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姍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已實現了全面的改革。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已成為第一要義。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正在不斷形成,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感知,增強學生綜合素養。數學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在數學核心素養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量感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重視。培養學生量感,是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和抽象能力的基礎。就目前來講,廣大數學教師在提升學生量感方面還未能做到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忽略量感培養的重要性,在這些問題下,導致學生量感無法得到培養,進而降低了數學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基于學科素養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打造實踐性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量感的認知,在實踐中自主分析、自主思考,從而形成量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形成。
以學科實踐為依托發展學生量感的價值
首先,教師應該注重強化學生學習認知。小學階段學生各方面能力和認知都較為薄弱,需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引導,以此強化學生學習認知。在量感培養方面,由于部分學生量感認知基礎存在差異性,教師需注重對學生全方位地了解,以學生為主體,打造針對性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構建量感認知。以學科實踐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主動學習,如此一來,便能體會到量感的存在,了解量感在數學中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量感認知。
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講解,還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使其在后期的學習和發展中能更上一層樓。以學科實踐為依托發展學生量感,教師需要設計更多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量感認知,這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著直接的幫助。學生會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思考,圍繞問題不斷探討,并不斷規范自身學習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后,提高學生估測能力也十分重要。在培養學生量感的過程中,估測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數學領域,量感指對物體可測量屬性的感知。就小學生而言,提高其量感認知,可以在長度、輕重、多少等量態形成感性認知。通常來說,當學生對某一事物進行估測時,如物體有多重、人有多高等,就能反映出學生在量感方面的認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量感思維,教師須從實際出發,構建實踐課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鍛煉量感直覺,提高量感認知。
以學科實踐為依托發展學生量感的問題
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更新。量感是小學數學學科素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量感思維,可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從而增強學生邏輯思維和推理意識。然而就實際來講,在培養學生量感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還未更新,往往以傳統教學為主,注重學生數學知識的吸收。在這一情況下,導致學生量感認知無法提升,難以發揮數學教學的價值。
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枯燥單一。對于學生量感的培養,需注重實踐性的課堂打造。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其自身職業素養尤其重要。就實際而言,部分教師雖了解量感的重要性,但在教學活動實施中,由于教學方式的單一,導致量感思維的培養受到了阻礙。尤其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實踐,降低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量感。
以學科實踐為依托發展學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創設教學情境,可提高學生量感意識。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圍繞相應的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可吸引學生到情境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截然不同,具有諸多優勢,如趣味性、實踐性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量感時,教師可將情境教學融入學科實踐中,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量感思維的形成。
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在學習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時,其重點內容是讓學生了解線段的概念、學習用尺子測量、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巧妙應用。厘米和米是培養學生量感的重要元素,在教學前,教師通過創設故事情境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如:“同學們,老師在上課前先講一篇故事,你們聽聽這篇故事寫得對不對?在星期一早上6:00,小明被媽媽從150米的床上叫起來吃早餐,小明拿出了他最喜歡的一件短袖,這件短袖長50厘米。穿上短袖后,小明又來到衛生間拿著30米的洗臉巾洗臉。在洗完臉之后,小明便坐在餐桌上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小明和媽媽一起走了將近300厘米的路來到了學校。”在故事講完后,讓學生先圍繞故事進行分析,了解這篇故事是否出現錯誤,然后保留問題進入到課堂學習中。在教師講解完一厘米和一米的長度單位后,教師可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小組中借助尺子測量課桌的長度,感受一厘米和一米的長短。最后教師又可引導學生進入課前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后指出這一篇故事所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會說:“老師,我發現小明的長度有問題,應該是150厘米,而不是150米。”有的學生還會說:“老師,我發現小明走了300厘米的路也是錯誤的,應該是300米。”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度量單位的長短和差別,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量感。
開展實踐活動,發展學生量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需要讓學生對事物形成直接的感知。因為小學階段學生在估測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由于缺少對事物的直接感知,所以在估測時容易產生估測錯誤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根據教材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量感。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事物的估測能力,培養學生量感,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不同重量大小的物品,如雞蛋、蘋果、鉛筆盒、水桶等,讓學生先通過實踐進行感受,了解重量的大小。在這一環節后,讓學生選擇出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進行估測,要求:說出該物品的大概重量以及估測結果的依據。最后,教師可運用電子秤來驗證,了解學生是否估測正確。通過這種方式,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克與千克的大小,并運用所學知識估測生活中的物品,既實現了數學知識的科學應用,又增強了學生量感能力。
注重教學反思,完善量感評價。在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整堂課的不足之處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知識要點。為進一步提高學生量感能力,教師應注重教學反思。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這一節內容時,在教學完畢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在課堂的具體表現、對物品的測量過程、測量的準確性、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度、測量的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了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課堂實踐活動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在后期的教學中不斷優化,從而保證學生量感的全面培養。
綜上所述,量感作為數學學科素養的重點內容,教師應做好對這一方面的關注與思考。將量感的培養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并創新教學方式,以實踐為主,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量感認知,拓展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持久型量感,從而解決各類問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全面提升。
在數學學科素養中,培養學生的量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量感有助于學生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本文作者以學科實踐為依托積極發展學生的量感,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提出了促進學生量感提升的有效策略,并在不斷地實踐和思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學方式,助力學生的成長,值得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