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昌 任正潔
摘 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就世界發展新問題提出新方案、新理論,這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踐行這一目標的具體舉措。在體現人類共有利益訴求和共同價值觀念的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達成理性共識并付諸實踐的基礎。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僅是新時代就如何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作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也是中國儒家天下情懷的現代實踐,而共同價值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基礎;天下觀;共同價值
中圖分類號: D820;B8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615(2023)05-0081-05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3-05-009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時代發展而提出的新任務、新理論。其作為新任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共識,即人類社會共同面臨著各種危機和風險,在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當下,在諸如環境惡化、資源枯竭、新型病毒肆虐等重大問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可以獨善其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理性共識,確切地說是作為一種倫理共識,比事實共識要復雜得多。這種復雜性不是源自于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不同的認知模式、利益訴求、歷史背景、制度安排和文化觀念。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就是要力爭排除理性共識復雜性背后的爭議,以人類共有的利益訴求和共同價值觀念作為基礎,達成理性共識并付諸實踐。這一問題的闡發要從其作為一種新理論來展開,本文試圖通過闡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基礎來證明達成這一理性共識的可能性,證明倫理基礎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
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就如何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作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馬克思批判了他所在時代的思想界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為資本主義是完美和永恒的這一局限性立 場,揭示了“現代解放”的歷史局限性。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對工人的壓迫使他們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內容是一種無限、無意義的重復,因此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的各種壓制和剝削,以及工人逐漸變得畸形的過程,進而認定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活動不符合工人的本性。馬克思進一步說明,在存在私有制和雇傭關系的社會形式下,資本主義社會所說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種虛偽的形式,用以掩蓋實際上工人所受的壓迫和片面發展。在之后的論述中,馬克思針對此種片面發展提出了解決的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的全面發展進行了展望,指出全面超越資本主義社會下個體片面發展的途徑只能是自由人的聯合發展,由此就將資本主義條件下全面發展的工人主體擴大至更廣闊的主體。他指出真正的解放一定不是資本主義條件下部分人的解放,而是貫穿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是所有人的總體解放,而不僅僅是新的有產者在經濟上或者政治上獲得權力。所以,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人性的內在要求,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性基礎。因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通向“自由人的聯合體”。“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共同體發展的最終目標以及人類未來的社會關系結合形式,它不僅標志著人類新的生存狀況和生存境界,也是人類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種“理想共同體”。在這種“理想共同體”之中,人、國家、社會和共同體呈現出和諧一致的美好圖景。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性基礎和內在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現時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踐探索途徑。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的全面發展”與“人類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儒家天下情懷的現代實踐
從“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到“民胞物與”“萬物一體”,從“仁者愛人”到修齊治平,儒家的仁愛最終是以實現天下之治為目標的。雖然受限于古人的地理認知能力,曾經的天下概念,其范圍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全世界,但這種胸懷是一樣的。
“民胞物與”中的“民胞”一詞,指的是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理應自覺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對于自己的倫理責任和道德義務應該盡力完成,除了對親人盡孝對朋友盡忠外,對于社會上其他族群尤其是弱勢群體也要秉承仁愛的德性去關心關愛。至于“物與”,意即要秉承仁愛的德性來對待宇宙間的萬物,并將宇宙萬物視為自己的同伴加以關心關愛。其次,民胞物與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平等關系??梢姡癜锱c,除了人與人的平等性,以博愛的德行去關愛他人,還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平等共生關系,為社會的穩定和諧提供價值遵循。儒家此種天下之治的思想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思想來源。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多元主體協同合作體系的構建,強調主體間的地位平等和權利對等,強調民主協商和良性互動;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命運”首先表征的是人類生存的現實處境,具體表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由此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也是對民胞物與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從這兩方面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中國儒家天下情懷的現代實踐。
同時,中國儒家文化所設計的實現“天下之治”的路徑不是經濟的、政治的,而是道德的,是以強調內在的德性修養來實現外在的道德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以共同價值為基礎,構建一種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和永續發展而努力。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仁”占據著重要且特別的地位,其中孔子所提出的“天下歸仁”和孟子所說的“仁覆天下”所倡導的仁政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手段。氏族在政治、經濟以及地理空間上對“天下”的限制使得儒家不得不把“仁”從宗法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并解釋為普遍的道德原則,以訴諸具有普遍意義的絕對精神權威,用來作為規范“天下”的價值判斷標準。因此,以儒家仁愛思想為內核的天下觀念,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推動者、實踐者的德性基礎。此外,儒家的仁愛行為無關身份與階級,是每個人都可為的,其博愛體現在仁者對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仁者不會因為他人的身份地位而在仁愛行為上有所偏差。
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作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核心理念來理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此外,重視這一理念及其實踐,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的使命擔當和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下大同、天下大治的文化自信。儒家在仁義之道上所追求的最終理想世界便是“天下大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保?]其中,“平”意為平等,無論民族、血統、貧富,天下之人皆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同時,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的發展都不應該損害他人、別國的利益?!肮币鉃楣玻煜率翘煜氯酥煜?,是全部人、全部民族、全部國家共同構建共同享有的天下,天下人所建即為天下人所得?!叭省币鉃槿蕫?,對現實中因客觀因素導致的差異應該包容、互助,從社會安定出發,以博愛之心化解同他人、別國的沖突和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寫入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于2018年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寫入了我國憲法,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提升到了國家意志層面?!皹嫿ㄈ祟惷\共同體,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大外交戰略的提出,說明中國致力于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發展,并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倡導可持續的安全觀,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堅守義利兼顧的正確義利觀,走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此外,中國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底線與原則;更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彰顯大國責任意識;更體現執政為民、以民為本的思想;為世界樹立文明交往典范并貢獻中國智慧。由此可見,“天下大同”作為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社會狀態,其“平”、其“公”、其“仁”都為現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三、 共同價值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
“所謂‘共同價值所表征的,其實就是人類共同體公共的、共享性價值。”[2]在全球化的新時代,多元文化不斷碰撞交流、摩擦碰撞、借鑒融合所產生巨大火花,為了保障且實現生活中的交往秩序與行為規范,共同體承載著成員一致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以共同價值指向來實現關系的結構性均衡成為維系共同體規范性存在的重要紐帶。和平與發展是當前的時代主題,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發展,關系到所有國家的核心利益。在當今世界,和平是建設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發展則是人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堅持公平正義是防止國際失序的基石;民主與自由是全人類共同的向往。在國家層面上,民主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在國際層面上,民主體現了“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就像王陽明所言其所悟之道乃是從百死千難中獲得一樣,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更是人類在漫長的文化發展史中歷經血與火的痛苦和淬煉而不斷總結出來的。在戰爭陰云長期密布、人類發展長期面臨各種新問題新挑戰、公平正義如何真正得以實現、民主和自由如何真正得以保障等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的當今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守護共同價值,成為當前全人類的使命。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人類福祉,順應歷史潮流,破題“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時代之問的智理哲思,進而為破解時代課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推動世界之治的中國擔當,為世界各國和衷共濟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了實踐范式,為美好世界愿景的實現繪制了發展藍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3]為價值旨歸,全人類共同價值可以凝聚全人類價值共識,并具備思想穿透力,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要求之間,必然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出了多元現代性和合作共贏的演變方向和趨勢。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對文化多元化、價值多元化的認可和贊頌,但只有在堅持共同價值基礎上才有價值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道路,都有自己的愿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實現各自的夢想而建構的理念和實踐,從國家關系倫理視域來看,這種探索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以共同價值為基礎。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其在共同體中的共在共處是人類公共性的現實基礎。這也就意味著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應該共享共同體中具有公共性質的一切事物,摒棄自利性、壟斷性的占有,在這種共享意義上的共同價值基礎上來發展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人類是具有整體性的存在形態,內部既有矛盾也有統一,所以其整體性、統一性是共同體的明顯特征。但無論如何,多元化發展的共存與融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共同價值并不是以共同的文化、文明為基礎的共同理念,而是各民族各國家差異性共存、共贏性合作,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能夠為不同國家接受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在一切飛速發展的今天,也的確需要一套這樣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來建構起超越國家利益的全球價值觀和被共同體普遍認同的規則秩序,以實現多元文化框架下對整體性的渴望。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這種差異性共存,正是人類生存發展方式的理性價值選擇,以此引領世界歷史的發展,既能使世界文明充滿生機和活力,又能最大限度實現世界的和諧發展。
而從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特征看,顯然,世界文明因各民族本身的文化差異性,造就了文化與文明多元化的局面。在與他者的交往過程中,每一種文化除了能夠獲得他者對自身身份的認同與直觀認知之外,還應該積極尋求與其他文化形成更深層次的文化互動交流。
有學者認為他者認同是以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間的交往為前提,而自我認同則是這種交往的目的。這一過程,首先可以體現為一個由外而內的倫理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通過他者的認同,逐漸構建起對自我的認識。之后,“這一過程可以體現為一個由內而外的倫理實踐過程。獲得了他者身份認同的自我,在交往的過程中,持續地展現出自己的特點,將自身由被動的自然存在者塑造為主動的倫理存在者”[3]。
薩特說:“創造一個人類共同體是有可能性的?!爆F在,去創造這種可能性已經成為我們的時代使命。在這個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的前途所在,是我們的命運所系,我們有責任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勾連著中國與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在這個整體性的世界中,中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在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引領下,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中國行動和中國實踐正在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展現出了兼濟天下的人類情懷與負責任大國的時代擔當。
參考文獻:
[1] ??康有為.大同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
[2] 袁祖社.人類“共同價值”的理念及其倫理正當性之思——“共同體”邏輯的意義及其內在限度[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0-70.
[3] 陳理.深刻理解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依據、內涵和實現路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2(1):4-16.
The Ethical Founda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the Mankind
LI Xinchang1, REN Zhengjie2
(1.Anshun Technical College, Anshun, Guizhou, China, 561000; 2.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t theory and putting forward new proposals and theories on new problems of world development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s the goal of Chinese Marxism, and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 concrete initiative to put this goal into practice. While indicat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and common values of mankind,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basis for reaching a rational consensus and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Besides,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how to truly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modern practice of world sentiment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he common value is the valu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thical foundation; worldview; common values
(責任編輯:郭 蕓 梁昱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