元”。于是,列式錯誤的學生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處,重新列出了正確的算式:(8+6)×70-(70-50)×6??梢?,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抓住所謂的“標準答案”,要求學生只用一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生出錯時,要能夠給予學生表達的時間,捕捉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拓展教學的深度。
(二)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關鍵能力之一,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減少錯誤的發生。教師應注重反思與探索并行,在引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教授學生反思的技巧,提升教學的效果。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妨讓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促使學生自我糾正,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促進其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時,筆者出示題目:依據98÷4=24……2,填寫下面算式的結果:980÷40=(? )……(? ),9800÷400=(? )……(? )。學生認為結果都是商24,余數2。筆者讓學生思考如何驗證結果的正確性,學生都想到了商乘除數加余數的方法。但在驗證后,發現結果不對。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反思,最后得出結論:商不變,但余數是變的。可見,當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立刻直白告知,而應讓學生經歷反思的過程,靠自身的努力找到錯因,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
結語
“融錯”教育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認知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升糾錯的能力,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應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的教學要求,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腳手架”,幫助學生探尋錯誤的根源、掌握糾錯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戚振全.捕捉課堂上的錯誤資源,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J].新課程,2021(34):165.
李蘇云.妙用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效率: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糾錯”的價值[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10):67-68.
陳扣紅.辨錯融錯 化錯為寶:“化錯”理念下的小學數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名師在線,2021(31):69-70.
劉霞.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有效利用教學探討[J].求學,2021(48):29-30.
顏友忠.數學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有效運用[J].學苑教育,2021(3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