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盤龍區明致實驗中學校長,高級教師,先后擔任山東省昌樂二中副校長、山東省濰坊實驗中學副校長,榮獲云南省民辦學校優秀教師、山東省昌樂縣優秀教師稱號,榮獲山東省濰坊市政府教學成果獎兩次、山東省高中政治優質課一等獎兩次,被評為山東省濰坊市高中政治教學能手,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
從教三十年,丁春和遇到過的學生千千萬,既有品學兼優的,也有調皮搗蛋的。不管哪類學生,在他的眼里都是一樣的。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更加堅定了一直以來的想法: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沒啟動的內心。在他看來,所有孩子都可以成才。這些年來,從教師到校長,他引領著、激發著,帶著一批批孩子邁向幸福的彼岸。
好老師,要有挑戰性、革命性、創新性
對丁春和來說,走上教育崗位,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小時候的丁春和性格較為頑劣,上學期間,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罰,有時候甚至被諷刺、挖苦、體罰。那時候的丁春和就在想,假如他將來成為一名老師,一定不會如此這般對待自己的學生。當然,他也遇到過耐心、細心的老師,正是得益于這些老師的幫助,他才走出了農村,懷揣理想奔赴教育崗位。“我想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好老師,不諷刺、不打罵孩子。尊重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幫助農村的孩子考上大學,走出農村。”這就是丁春和最初也是最單純的想法。此后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這份單純帶進學校,帶上講臺,帶給千萬學生。
20歲的時候,丁春和站上講臺,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師。幼時許下的諾言,一直埋藏在他的心底。“做好老師,一定要具備挑戰性、創新性、革命性。”這是他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一個人的發展、成長是非常艱難的,所以一定要善于挑戰,不能懶惰,不能安于現狀。”初涉講臺的他,熬夜備課是常態,還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向他人請教學習,實現了自我的不斷成長。同時,他還在學習反思中不斷檢視自己,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革自己的命,革落后的命,革愚昧的命”,這也是助推他不斷成長的重要環節。此外,他還堅持著每時每刻創新。他的課堂,就算是講授相同的內容,方式方法也完全不一樣。“每天上課都有一個新的樣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去啟發孩子、引導孩子。”丁春和表示。彼時,老師們都說他的公開課有新意,不僅是一次聽有新意,而且是每次聽都會有新的收獲。同樣的公開課內容,變換了時間后,連同用過的歌曲、圖片、背景材料等都變了,常常令聽課的老師們耳目一新。
“教師永遠要創新,只有這樣,你的課堂、你的教育才能更吸引學生。”丁春和說道。他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課堂上是良師,課后是益友。“我的工作可以在農村,也可以在城市,這都不重要,但是我真正想的是,能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自己做教師的價值。”從教三十年,丁春和有著二十多年一線教學的經歷,其中有二十二年的班主任經歷,既在鄉村學校教過,也到過區縣級高中和省會中學。他說,這些年來,他最大的收獲是歷經風雨后,仍然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我喜歡到教室聽課,喜歡在操場上和孩子嬉戲,也喜歡到餐廳和孩子們聊天,更喜歡孩子們叫我‘丁爸‘丁爹。”丁春和表示。
2017年,跨越兩千多公里從山東來到云南,丁春和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昆明、西雙版納等地的山區進行調研。看到山區孩子的教育現狀,他的內心受到極大觸動,回到學校,除了一如既往走進孩子,做他們信任的“丁爸”,丁春和還把辦公室的門永遠敞開,師生只要有事,隨時可以走進去和他交流。他剛到學校時,在走廊處遇到了瑟瑟發抖的王同學(化名),一聊才知道,王同學家里生意慘淡,生活拮據,因為交不起伙食費,他帶了一箱泡面到學校,每天一盒泡面,長此以往,饑腸轆轆、營養不良。丁春和隨即把他帶回辦公室,叫人買來兩盒拉面、兩個肉夾饃,他和王同學一人一份,邊聊邊吃起來。他向王同學提議,每個月七百塊的伙食費,學校出五百,王同學家里只需要出兩百,就能享受和其他同學一樣的一日三餐。考慮到王同學的實際情況,丁春和還延緩了他的學費,“什么時候情況好轉了再來補交”。
類似的情況,在昆明市盤龍區明致實驗中學數不勝數,丁春和來到昆明的六年多時間里,每年對貧困學子都有一百多萬元的減免和幫助。“我要幫助那些熱愛學習、喜歡教育的孩子走出去,找到幸福!這是我的教育使命。”他表示。
好教育,重在點燃孩子理想的明燈
“教育不是工業,是農業。老師要尊重每一棵‘植物的生長規律,澆水、施肥、松土,給這些農作物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不同的植物會有不同的花期,不同的植物會有不同的生長時間。”從教三十年,丁春和對教育有著極為深刻的認知,在他看來,教育的重點,就是兩個字:“點燃”。“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沒啟動的心靈。”他堅信,只要找對方法進行點燃,所有孩子都可以學好。
“學校就是一片森林,在森林里面,有高大挺拔的喬木,有郁郁青青的灌木,還有盤旋生長的藤蔓以及充滿生機活力的小草。”丁春和介紹,明致實驗中學的核心理念,就是幫助每個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擁有精彩的故事。
依托山東二七一教育集團的施教理念,在丁春和的引領帶動下,明致實驗中學的師生開啟了自我管理課程的學習,其重點就在“自主”兩個字上。丁春和坦言,一路走來,他經歷的許多管理都帶有壓制和束縛,在明致實驗中學,恰恰要破除這種束縛,通過自主管理培養每個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對團隊的認知,對規則的認知,對合作的認知,“而這一切,恰恰是將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為此,明致實驗中學推出了“三級夢想”。其實,早在2005年,丁春和便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表示:“很多孩子的夢想是考大學,可是考上大學之后,渾渾噩噩度過四年,接著考編制、考公務員,夢想就此消失。發現這個問題之后我就思考,因為孩子們沒有夢想支撐,所以大學往往成為混日子的地方。”在明致實驗中學,每個學生都要樹立“三級夢想”。第一級是學業夢想,即考大學。第二級是職業夢想,即將來從事的職業。第三級是人生夢想,即人生想要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從初一入學開始,學生每周都要圍繞夢想上臺演講,通過思考、碰撞、修改,歷經半年多時間,真正明確個人的“三級夢想”,并為之付出努力。
與此同時,通過“三駕馬車”和“八個自主管理團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在明致實驗中學,每個班級都有高效學習小組、行政管理小組、高效學習科研小組。行政管理小組又有八個達標驗收團隊:文化團隊、學習團隊、愛心團隊、目標團隊、行政團隊、素養團隊、家校團隊、課程團隊。在這里,所有學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大家互相提醒,互相監督,互相管理,提升了團隊精神、演講能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
丁春和推出的另一項創新管理模式,叫“成長日記”。每天、每周、每月,每個學生都要做出自我規劃和自我總結,并依據計劃學習、依據總結反思。已經從該校畢業考入大學的胡芯晨,回憶起高中的學習時光,她表示:“成長日記是記錄,也是規劃,能夠讓我更加明確需要完成的任務,上大學之后我也會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記下來,這樣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并且不會有遺漏。”
值得一提的,還有學校豐富多彩的活動。讀書節、體育美食節、科技節、藝術節,當然還包括演講比賽、讀書交流會、話劇展演等社團活動。“在這里,我第一次站上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舞臺,也正是這次小小的‘圓夢體驗,讓我更加堅定地選擇了‘表演的道路。學校帶給我的,不只局限于一段美好的高中時光,更是一輩子的感恩與思念。”胡芯晨表示。
在明致實驗中學,像胡芯晨一樣的學子成百上千。如今回望,丁春和如愿實現了一路堅持的教育夢想,在這一方校園里,每個孩子都活潑開朗,每個孩子都多才多藝。誠如丁春和所言,喜歡體育的孩子考入了體育類院校,喜歡表演的孩子考入了表演類院校,他們為興趣找到了落腳點,也為人生找到了方向,這何嘗不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