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山西晉中 030600)
超越體育具體對象,對其本真、本性和結構進行理性思考是體育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1-2]。張峰將當前體育觀點歸納為“身體教育活動說”“社會文化活動說”“身體活動說”三類,并指出三類觀點本質上均屬于“功能說”,但價值或功能必定位于一切發生和其所是的東西之外,在客觀的真與假與價值的正確與錯誤之間,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由于體育現象的非實體特征,體育行為過程不僅存在心與物之間的二元關系,還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具有深刻歷史性和社會性。這就是為什么當將體育現象單純看作客體進行本體論研究時,就出現“此體育與彼體育”兩類體育價值錯位和子項兼容的邏輯矛盾。這也正是為什么關于體育本質的真理并沒有在爭辯中越辯越明,反而認識論范疇的紛爭讓學者認識到論爭的無助,作為一個常常掛在口邊上的體育名詞,反而是最無所知的東西[3-4],該文嘗試從事件理論的角度進一步探究體育的本質及結構。
近年來,我國體育實踐不斷發展,體育基本理論研究的元問題、價值導向,以及體育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再次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2022 年,楊樺教授在題為《體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新時代體育學基本理論元問題新探》的報告中強調,對體育概念、特征及功能等體育基本理論的元問題的探討,是中國體育實踐不可或缺的理性支撐,也是體育理論不可或缺的基石。關于體育概念存在的問題,米中偉指出,體育概念研究過程中的形式邏輯和形象思維研究方法,并不能提供令眾人滿意的觀點和結論。而歷史考證的方法仍無法對邏輯上產生的混亂做出裁決,也無法讓狹義、廣義兩種體育觀點產生調和。對待體育概念的問題,應以人文主義范式研究的方法論為基礎。趙瑩進一步指出,“屬+種差”形式邏輯法存在爭議,她強調要正確把握體育內涵,需正確認識到體育概念在引入過程中產生的跨文化差異,并結合社會價值需求注重體育內涵多元化的教育價值,順應社會發展下多內涵寬外延的時代趨勢,采用重感悟輕分析、重開放輕封閉、重描述輕限定的認知方式,要在傳統形式邏輯定義法“屬加種差”的基礎上不斷完善[5]。
事實上,體育概念具有深刻歷史性和社會性,在諸多相似自然語言的不斷排斥與融合中逐步完善和發展,如體操、運動、訓練、鍛煉、健身、游戲、娛樂、休閑、競技比賽等[1],這些自然語言雖然與體育概念高度相關,但本質上屬于不同范疇,往往具有不同邏輯力量,是體育事實及其秩序的反映。但是,當以體育作為上述各類要素總概念或論域時,就立刻產生相應的理論分歧和邏輯問題,如“真義體育”的分歧及體育劃分中的“子項相容”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本質是對體育本體論認識不足而導致的范疇錯誤。
所謂范疇錯誤,即混淆了語言的不同層次,是把一件事物看成隸屬于與它本來隸屬范疇的不同范疇,或用適合于表述另一類范疇的詞語用來表達這一類范疇,從而把概念歸屬于它們所并不隸屬的邏輯類型所導致的。為更好地解釋體育現象和秩序,首要任務是回到體育觀念的外部來源——體育事實中,對其進行客觀審視,并從概念史視角對其進行科學辨析和梳理,才能真正確認其名與實。
事件(Event)是一個媒體高頻詞,指比較重大,對一定的人群會產生一定影響的事情,具有偶然性、獨特性。而作為研究對象的體育事實,是獨立于觀念的客觀的、已經發生的廣泛存在于公眾領域并可以被每個人直接或間接所獲得并予以確認的客觀存在。體育事實有兩個基本的客觀存在形式,即體育事物和體育事件。其中,體育事物是相對客觀和物化的存在實體,是體育事實存在的基礎條件,如參與體育的個體、裁判、教練、觀眾以及特定的體育器材和場地;而體育事件則是體育事物的表現形式,是體育參與主體基于場地、器材、裁判等客觀體育事物條件而進行的一系列有意識的體育實踐行為,例如大眾健身行為(如跑步、跳繩等)、體育教學、奧運會、NBA 籃球聯賽、電子競技等。相比較而言,體育事件居主導地位,是更本質的存在,它決定著體育事實的規模和性質,是體育概念和體育分類等基本理論研究的源頭和切入點。沒有體育事件,體育事實也就無法生成、無法存在。基于此,整個體育事實可以看作是由作為個體的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此體育與個體間競技比賽的彼體育兩種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矛盾性的事件的系統或整體[6]。
各類復雜程度不同的體育事件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存在形式是個體體育行為,它們是蘊含在已知的運動競技、身體教育、健身休閑等諸多體育事件或行為中的首要結構或基本事件。而分析體育事件內部結構要素或成分,就成了借以進入體育事件并進一步分類的前提。各類復雜的體育事件如奧運會、NBA 籃球聯賽、大眾體育、體育教學等,均由現實中的個體體育行為在不同時間、空間和意識主導下引發、組合、進化、發展而成。而全部體育事實,就是一個由個體體育行為構成的非固定化體育事件的系統,是一系列具有動態性、多樣性、獨特性和情境性的鮮活的曾被體驗或正被體驗的體育事件(或體育行為)的集合或整體。在計數這一操作層面上,是個體基于場地、器材、教練、裁判(規則)等外在條件,在特定時間、空間進行的一系列后天的、有意識的自主學習和超越行為的系統或集合。其中,既包含相對簡單的個體健身行為(如跑步、游泳、跳繩等基本體育行為),也包含奧運會、世界杯、NBA籃球聯賽、學校體育、民間業余體育競賽、電子競技等相對復雜的體育事件。
在影響體育事件復雜程度的諸多因素(如場地、器材、教練、裁判等)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裁判系統”和“教練系統”2 個因素。裁判因素決定著體育事件秩序性、公平性、高尚性及規則性,源于觀眾的需求;教練因素則決定著體育事件的專業性、科學性、系統性。根據“裁判”和“教練”2個因素疊加狀況,可以將體育事件劃分為由簡到繁的四類體育事件(見圖1)。

圖1 體育事件結構圖
其中,第一類屬于自發性體育,屬于既缺乏專業指導,又缺乏專業裁判的個體或群體的自發性體育健身或鍛煉行為,是休閑性、娛樂性、淡化競爭的體育行為,如兒童嬉戲、晨跑、廣場健身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公共體育場地和科學健身知識的普及,“自發性體育”在整個體育事件或體育行為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小。第二類屬于訓練類體育,是有專業指導,但缺乏裁判的體育運動訓練、專業健身或學校體育教育行為,如健身俱樂部的健身行為、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等,是大眾體育的主要形式。第三類屬于業余競賽類,是缺乏專業指導而具有專業裁判的業余體育賽事,常見于基層開展的業余運動會,或農村和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節日慶典當中。因此,提升業余精彩裁判隊伍規模和質量、健全業余賽事辦賽機制,是發展大眾體育、推動競技體育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第四類屬于專業競賽類體育,是既具有專業指導,又具備專業裁判的、觀賞性強的頂級體育賽事,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最高體育水平[4-7]。
全部體育事實,從橫向看是一個由自發性體育、訓練類體育、業余競賽類體育、專業競賽類體育四類體育事件及其相應的體育事物構成的相互聯結與包含的生態系統。從縱向看,則是由C類自發性體育,在歷史和社會發展背景下,不斷發展并融入相應的“裁判”和“教練”因素后所形成的一個持續發展和完善的有機系統。
通過對體育事件的四個存在形式的審視和梳理可知,體育事件是人類提高身心素養和身體能力的行為系統。其中,自發性體育是人類實踐活動中對于提高自我身心素養和身體能力的自發努力;訓練類體育是自發性體育融入專業指導因素后形成系統體育鍛煉形式、方法的結果;業余競賽類體育是自發性體育融入裁判因素的產物,是人類競爭行為的游戲化、儀式化[7-8]。而專業競賽類體育則是在業余競賽基礎上,進一步將裁判的公平性和教練的專業性兩個因素發揮到極致,是將社會競爭舞臺化的結果,這代表人類對公平、公正競爭的理想和追求,其結構及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體育事件結構關系
可以看出,自發性體育是聯接競技運動和學校體育的中心環節,它是其他三類體育發展的靈感來源和素材,同時又受到其他三類體育的影響,而另外三類體育事件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塑造的關系[9-12]。
事件理論視域下,體育可以理解為是主體基于場地、器材、教練、裁判(規則)等外在條件,在特定時間—空間進行的一系列后天的、有意識的自主學習和超越行為的系統。其中,個體體育行為是蘊含在已知的運動競技、身體教育、健身休閑等諸多體育事件中的首要結構或基本事件。根據個體體育行為裁判(公平性)和教練(專業性)兩個因素疊加狀況,可分為自發類體育、訓練類體育、業余競賽類體育和專業競賽體育四個類型。整個體育事業,橫向上看是由四類體育構成的一個相互聯接、相互包含的生態系統;縱向上看是由自發性體育不斷發展融入相應的裁判(公平性)和教練(專業性)因素后所形成的一個持續發展和完善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