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李京陽
摘要:儲楚,當代攝影新銳,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成員之一,杭州市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通過藝術方式來消除內在矛盾進行不斷驅魔,使內在平和、寧靜”是她獨特的藝術觀念。她作品中的虛與實,不僅是西方攝影技術中虛與實的對比,還包含了她對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藝術的體會與感悟。書法和攝影乍看之下并沒有直接相通的聯系,中國書法本質上是一種寫意的藝術,是一種感性的表達方式;而攝影則依托拍攝者的技術,強調邏輯性及精確的控制力,是理性的。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媒介也是相分離的。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視野的不斷開闊,學科的邊界也隨之模糊。許多跨界藝術家嘗試通過攝影作品展現書法的魅力,呈現出不少優秀的作品。文章對儲楚《物非物》系列作品進行評價和賞析。儲楚的《物非物》系列作品不僅是書法與攝影的結合,還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的內容,體現了她對哲學和文學的思考和理解?!段锓俏铩废盗凶髌冯m然構圖簡單卻飽含哲理,作品題材的真實與儲楚想表達的精神虛實相生,讓觀者透過實在的物象去體會她的主觀情感和她對物的思考。儲楚將書法和攝影結合于一體,開創了新的藝術方式,賦予了藝術表達新的可能,也對后來者產生了新的啟發。
關鍵詞:儲楚; 《物非物》 ;攝影;書法
中圖分類號:J292;J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0 引言
儲楚從2006年開始著手拍攝《物非物》系列攝影作品,《物非物》系列包含《白蘭花》《城市》《容器》《刀身》《果實》《工具》等攝影作品。她通過數碼影像輸出作為遠置景觀,與前景實體之物在不覺間虛構于同一空間之中。再由傳統大畫幅相機進行拍攝,沿用傳統銀鹽乳劑膠片在暗房沖洗生成。《工具》《果實》《城市》《樹語》《白蘭花》將人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觸手可及、不起眼的物件和景色以獨特的攝影視角和手法表現出來,為其造像,讓物品從現成品的平庸中跳脫出來[1]。
1 《物非物》系列作品內容
《工具》系列是儲楚在就讀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時確定靜態影像研究方向后最早期的作品,也是《物非物》系列作品中重要的靈魂作品。在這一系列攝影作品中,她通過對人們日常所使用的工具進行再造重現,將工具抽離出人們常見的場景而投放于虛構的時空中,打破了人們既定的認知,從而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物”指工具,具有物性、詩性[2]。榔頭、錘子、扳手等都是勞動工具,從人類起源至今,勞動與人類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農業、手工業、制造業,這些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行業更是讓人們對勞動工具產生了深厚的情誼。而在機器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工業化產物層出不窮,隨著一些勞動工具使用頻率的降低,人們對其的記憶也逐漸被掩蓋。儲楚認為:“在以前,人們還經常慢慢地品味著使用工具時花費的時間和與工具對話的溫情,因為工具本身是物,而它所創造的結果也是物,后者蘊含了漫長的人類歷史過程和個體的經驗過程?!保?]這些工具經儲楚之手,變得獨立、赤裸、干凈、肅穆。它們是工具,也像碑一樣具有紀念意義,紀念那些在時代洪流的碰撞中被人遺忘的部分,呼喚著人們回憶起那些人類與自然更為貼近的日子。
2007年,儲楚的媽媽給她帶了一些橘子到工作室,后來儲楚又帶了其他的水果,隨著時間的流逝,果實的水分逐漸流失,表皮變得干癟且粗糙,就像化石一樣。但是無論外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果實都還是原來的果實。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按照規律發展的,事物的表象不可能永恒不變,不變的唯有其本質。儲楚把握住這一點,將這些腐壞的果實拍攝下來,創作了《物非物·果實》。當代西方理論家周詩巖對《物非物·果實》系列評論道:“儲楚的《果實》系列就像歲月抽空了果實,所有的抽空過程都仿佛只為最終把面對腐壞的失語狀態逆轉為絕對的審美時刻……它們是精心培育的死亡,在展廳墻面上,它們是精心培育的重生?!保?]
《物非物·城市》系列始于2010年,是儲楚在杭州拍攝的作品。儲楚出生于杭州,在杭州生活學習,杭州對她來說是有歸屬感的城市。對于熟悉的城市,她更能靜下心來去體會。《城市》系列中的城市與人們平常所看到的城市仿佛不是同一座,而是脫離了其具體形態。最初的人類居無定所,生活在自然形成的洞穴中,現在的人則穿梭于鋼筋水泥所筑成的高樓大廈中。在《城市》系列攝影作品中,儲楚所看見的城市是城市在歷史中的記憶,是自然、是山水、是天地、是森林,她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里尋找一種最初的寧靜,是人與自然在心靈上的契合。
儲楚曾提及《物非物·樹語》系列的創作源起,其始于2010年初春,那時的她由于脊柱出了問題,被迫經常抬頭仰望天空,于是她看見了形態各異的樹枝,以不同的姿態敘述著春天的氣息;看見了隨風掉落的枯枝,有桂樹、茶和竹,它們生命將至但又代表著另一種生機。“每逢初春我都會去家邊上的植物園,找尋春天的感覺,這個時候氣候還是寒冷,但是大地已經有了暖意,這是一種非常細微的感覺,只有特別敏感的人才能夠體會,我想我應該就是這樣的人。我撿起那些掉落在泥土上的樹枝,拿回工作室,拍攝,然后選取出一些,最后呈現16張樹枝?!保?]儲楚將這些撿回的枯枝散落于工作室的地面,以從天空俯瞰大地的角度,拿起照相機進行拍攝?!稑湔Z》系列的構圖和布光體現了中國畫的留白之美,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無畫處皆成妙境”[6]一般,畫面中堅硬的樹枝向上延伸,空白的地方則帶來了無限的春意,使觀者能體會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意境美,也呈現出了一種宋代小品的視覺效果。
對于《白蘭花》系列的創作,儲楚曾在微博上這樣寫道,“白蘭花只屬于短暫而多情的梅雨天,而它較弱的芬芳,只在枕邊留一兩夜”。她拍的花并非純粹的花,她至今為止創作的《物非物》系列作品就可以完全證實,相較于之前的《物非物》系列作品,《白蘭花》系列更為細膩柔軟,也更加女性化。在鏡頭與白蘭花之間是一整個獨立的空間,而儲楚在這個空間中處理著時間,從表面上看時間看似定格,但是感情的投影無法避免,所以時間就會隨心緒泛起
波動。
2 儲楚的個人經歷和藝術生涯
儲楚出生于藝術之家,奶奶是王羲之后裔,她的號便是經由紹興華堂王氏宗祠得來,曰“華堂女史”。其父在浙江美術學院學習雕塑,后以畫漫畫聞名。她自幼就受到中西方藝術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儲楚流露出對美術超乎尋常的喜愛。她少年時在少年宮學書法和繪畫,上小學時開始接觸攝影,上中專時學習設計,但也沒放下攝影,常常在暗房里一待就是整整一天。大學本科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后來進入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攻讀碩士學位,不久就全身心地投入攝影當中。讀博士時,卻是始料未及的定向書法。這些看似富麗甚至略顯炫目的藝術生涯,成了滋養儲楚的最好土壤,雖然她學得多,但仍能做到懷著藝術初心去做事,主動選擇想要的,舍棄不想要的。而且一旦選得不好,就會適時調整,不會執拗
下去[7]。
在20歲之前,儲楚閱讀的書大部分是西方經典小說、詩歌、哲學等,這也使她順其自然地接觸到了油畫、攝影等不同種類的西方藝術形式。她出生于西湖湖畔,常年古典文化的浸淫使她的文質愈發厚實,這也是后來她能將書法與攝影完美融合的原因之一。儲楚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她將這個世界視為一個充滿誘惑的空間,而她在這個空間里穿梭游走,感受著這個世界的一切。她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思想,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以及對藝術的追尋與探索。
3 書法和攝影在《物非物》系列中的融合
書法是最直觀而又超凡飄逸的中華感性文化形象,哲學家熊秉明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8]神采、神韻、氣韻、意境等較為抽象的審美觀念,存在于書法中,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9]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10]一般,既是無跡可尋的存在,又有耐人尋味的魅力。在2005年第一屆“書·非書”展覽中,從其中展示的立體、裝置、影像、行為、觀念等多種現代書法作品中就能看到,中國現代書法完成了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對接,突破了筆、墨、紙、硯作為媒介的書寫方式的局限,各種形式層出不窮。隨著媒體技術的沖擊和各種材料的介入,書法創作開始從二維走向三維空間的探索,也使現代書法有了從現代主義走向后現代主義的可能[11]。
2014年起,儲楚開始使用藏字的方式在《樹語》系列的枯枝的陰影中書寫書法,書寫內容多是《詩經》和唐詩宋詞中有關樹的部分詩句。她將這些枯枝用大畫幅膠片照相機拍攝下來,拍攝之后將膠片掃描轉成電子文件,然后微噴在宣紙上,再用草書或者正楷以藏字的方式寫入畫面,書法自然融于樹枝的陰影,字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能讓觀者沉于自然,仿佛聽見樹的低語,感受到自然的傾訴。這些在人們眼中平平無奇,甚至不會多看一眼的事物,透過儲楚的眼睛和作品,呈現出了從未見過的一面。
“攝影是具有詩性的,攝影不僅僅是攝影,你可以拍得很寫實,但我需要的是一種詩性?!保?2]基于此,儲楚將詩這種極其感性的文學體裁以另一種感性的藝術形式——書法來加以表現,并將它們融入攝影之中。原本拍攝出來的樹枝是黑白色調,呈現出堅毅、比較剛硬的形態,但是當儲楚加入了書法、詩詞這些雅致柔軟的要素之后,堅硬的感覺就被中和了。
攝影也是藝術,它擁有移情與沉浸、儀式感、偶然性這些超越視覺的價值,這極大地豐富了攝影的可能性,并且令它與中國傳統藝術美學有著類似的意趣和境界。因此,攝影和書法雖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有著許多共通點。而儲楚正在探索的便是二者結合的可能,《樹語》和《白蘭花》系列就是這一探索實踐的產物。
儲楚豐富的藝術經歷可以讓她的創作更加自由,讓她的作品更加豐富。借以書法家王冬齡對“齊物·儲楚書法攝影跨界藝術展”的評價便是:“攝影家拍攝的物像照片與書法家揮灑符號都是美的訴求與內心的呈現,表達了藝術家對整體生命的感受和理解。整個展覽所要表達的,是書法與攝影從理念到形式的一種融合?!保?3]對藝術天生的敏感度,可以讓儲楚更快、更精準地把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共通點,并將其完美結合。
4 結語
評論家王進玉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眾多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的集合與提煉,其核心的核心,也應該是優秀文化思想精華中的精華,而不是書法,書法只是中國文化的眾多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儲楚將書法、詩詞、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與攝影這種西方文化相結合,將中華文化的感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完美融合,為新一代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海杰.儲楚 日常物的紀念碑[J].東方藝術,2012(19):152-155.
[2] 仇敏業.我的天[J].數碼攝影,2014(12):24-25.
[3] 王江.儲楚:那些遠去的物是人非[EB/OL].色影無忌,https://vision.xitek.com/interview/201104/06-309258_6.html,2011-04-06.
[4] 姜秦淮.在書法與攝影中融合跨界[EB/OL].國美聚焦,https://www.caa.edu.cn/gmjj/201906/18981.html,2019-06-06.
[5] 儲楚,馮富裕.樹有形·語無聲 儲楚攝影中的風骨雅調[J].數碼攝影,2016(2):46-55.
[6] 李巖.無畫處皆成妙境:談中國畫的“空白”[J].中國民族博覽,2019(6):157-158.
[7] 鄒萍.藏顯之間:儲楚的東方智慧與西方無畏[EB/OL].雅昌專訪,https://amma.artron.net/observation_shownews.
php?newid=842337&p=2,2016-06-02.
[8] 靳圣.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述評[J].美與時代,2023(2):28-33.
[9] 朱良志.論中國藝術的“高古”之境[J].文藝研究,2023(1):5-20.
[10] 祁志祥.中華傳統美學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33.
[11] 儲楚.書·非書—現代書法代表人物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5:21
[12] 郎靜山,劉半農,黃炎培,等.專題[J].中國攝影,2016(8):28-93.
[13] 恒廬.看儲楚的跨界藝術展[EB/OL].杭州新聞中心,https://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3-05/26/content_4750394.htm,2013-05-26.
作者簡介:張潔(1999—),女,江蘇泰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李京陽(2000—),女,湖南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書法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