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福 王成昊 闞榮琪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為了加快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建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在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1]。明確提出了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鼓勵建設高水平運動隊伍,深化體校改革,鼓勵青少年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力度,對于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未來發展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2]。“體教融合”是我國目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其本質是打破教育與體育的壁壘,將體育與教育系統融合起來。在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后備人才培養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七臺河市位于中國東北邊陲,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寒暑明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短、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2023年中國奧委會授予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奧運冠軍之城”紀念獎杯,被譽為“冬奧冠軍之鄉”的七臺河成為“奧運冠軍之城”。在此冰雪文化背景下,該研究旨在對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以及短道速滑運動體教融合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力求對短道速滑運動后備人才以及七臺河市體教融合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問題,借鑒其他體教融合較好的地區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經驗,充分考慮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運動后備人才的發展背景與要求的前提下,對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相關策略[3]。以期完善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推進七臺河市短道速滑熱度上升,實現冠軍城市短道速滑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自從1980 年起我國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優生優育,使我國獨生子女比例快速增長,所以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性,對孩子過度寵溺,導致子女缺乏獨立意識和基本運動能力。父母的態度對于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參與訓練影響巨大,問卷隨機選取了七臺河市11所短道速滑特色校的440名青少年運動員的父親母親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得知,在特色校參與短道速滑的青少年運動員家長中,有28.6%的父母非常支持孩子參與速滑運動,有43.2%的父母一般支持,有20.4%的父母較不支持,有7.8%的父母非常不支持,父母持有不支持態度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青少年學訓矛盾問題(見表1)。父母對子女參與短道速滑訓練態度增加了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青少年運動員可持續發展的難度,父母對子女參與短道速滑訓練的態度是青少年運動員參與短道速滑訓練的關鍵。

表1 特色校青少年運動員父母態度(n=440)
短道速滑場地設施是進行訓練和比賽模擬的基礎,沒有足夠的器材設施保障,就無法保證短道速滑的訓練效果(見表2)。在七臺河市當地的資金政策扶持影響下,除了11 所短道速滑特色校以外,各中小學校在冬天也會組織教師澆灌冰場,提供給學生練習。在冬天,社會志愿者也會在桃山水庫、萬寶水庫自主澆灌養護冰場。2013 年,投資近2 億元的七臺河體育中心的室內冰場投入使用,結束了七臺河數十年無室內冰場的歷史。除了冰上場地,在七臺河市也有多個輪滑場地可供學生練習,目前七臺河市體育局已經與2 所社會輪滑俱樂部達成合作,并制定了相關的輪滑選材訓練政策,同時新的體育中心已經選址完成。目前七臺河市僅有一所室內場館,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短道速滑后備人才的訓練,相信在不久之后,新的場館落地將會更好地滿足短道速滑訓練的需求。

表2 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場地設施
短道速滑運動作為高風險、高投入的運動項目,它具有周期性、不確定性等特點。七臺河市運動員在多年來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訓練,仍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出了多名世界冠軍,但在社會保障、后勤保障方面,缺乏規劃,往往一線運動員能享受良好的社會保障、后勤保障,二、三線的運動員無法享受良好的社會保障、后勤保障。
選材是競技運動的重要一環,好的選材決定了運動成績,運動員先天條件在訓練中尤為突出,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后備人才訓練與選材,經過2014年至今多年來的不斷摸索總結,汲取外界的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走體教融合的發展道路,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較為完善的體系。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七臺河市堅持“體教融合”,建立了梯隊式培養模式,形成了特色校—基礎班—重點班—省隊—國家隊“金字塔”式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輸送梯隊體系。
第一,創建短道速滑特色校,讓小學生在娛樂中培養興趣;第二,組建短道速滑基礎班,讓運動員打牢根基;第三,打造短道速滑重點班,讓運動員在訓練中提高技能;第四,融入短道速滑省級隊,拓寬運動員輸送渠道。同時,短道速滑特色校對篩選出的短道速滑青少年運動員實行統一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免費上冰、免費接送、免費發放訓練裝備的扶持辦法。通過這種方法體系,七臺河市短道速滑人才向上輸送通道較順暢,多年來七臺河市共向國家隊輸送運動員20 人次,獲得世界級獎牌177枚[4]。
1.4.1 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教練員分析
通過走訪調查,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中心現有冰雪項目專業教練員和技術人員33名,其中具有國家和省級教練員職稱5名。從表3中可以看出,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中心現役教練員中,具有國家和省級教練員職稱的占15.15%,高職稱的教練員具有一定的比例,他們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較好的基礎理論,這對指導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運動員訓練、比賽是非常有益的,同時可以通過高職稱的教練員培訓其他教練員,提高其他教練員的任教水平。七臺河市特聘七臺河首位世界冠軍張杰出任七臺河職業學院冰上運動學院院長,招聘全國冠軍世界冠軍任職教練,組建了職業學院高水平短道速滑運動隊。國家有力的政策為七臺河組建了高水平教練員團隊,做到了“省隊市練”。目前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教練員隊伍中有冬奧會冠軍楊揚的教練與2名世界冠軍、5名全國冠軍。雖然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隊伍的高水平教練員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七臺河市在訓的短道速滑運動員有500余名,有些教練員可能會應接不暇。

表3 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教練員職稱分布
1.4.2 七臺河市區短道速滑特色校教練員分析
自2014年至今,七臺河市區共有11所短道速滑特色校,全市的中小學也將短道速滑列為必修課,在冬季各中小學都會有體育老師澆灌冰場供學生練習,在萬寶水庫、桃山水庫也有社會上的短道速滑愛好者志愿澆灌冰場,供大家滑冰使用。但由于參與速度滑冰的青少年愈來愈多,體育老師、教練員師資力量有限,據估計七臺河市11所短道速滑特色校學生就有20 000余人。而從表4 可以看到,隨機選取特色學校體育老師110人,其中其他專項的教師68人,占52.7%,速滑專項有42人,僅占47.3%。雖然,在近些年體教融合背景下以及七臺河市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大量的退役運動員、教練員被聘請到了各個學校任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速滑專項教師的占比,但是在各中小學校,短道速滑教練隊伍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表4 特色校教練員專項分布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從表5可以看到,隨機選取的七臺河市11 所短道速滑特色校教練員的學歷主要為本科,本科學歷的教練員有78 人,占70.9%;研究生學歷的教練員只有11人,占10.0%;大專學歷的教練員有21 人,占19.1%。這些教練員普遍接受了較高水平的教育,科學訓練理論扎實,具有豐富的經驗水平、很強的學習能力,這為七臺河市短道速滑特色校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表5 特色校教練員學歷分布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從表6可以看到,七臺河市短道速滑特色校教練員年齡為25~<35歲的有11人,占10.0%;35~<45 歲的有46 人,占41.8%,45~<55 歲的有41人,占37.3%,年齡55歲以上的教練員有12人,占10.9%。這些年輕的教練占有一定比例,年輕活力足,善于學習新事物,但是缺乏一定的執教經驗。年齡較大的教練員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豐富的執教經驗,主要通過他們傳授執教經驗給新的教練員,年輕教練員與較大年齡教練員具有一定的比例,是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青少年運動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導者。

表6 特色校教練年齡分布
在競技體育中,運動競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運動競賽能夠直觀地反映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質量。體育競賽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對于競技體育的發展、后備人才培養及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體育競賽可以更好地選材培養后備人才,促進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好體育競賽的作用將極大的推動競技體育發展[5]。
在七臺河市的走訪調查中得知,七臺河市各中小學校以每年一次全市中小學生短道速滑賽、冰雪體育教師技能培訓和中小學冰上教育觀摩評比活動為長效機制,連續23 年舉辦中小學生短道速滑比賽,累計參賽隊伍400多支,參賽人數達5 000多人次,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優秀短道速滑后備人才選材、比賽等仍然面臨一定難度,仍有很多短道速滑隊伍與隊員不能參賽。針對現有運動員建立的教育體系難以實現與更高水平教育體系對接,阻礙了運動員全學段的系統性、持續性、全面性發展。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缺乏有效互動,專業訓練隊伍的比賽,中小學的短道速滑隊伍與隊員沒有資格參加,競賽次數較少不利于青少年后備人才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出現遺漏現象。運動員只有參與比賽才能更好地鍛煉各項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型比賽,一年只舉辦一次,這不僅不利于后備人才各項素質的發展,還會導致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受到一定的影響。
體教融合是競技體育發展的必然需求,七臺河市全市區共有11 所特色校,在教練員方面,七臺河市體育局與教育局聯合大力推進體教融合,多次發布政策,引進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通過良好的政策為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中心組建了由世界冠軍張杰擔任主教練的具有2 名世界冠軍教練與5 名全國冠軍教練的高水平教練團隊,并邀請韓國優秀運動員來為教練員與運動員進行講座[6]。在后備人才選材上,七臺河市通過多年來總結的經驗,有了一套自己的較為完善且深入體教融合的選材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的學訓矛盾,選拔出綜合素質全面的后備人才;在競賽體系上,七臺河市連續23年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短道速滑比賽,但競賽體系較為單一,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舉辦的比賽還未能聯合統一,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競賽還存在壁壘,對于提高運動員身心素質能力與后備選材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目前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在多年的政策發展下,體教融合現狀較好,但還存在一些不足,在現有基礎上還可以不斷完善提高,做到更好,這需要七臺河市通過體教融合繼續推進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的聯合,深入體教融合,做到以教育體[7]。
目前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已較為完善,但仍存在著學訓矛盾問題。體教融合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對傳統“三級訓練網”模式的創新發展,既保障了競技體育訓練的質量,又有效解決了學訓矛盾。因此,七臺河市要堅定不移地走體教融合道路,重視并把握住體教融合的新形勢、新機遇,妥善處理好學訓矛盾的問題,在現有基礎上做到更好,使體教融合理念與實踐不斷完善和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短道速滑后備人才。七臺河市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應該從多方位、多角度進一步推進體教融合的發展,提高體教融合的覆蓋面,從根本上改變基層學校觀念,從而推進體教融合的進一步實施[8]。在全面貫徹落實體教融合政策的同時,以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體教融合,繼續推進七臺河市短道速滑特色校建設,打破體育與教育之間的壁壘,轉變家長觀念,促進短道速滑后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七臺河市先后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和“國家短道速滑七臺河市體育訓練基地”,以此為基礎發揮優勢,充分落實國家的政策,充分使用國家的投資金,建設與時代接軌的短道速滑設施,對場館進行改善,適當增加室內場館,滿足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的訓練需求。
要想讓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青少年運動員可持續發展,制度規劃是重要因素,在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項目大力發展的今天,運動員后勤保障、社會保障制度是值得關注的因素,完善綜合保障體系尤為重要。七臺河市在后冬奧時期,憑借出色的成績獲得了國家多種專項基金支持,希望七臺河市可以將有關資金落到實處,合理規劃后勤保障與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短道速滑后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同時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參與訓練。目前,七臺河市新短道速滑室內場館已經完成選址,相信在多方的關注下會盡快落地,為七臺河市短道速滑訓練、比賽提供更優的條件,極大地推動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
七臺河市桃山區牢牢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以發揮專業特長為原則,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壯大體育教練員隊伍,本著“公開、平等、擇優”等原則,在市委組織部、市編辦、市體育局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公開報名、資格審查、面試等相關程序,引進熱愛教育、體育事業的專業短道速滑教練到第十五小學從事體育教育教學工作,開創了七臺河市體教融合發展的先河,希望七臺河市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力度,繼續下發政策,促使優秀退役運動員到校內執教,深入推進體教融合[9]。
教練員是隊伍的主心骨,教練員對青少年運動員學習、訓練、生活有巨著大的影響。教練員同時也是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青少年運動員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七臺河市要充分發揮,完全落實后冬奧會時期國家大力的政策,引進高水平執教教練員,發揮七臺河市多名冠軍的優勢,吸引退役運動員回來執教、講座,同時邀請國內外高水平教練員、運動員傳授經驗,提高七臺河市教練員執教水平,強化科研水平,注重創新培養,發展短道速滑新技術、新手段。更要發揮七臺河市短道速滑教練員執教經驗豐富的優勢,發揮冠軍效應到基層各所短道速滑特色校進行培訓,發展基層教練員,提高執教水平,促進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是對傳統競賽體系的完善,深化體教融合下的競賽體系,要貫穿體育和教育兩大系統的同時,納入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培養渠道、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競賽體系[10]?,F階段七臺河市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完善青少年比賽競賽機制,打造符合深化體教融合要求、教育體育系統銜接有序的競賽體系,加快構建全齡段、全學段、多層次、成績體教互認的賽事青少年短道速滑競賽體系。政府需加大短道速滑賽事投入,擴大學校體育和社會層面對于短道速滑的關注度,在社會層面也需加大對短道速滑的關注與投入,更好地建設短道速滑后備人才梯隊[11]。
體教融合是培養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必由之路,體教融合意見的頒布意味著我國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目前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后備人才面臨著競賽體系不完善、專業師資人才有限、人才流失;學訓矛盾突出、家長支持程度不夠;場地設施不足;后勤保障與社會保障制度缺失等問題。結合七臺河市短道速滑發展現狀和國家體教融合政策的發展要求,提出以下優化策略:完善短道速滑競賽體制,深入推進體教融合,促進體教全方位融合發展;完善短道速滑設施,完善社會保障和后勤保障制度規劃,由此推動短道速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