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摘? 要:立德樹人是德育的根本任務,而做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手段。高校教師應該始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工作任務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這需要高等教育要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文章采用文獻閱讀、觀察、調查等方式研究學校思政的必要性,并結合高校英語教學,提出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措施,以此更好地優化混合式教學開展的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課程思政理念;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1-0129-04
學校是各項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沿陣地,是思想教育的獨特戰線,思想理論政治教育直接影響到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順利達成。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基礎教育的質量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但是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持續高速發展,資訊的快捷傳播以及德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視等,這一切都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任務提出了更多新的時代要求[1]。高校教師必須要切實把握好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始終貫穿于高校德育課程教學工作,做到全程教育、全面育人。這就必須要求當今的高校教育要依據“經驗傳遞與社會價值引導結合”這一基本教育目標,努力不斷地探求開拓新途徑,有效整合思政教育和思政培訓以外的課程資源,使課程與思政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理論的創立,把握了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是一個指導高校教育與教學實踐的嶄新概念,體現出當代高校思想教育理論的重大改革、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根本特點,還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觀點的發展演變趨勢。
(一)滿足教學內在需求
思想理論知識,對培養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社會作用,而我國一般認為人民群眾的各種思想政治狀態關系著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的和平、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各種新的社會文化思潮等也在迅速地出現,人類社會的文化思維和道德價值觀也將越來越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發展的新特點[2]。如何做到在思想多元化教育中求思想統一,維持統一思想的主導作用,是落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關鍵。長期以來, 大學里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很大程度上被標簽化、空泛化,和其他專業課程間彼此割裂,尚未能真正實現各個課程模塊之間的協同。這也就意味著在更客觀層面上要求我國高等學校必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為教學核心,建立起統一規范的全國高校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課程體系,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增強思想教育合力。解讀思想理論文化價值的深刻內涵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促進推動了當代人類實現自我精神追求,能夠真正讓每個人的精神靈魂充滿生命力、讓人生充滿意義。所以我們要在努力保持中國傳統思政教學順利有序進行的同時,聯動其他專業教師進一步發掘所授學科的思政教育資源,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并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敢于承擔自身的責任。
(二)貼合貫穿全過程教學的要求
高校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并把握道德規范、方法和理念,不斷增強對感恩、包容、誠實、責任心等品質的意識與信念,是當前促進我國高校生立德樹人理念養成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3]。課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就是要堅持把思想知識的傳播教育與價值導向的實踐教育相結合,此外,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基礎上,對每位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加以指導,教師也可在學校公共理論教育基礎課程、通識理論教育基礎課程和其他專業理論教育基礎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以凸顯公共理論教育、通識理論教育以及其他專業理論課程教育的思政教育價值。高校需完善大學思政教育基礎課程、通識政治教育核心課程模塊與相關專業課程模塊等三位一體完整的現代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與教育課程體系[4]。
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措施
(一)開展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目標
所謂“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并非是簡單的語言次序結構上發生改變,而是課程思政教師在實踐中通過反復研究探索并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后所形成的一種全新獨特的教學方法[5]。課程思政實質上是一種教學觀,并不是增開一個課程,也并非增加了一項活動,而是把學校的思想政治教學納入課程教學中,在教學改革的各階段、各領域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混合式教學體現了現代課程與思政教育理論特色的現代新概念英語教學方法,基于“知識傳授為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總目標,重點圍繞學習英語語言目標、培養愛國道德情操以及學生良好的行為準則養成等研究方向來開展建設現代課程思政教學系統。在培養學生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和交際應用能力的同時,學校教育也要重視和培育學生堅強向上的愛國主義情感、優秀的品德素養和科學的價值理念,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中國學生要能夠在深入了解掌握英語和中文這兩門世界語言技能的基礎上,開闊全球視野,了解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發展現狀與現實國情;體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民族風情文化的獨特魅力,意識到加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以此途徑來進一步調動中國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引領學生形成愛國、愛家的情懷[6]。
(二)開展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內容
高校英語課程每周課時約4小時,一學期40學時理論課(20學時上機課)。在第一冊中主要講解未來的觀念、存在的親子關系、英雄以及兼職、誠信等相關的主題。在第二冊中主要包括語言方面的教育、校園中的愛情,以及辯證的思想、觀念。第三冊中包含成功的關鍵,以此幫助學生能夠順利地克服存在的困難,提升自信心,進而更好地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全面地挖掘英文政治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歷史文化思想內涵,各種政治教學過程中具有的思想內涵,蘊含在古今中外大量豐富的優秀政治教育思政文化素材、德育資料以及哲學思想中。大學英語教材編寫中要涉及的大學生思政理論教育的主題范圍十分寬泛[7]。如學習“When honesty disappears”,學習其中包含有關誠信與禮儀的相關知識,將商人、網紅等相關的內容融入其中,梳理誠信小故事,讓學生意識到誠信與禮儀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學習“Heroes of our time”時, 讓學生體會其中表達的平凡又偉大的精神,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奮斗。結合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高校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按照學習自愿、權利相對平等的基本原則來進行學習分組,在每一堂課上,老師要給每個小組留出五分鐘左右的自由時間來進行英語Presentation,主要內容是圍繞學習中西語言文化知識的英語演講,用英語講故事或朗誦英語美文名篇。課下,將聚焦于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根據教材中各單元的有關文化背景知識,整合中西文化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美學價值等方面內容的共性和不同。通過翻轉教學的方式,實現課件生成、錄屏、視頻、動畫的創作加工與后期處理一體化的現代信息技術系統,制作開發出一套可直接供廣大學生學習與應用的多媒體微課視頻,并將以官方微信及公眾賬號等為主要平臺,公布展示給廣大學生,同時也要求廣大學生能夠對視頻呈現的各個知識點更深入了解學習與分析研究,并且能夠針對其中某一特定知識點形成一套獨特的知識概念,并最終能夠在視頻課堂平臺上進行系統完整地表達。
(三)在文本翻譯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怎樣抵御西方消極文化的不良影響,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先進文明成為全體英語教育者面對的重要問題。話語和文化之間的聯系,是水乳融合、不可分割的。話語既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化的媒介。語言與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確定了傳統民族文化在口語教育中的關鍵地位。德國知名翻譯理論家克里斯蒂安·諾德曾講過:“在譯文中要順利了解他國民族文化,首先要了解本國文化”。所以,介紹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優秀的地域歷史文化是英語語言教學進行思政教學的良好選擇,可以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民族榮譽感與創造力,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在譯文練習素材的選用方面,傾向性地選擇反映中國地域和歷史特點、可以激起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和自豪感的素材。如閱讀和編譯全國“兩會”的有關新聞和政府工作報告等,還可以選擇一些與當地經濟、社區生活、文化發展狀況有關的翻譯資料,如“信仰之光——蒙自英烈歷史事件展”介紹資料(前言)、紅河州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景點介紹資料等,以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本地方歷史文化傳統的認同與歸屬感,從而達到有效滲透學生課程思政的目的。
(四)優化學習成果和評價,落實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高校英語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對融入思政理念的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感受,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喜愛程度。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可以了解學生接觸課堂之外的繽紛世界的情況。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中國傳統習俗,也能夠幫助學生及時地認識世界正經歷著什么樣的變化,對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同時,通過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與互動,幫助學生們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很多學生作品中還增加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人文景觀的介紹,培養了廣大學生強烈的民族愛國主義情感意識和民族榮譽感。采用了“翻轉課堂”式的學習方法給英語學習者帶來更廣闊的英語國際視野,在對中西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和外籍老師之間的互動促進彼此建立更加真實、公正的價值判斷標準。另外,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總結了關于“環保”“誠信”“家庭與愛”等相關議題的案例分析和理論探討,促進學生們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價值觀與世界觀。相較于我國以往傳統的語言文化教育,更多學生愿意接受傳統高校英語教學融入新的思政教學理論即混合式課堂教學,在體現其“專業知識傳遞與社會價值引導結合”的思想教育的目標基礎上,在今后的英語通識課程教育中或其他專業的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增加思政教育內涵。課下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游覽博物館之類的外國建筑,在平時生活工作中也可以直接用純英文交流。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體現了目前各層次學校對相關專業課程融入思政理念的普遍接受程度和迫切需求,并都希望能把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相關專業的課程教學與思想教育的實踐活動[8]。
(五)培養文化自信,落實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自信是一個大國、一個民族發展中基本、更深沉、更長久的動力”。自信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精神基石,了解西方文化與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不矛盾。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引導高校學生對所涉及的中西文化進行全面剖析與理解,并通過中西文化比較,可以引導高校學生進一步加深自我意識、增強思想覺悟力與民族歷史認同感,更清楚地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的先進之處,進而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信心與歸屬感。另外,用高校英語教學對高校學生進行時事教學[9]。例如,在黨的二十大開幕時,第一時間向學生們傳遞了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中英文版相關內容,然后引導他們共同閱讀,從理解報告中中華文化詞句的英文表述方式開始,繼而了解報告中各種新時期語言靈活的英文表達方式,直到完全了解其豐富內容,然后從易到難,層層深化。就這樣把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有關信息用語言的方式納入課堂教學中,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知識啟蒙。通過向學生推薦由BBC拍攝的系列紀錄片節目“Chinese New Year 2016”(《中國春節》)、“The Story of China 2016”(《中國故事》),還有我國播出的系列紀錄片節目“China from Above”(《鳥瞰中國》)等,將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內涵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英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信,激發其繼承中華文明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引導學生認識和系統了解我國歷史文化,進而產生民族文化自覺性,真實地做到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三、結語
課程思政理念對開展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推動學校思政教學改革的重大措施。任何一名高校教師均應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進一步開拓視野,充分挖掘本學科專業的政治思政特色,并使之與政治思想理論教學有機融合,在教育活動中形成整體教育、全方位教育、全面育人的大思政局面。高等學校英語教師應學會重構課程內容,串出課程中的育人隱線。要實現精準思政,就需要更恰當地把思政教育和語言教學相互結合。此外,在混合式教學方法下,還必須不斷創新話語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與思想政治素養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 林勇.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英語專業閱讀教學改革探究——以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為例[J]. 才智,2022(25):22-25.
[2] 李文娟. 學術英語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探究——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J]. 外語電化教學,2022(04):107.
[3] 谷珊,宋星滺,高鏡. 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創新發展的新思路和實踐路徑[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4):109-113.
[4] 蔚艷梅,潘云翠.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研究[J]. 高教學刊,2022,8(22):180-183.
[5] 劉健. 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雅思英語閱讀課程為例[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7):154-156.
[6] 曾紅.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英語專業寫作課程思政研究——以某大學為例[J]. 英語教師,2022,22(12):48-51.
[7] 王勇,彭潔予,俞明俍. 高校英語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以上海興偉學院“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2(25):96-99.
[8] 趙巖. 基于混合式教學視域的英語演講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模式研究[J]. 大學,2022(06):165-168.
[9] 馬一杰.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路徑分析[J]. 現代交際,2021(11):166-168.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