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敏 黃明發 陳俊 吳麗瓊 林先鴻
(海南健康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澄邁 571900)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1]。團隊依托2020 年學校教改項目和2021 年海南省教改項目,首創面向全體學生實施中華傳統體育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特色教學(運動隊還需掌握五禽戲),樹立“人人掌握傳統體育”的教學目標,全體學生達到“兩必三會”的教學效果(必學、必考、會展演、會比賽、會指導)。通過4年特色教學實踐,使5個年級學生達到了既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成果得到了海南省旅游文體廳的高度評價和省健身氣功協會的表彰。2021年以八段錦項目派教師團隊參加學校教學能力比賽獲得一等獎;2022 年再獲得海南省高校教學能力比賽三等獎的優異成績;2022年研究成果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每年組建兩支代表隊參加海南省健身氣功公開賽,連續獲得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2022 年組隊參加全國高校健身氣功錦標賽,獲得八段錦比賽三等獎兩項、五禽戲比賽三等獎兩項的優異成績。專家組評審意見:教學成果屬國內首創,在中華傳統體育研究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具有推廣意義。
問題1:能否樹立國內首創理念,創設與專業緊密關聯的體育特色教學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實施中華傳統體育之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特色教學。
問題2:能否創新樹立教學目標,創新制定“兩必三會”教學效果,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標準、教學方法、考試標準。
問題3:能否培訓并考核師資,達成全體體育教師掌握特色教學技能,進而編寫校本教材,自編教學資源,疫情期間實施線上線下教學。
問題4:能否每年向全校師生展演特色教學成果,舉行系部比賽,頒發證書;學生實習和畢業后向服務對象傳授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技能。
問題5:能否創建《海南省健身氣功推廣示范基地》,創造特色校園文化,組建校隊參加海南省和全國健身氣功大賽,大幅提高學生比賽水平;參加學校和海南省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大幅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依據教育部《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精神和《體育總局氣功中心關于健身氣功推廣功法目錄的公告》[3],以及學校健康、護理、養老、康復特色,創建中華傳統體育的特色教學。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優秀文化遺產,中華傳統體育講究內外兼修,注重體育道德,對人體機能具有預防、康復和身心調節的作用[4]。歐美國家和中國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的提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5]、“十四五”規劃和十二大重點產業[6]的確立,激發了健康產業的飛速發展,為以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為載體的健康特色教育提出了現實的社會需求和職業要求。
中華傳統體育氣功、八段錦、太極拳動作簡單緩慢,無激烈對抗,尤其對年老、體弱和慢性病人群具有良好的治未病的體育醫療和體育康復效果。創建面向全體學生的特色教學,樹立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做到人人演練。學生既可以鍛煉身體,習得健身技能,又可以培養終身體育意識[7],增加就業技能,傳授服務對象,具有普遍的推廣意義。
氣功起源于華夏,相傳黃帝所創,自古流傳至今。氣功是靜功,是行氣的功法,是所有動功的基礎。氣功古稱吐納、行氣、導引、坐禪等,通過有意識地行氣,調息、調身、調心,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8]。《黃帝內經》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9]等修煉方法。《莊子》記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10]。《呂氏春秋》載“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11]。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有帛書《卻谷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氣功圖譜[12]。
八段錦由八式動作組成,是氣功的動功,是通過形體動作練習氣功的功法,也是國家體育總局2020年健身氣功推廣功法目錄之一。八段錦起源八仙漢鐘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乃中華民族強身健體、入靜導引、內外兼修之功法[13]。八段錦屬于有氧運動,運動強度和編排次序符合生理學規律,習練時柔和緩慢、松緊結合、形神兼備、氣寓其中,是一套完整的動氣功健身功法[14]。學校在開始八段錦教學之前,先開展氣功教學,學生對身體姿態、站樁、入靜、口型、調息、吐納、重要穴位、意守丹田、任脈行氣、小周天行氣等已有初步學習與掌握。在八段錦教學中進一步強化氣功功法,夯實基礎,不斷練習與體悟八段錦內在的精神、氣息和外在的動作、韻律。
太極拳乃中華武術之精粹,剛柔并濟、圓潤連貫、連綿不斷、寓氣其中,彰顯出東方文化的魅力,深受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15]。作為中華傳統體育精粹的太極拳,是中國文化的識別碼,形成了重要的品牌意義和推廣范式[16]。國內太極拳運動的普及和各級賽事,推動了太極拳向國際傳播,國際公開賽又加速了太極拳的推廣[17]。
學生在小學、中學時期的體育課程多以游戲、田徑、體操、球類項目為主,而且多為西方傳入中國的項目,較少參與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學習[18-19]。學校以健康、護理、養老、康復專業為主,運動康復和運動醫療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大一實施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特色教學;大二實施“選項課+特色教學”,既傳承中華傳統體育,又兼顧學生興趣愛好。
體育特色教學體系構建圖見圖1。

圖1 體育特色教學體系構建圖
為培養未來健康護理崗位的準職業人,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體育素養的同時,根據高職院校職業性、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強化體育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職業教育特色。教學團隊經過多輪教改研究,廣泛征求師生意見,最終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自編教材,自制音樂配音,自制視頻資源,同時引進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推廣動作視頻、北京體育大學八段錦和太極拳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蘇州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八段錦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運用云班課、智學堂、問卷星、多媒體設備、音響、手機APP 等優質資源,循序漸進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并不斷優化改進。構建體育特色教學線上線下結合學習模式,開展第二課堂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體悟中華優秀文化內涵,增強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特色教學達成教育目標圖見圖2。

圖2 特色教學達成教育目標圖
課前:將學習資源上傳到云班課課程平臺,并通過微信群發布課前預習通知。學生接到預習通知后,下載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拓展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課中:教師結合學情和教學資源,采用講解示范、多媒體演示與動作分析、與音樂配合練習、分組與問題討論等教學方法,逐步引領學生掌握氣功、八段錦、太極拳功法,做到靈活運用。
課后:(1)實施第二課堂作業,在教師指導和體育委員帶領下自主練習;(2)每年大二學生身穿太極服在田徑場向全校師生展演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特色教學成果,同時進行系部比賽,派出參加省賽的隊員進社區展演;(3)每年選拔兩支代表隊參加海南省健身氣功公開賽和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賽,大幅提高學生競技水平,提高學院知名度;(4)為掌握民族傳統體育的全體學生頒發展演及比賽證書;(5)派出教師團隊參加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6)實習生和畢業生在干部療養院、康養中心等單位傳授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技能。
通過問卷星調查2018級、2019級學生課前課后對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程度(發放問卷442份,有效問卷442 份),見表1。從題目1、2 得知,課前有27.8%的學生對氣功、八段錦等不甚了解,有68.3%的學生對太極拳非常了解,說明太極拳在我國推廣得較好;從題目3、4、5得知,學生課前對學習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的興趣不濃,可有可無。但是,對學校開展與健康特色相關的體育特色教學是非常認可的,兩項占87.1%;從題目6、7、8、9得知,通過學習,學生對開展特色教學是滿意的,兩項占90.2%,認為對身體有益;從題目10、11、12、13 得知,通過學習,學生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認可,占95.3%;學生有極大的繼續自主練習、教會親友和康復人員的意愿,占92.4%;有88.7%學生認為對未來就業有意義。

表1 體育特色教學調查問卷統計表
通過特色教學,學生從開始的不了解到了解,意識到掌握和傳承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性,意識到與未來就業相關聯,基本達成了“人人掌握傳統體育”的教學目標和“二必三會”的教學效果。
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特色教學,樹立“人人掌握傳統體育”的教學目標,使全體學生達成“兩必三會”的教學效果,大幅提高教學質量[20];創新制定課程體系,在正常教學之外,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練習,每年開展以系部為單位的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教學比賽,提高同學們的競賽水平和學習積極性[21]。
為保障教學改革順利進行,本團隊利用多媒體設備編輯音樂,采集聲頻,自制氣功音樂口令,保證了教學、比賽和展演順利應用;拍攝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教學視頻,線上線下教學應用。通過4年特色教學實踐,已使5 個年級學生達到了既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推廣和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每年大二學生身穿太極服,配合解說詞和音樂口令,在田徑場向全校師生展演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特色教學成果,場面蔚為壯觀。
2021年5月,為豐富社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樹立自主健身意識,學院派出參加省賽的教練員和隊員開展“職業技能進社區”服務周活動,為社區群眾展演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技能,加大推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力度。
2021 年11 月,與海南省旅游與文體廳、澄邁縣旅游與文體局、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合作,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公益活動,培訓班由學校130名學生干部與健身氣功積極分子參加,經過理論與技術培訓,向考核合格學生頒發《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三級資格證書,提供學生就業指導資格。
2022年11月,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暨進校園活動在學校啟動,綠草如茵的體育場上,600 余名大學生身著統一服裝,在藍天白云下集體習練健身氣功,悠揚舒緩的音樂,輕柔流暢的動作,充分展示了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獨特魅力。海南日報、今日頭條等數家媒體給予了宣傳報道。
鑒于學校每年為社會培養600 余名既有健康護理知識,又掌握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技能的大學生,2021年11月,海南省旅游與文體廳和健身氣功協會唯一授予學校《海南省健身氣功推廣示范基地》稱號;澄邁縣旅游與文體局授予學校健身氣功站點,為學校開展特色教學,加大推廣力度提供了資質保障。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和信息素養,海南省教育廳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學校以特色教學之一八段錦為內容,派出本團隊參加2021年教學能力比賽,獲得了校級一等獎,2022年獲得省教學能力公開賽三等獎。
2020 年國家體育總局推出了11 種健身氣功推廣目錄,為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擴大學院聲譽,每年組建兩支校隊參加海南省健身氣功公開賽,分別獲得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三項的優異成績;2022年組隊參加全國高校健身氣功錦標賽,獲得八段錦比賽三等獎兩項、五禽戲比賽三等獎兩項的成績。海南省旅游與文體廳和健身氣功協會領導高度贊揚學校的特色教學成效,評價該校是“海南省唯一全校推廣中華傳統體育的院校”,并給予表彰。諸多參賽教練員和隊員表示:以往海南省健身氣功公開賽均是中老年人參賽,從2020年開始有了大學生參加比賽,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有了新生力量,有了未來。與此同時,海南日報、電視臺等媒體也給予了良好的宣傳報道。學生在實習期間,應單位要求,向養老康復服務對象傳授氣功、八段錦、太極拳技能,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到崗位中,實習單位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為進一步深化體育特色教學理論研究,使科研與特色教學緊密聯系,2020 年團隊立項了校級教學改革項目,2021 年再立項了海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有了科研項目支撐,體育特色教學從初始的創新理念、假設目標、路徑設計、實踐檢驗,向史志考究、價值探究、師生驗證、展演傳承、競賽提高、達成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建立與運行體系等深層次和系統性研究邁進,2022年4月本團隊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精神,緊接學校健康特色,依托教學改革項目,創新實施面向全體學生的中華傳統體育之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特色教學,創新構建課程體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保證教學效果,培養師資、編寫校本教材、實施線上線下教學。每年公開向全校展演特色教學成果,舉行比賽,頒發證書。創建《海南省健身氣功推廣示范基地》,組隊參加海南省和全國健身氣功大賽,獲得優異成績;派教師團隊參加海南省高校教學能力比賽,學生在實習期向服務對象傳授技能。通過4年教學實踐已使5個年級學生達成了“人人掌握傳統體育”的教學目標,取得了“兩必三會”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