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目標是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產業的振興,而宅院空間又是鄉村生產方式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城市人群大量擁入鄉村。為了迎合游客的旅游需求,鄉村的宅院空間逐漸發展出民宿、農家樂、手工作坊等類型,鄉村宅院空間形態發生演變,傳統的鄉村宅院逐漸由生活型民居轉變為以休閑旅游服務為主的休閑服務型宅院。在城市人群的沖擊下,休閑服務型宅院大多處于自發且臨時應對的狀態,此類型宅院大多未經合理的空間策劃,因此宅院建設過程中出現空間與生產需求不適應、空間商品化現象加劇、特色缺失等現象。而建筑策劃由于其客觀理性的操作步驟,指導設計的合理生成,具有一定的科學理性。因此,在策劃視角下,探討基于產業轉型背景的鄉村宅院更新設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從策劃角度出發,基于筆者及團隊在關中地區大量的調研案例,總結關中鄉村宅院空間的演變特征和規律,并在梳理休閑服務型宅院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同類型優秀案例,從空間構成、功能配置、空間組織結構提升、特色空間傳承等層面探討休閑旅游型鄉村宅院更新設計策略,旨在為鄉村宅院轉型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宅院;建筑策劃;更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獨特的人文氣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進入[1]。鄉村宅院由于投資小、經營方便、兼顧生活等優點,逐漸演化成為二產的經濟載體與三產的服務載體[2]。但由于缺乏理論指導,其建設規劃不合理、亂拆亂建、空間雜亂等普遍現象逐漸顯露,導致鄉村宅院的本土特色嚴重缺失[3]。
眾多學者從多個方面對鄉村宅院轉型進行了大量研究。吳佳澤從肌理形態方面探討了西南山地鄉村在旅游介入下居住空間肌理形態出現由分散到聚集的轉變[4]。錢云等提出“鄉村性”的挖掘是解決鄉村旅游同質化的有效方法[5]。徐甜甜主張以“建筑針灸”的方式通過民居宅院的內在文脈傳承,重現鄉村文化和身份標識[6]。李世芬探討了從傳統住居到旅游型住居的轉換模式[7]。
1 關中休閑旅游型鄉村分類及調研案例選取
調研選取發展態勢較好的休閑旅游型鄉村,以北郭村、堯頭村、上王村、馬家底村、陳爐古鎮為重點調研對象,宅院產業類型涉及農家樂、手工業及民宿(見圖1)。
2 休閑服務型宅院現狀及問題
2.1 空間構成與功能布局
關中民居是基于文化、氣候和人文精神的產物,宅院布局方式凝聚了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8]。
以北郭村公社大食堂農家樂、六營村關家瓷坊和馬家底村時光小院民宿為例。通過調研宅院空間布局現狀發現,這三類宅院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一致性。首先,在宅院布局形式上,現階段關中休閑服務型宅院基本沿襲傳統關中宅院的布局方式,基本空間由門房空間、廈子房空間、正房及前后院空間組成。由于休閑旅游需求大多屬于宅院建成后的后發性需求,在宅院最初建設時,未將相關需求納入考慮范圍內,因此在后期經營空間的布局上,呈現自發隨意性,從而導致生產生活空間出現功能分區不明確、空間不適的現象(見圖2)。
2.2 流線組織與空間利用
研究發現,由于功能布局不合理,空間組織較為混亂。現階段,宅院在流線設計上,空間組織過于直白,空間體驗度較低,缺乏游客停留駐足的休息及交流空間(見圖3)。通過調研發現,存在設計內容單一、利用率偏低的現象。
2.3 宅院建筑風格
城市居民對鄉村性的追求與體驗是鄉村旅游的動力源泉[9]。關中民居基于傳統民居的形式和格局演進,保持一脈相承的鄉土特色。隨著旅游發展的不斷深入,村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在此背景下,村民開始改造自家的房子。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術指導,許多農戶自發改建房子與新建磚瓦房,建筑出現拼貼雜糅、盲目模仿的現象,由此逐漸喪失鄉村性。
3 策劃視角下休閑服務型宅院設計方法
基于建筑策劃理論,在時態調查的基礎上,從功能構成與布局、空間復合化利用、空間組織結構提升、特色空間傳承等角度對關中休閑服務型宅院進行更新設計。
由于休閑服務型宅院同時具有生產和生活的職能,因此建筑策劃需要考慮鄉村產業背景與村民及游客的使用需求。空間功能的設計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時也應考慮家庭內部休閑功能的置入。在宅院更新設計中,可依據宅院服務類型及游客需求配置相應的功能。
3.1 空間構成——原型調試
農戶需求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不可能以一套戶型應對所有宅院的建設,因此,需要基于傳統基本建筑形制,通過適當的調整變形來適應不同農戶的需求。
以gad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的東梓關村回遷房為例,新民居保留了傳統建筑內向型的形式,通過在設計中植入前院、內院、后院三個不同層級的院落來組織空間,微妙地將空間按照私密性和使用功能進行劃分。其中,前院作為對外的交往空間,起著對外溝通的作用;內院作為內向型的空間,組織日常的生活活動,起著聯系家庭成員的作用;后院作為輔助空間使用(見圖4)。在尊重傳統空間秩序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從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現代空間序列[10]。
3.2 功能配置——彈性復合
休閑服務型宅院客流量淡季與旺季具有明顯的差異,宅院經營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宅院功能設置應以主人生活居住和游客服務兩大功能區為核心,空間功能的設置應考慮到復合化設計,通過基本功能疊合附加功能的方式,使空間功能達到復合化的目的。如考慮廚房空間經營與生活的共同使用,露臺空間經營與休閑的分時使用,臥室及衛生間數量的增加,以滿足游客住宿需求,同時應注重復合型空間的引入,以滿足不同需求。
3.3 增加空間層次,豐富空間流線趣味性
現有宅院在流線組織上缺乏公共休閑空間的打造,根據游客反饋,宅院參觀游覽路徑缺乏趣味性,休息停留空間過少。因此,在更新改造宅院時,可通過增加過渡性空間的面積及種類,從而增加宅院空間層次,如引入傳統照壁、增加室外連廊灰空間、增加院落空間、格柵、休閑座椅等方式,營造起承轉合的空間層次。
3.4 宅院風貌——繼承傳統
鄉村宅院文脈傳承,應嚴格遵循原有鄉村格局,避免過多干擾原有空間格局,通過有機更新的漸進式開發策略,延續村莊傳統建筑肌理,在村莊原有格局上進行空間增減。
建筑的外在形象是構成鄉村風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改造宅院時,不應機械式借鑒傳統建筑符號,簡單堆砌立面元素,而應跳脫出所謂的風格限制,抓住傳統民居的氣質神韻,以當代建筑語言呈現。
4 結語
研究發現,目前關中地區休閑服務型宅院建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前在鄉村宅院建設上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功能配置缺乏前期調研;二是功能布局上呈現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雜糅的現象;三是流線組織上,人群流線存在交叉干擾,且缺乏公共休閑空間。研究認為,在策劃宅院前,通過對使用人群的使用需求進行調查,確定宅院功能構成及配列模式的方式,能有效解決宅院更新改造中出現的功能不適及空間閑置問題。現階段,鄉村呈現多元主體建設的局面,不同主體在宅院建設過程中呈現不同的特征。受案例數量的限制,本文在基于主體特征的更新差異方面研究較少,從不同宅院建設主體出發探討宅院轉型設計策略可作為下一步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沈昊.基于社會—空間關系視角下的休閑體驗型鄉村營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9.
[2] 師立洋.庭院經濟導向下長安區抱龍村農宅改造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3]黃逍宇.城郊休閑旅游型鄉村民居建筑空間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4] 吳佳澤.鄉村旅游背景下西南山地鄉村居住空間形態演化特征及營建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1.
[5] 錢云,侯碩,歐亞杰.京郊鄉村旅游與新農村社區更新中“鄉村性”的發掘:以周口店鎮黃山店村為例[J].中外建筑,2012(6):86-90.
[6] 徐甜甜.松陽故事:建筑針灸[J].建筑學報,2021(1):9-16.
[7] 李世芬,李崴.遼南海島旅游型鄉村住居營造策略探討:以長海縣楊家村漁家旅館為例[J].中外建筑,2008(6):101-104.
[8] 李峭漪.“轉型”背景下關中特色民居的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3.
[9] 李樂.基于鄉村性的鄉村可持續發展探究:以碧山鄉建計劃為例[J].中外建筑,2016(9):107-110.
[10] 張愚,閔顏.解讀東梓關村歷史文化村落新杭派民居組團院落[J].設計,2018(5):144-145.
作者簡介:郭濤(1996—),男,河南新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