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洪權 楊德懷
三農工作是指“農業、農村、農民”。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也在2004年到2023年連續20年把三農問題作為主題,強調了解決三農問題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信息時代到來,“互聯網+”模式應運而生,從淘寶的互聯網+購物也就是電子商務,到滴滴的互聯網+出租車,也就是網約車等等新模式的產生以及成功推廣應用?;ヂ摼W+也開始向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進行延伸。而“互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更是切合了當前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時代召喚,人民需求。本文主要從“互聯網+”應用到生產和銷售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初探。
1 “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1.1 當前現狀
“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不勝枚舉。例如農民利用互聯網上的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甚至是抖音、快手、視頻號等查看天氣預報對作物事宜播種的時期進行預測,確定從播種到收獲各項農業措施的時機;農民通過網絡搜索信息,搜索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行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以網購的形式購買生產資料,可以節省先當數量的采購成本;種子管理部門通過搭建種業的溯源系統,對種子的信息進行錄入和管理,為種子貼上條碼標簽,這樣可以讓廣大農戶通過全程可查的溯源功能對問題種子進行索賠維權,杜絕或者打擊了坑農害農事件,客觀上減少了此類事件的發生。
農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市場信息以及國家政策的掌握,從而實現了“互聯網+”帶來的節本增效;在蔬菜智能大棚的應用中,也充分體現了“互聯網+”即物聯網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傳感器對溫室大棚的溫度濕度甚至是光照進行感應測算;在養殖業上同樣有“互聯網+”即物聯網的應用,最典型的就是養豬場的智能環境監控系統,其利用智能環境監控系統,無線傳感技術,隨時掌握傳感器節點采集到的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互聯網+”病害防控也是一項重要的“互聯網+”應用,也就是網上問診。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農戶都可以通過網絡問診的方式獲取網絡上在線農業專家的幫助。例如,農技一點通、中國農技以及惠農網農技問答等欄目,集合了全國各地有著豐富農業生產經驗以及農業學術功底深厚的大學教授、農業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進行無差別的、實時的在線解答。
1.2 存在的不足
一是制度上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對于網絡上參差不齊的信息來源沒有有效的規范,在“互聯網+”上依然存在一些非官方的錯誤信息、假消息等混淆視聽,誤導群眾。
二是農民以及生產者的科技素質還普遍不夠達標,不足以辨別網絡上的錯誤信息、虛假信息、甚至對一些誤導性的信息不加甄別的進行轉發,造成更多人被誤導,從而造成損失,與此同時,還包括駕馭物聯網技術的能力與素質的不足,不能使得物聯網技術發揮到極致。
三是宣傳還不到位,還有很多生產者沒有認識到“互聯網+”在農業領域應用的重要性,沒有充分利用已有網絡基礎設施。
四是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對于違法違規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監管缺位,處罰力度不夠。
五是科技水平不夠,如物聯網技術智能裝備能耗較大,成本相比國外高,一些設備國內缺少自主知識產權,還依賴于進口等。
1.3 未來努力方向
一是健全體制機制,對于網絡上參差不齊的信息來源進行輿情監測并且進行有效的規范。
二是通過技術培訓等提高生產者的科學素養以及駕馭物聯網技術的能力,使得物聯網技術發揮到極致。
三是加大宣傳,讓更多生產者認識到互聯網在農業領域應用的重要性,使他們充分利用身邊已有的網絡基礎設施。
四是健全監督機制,對于違法違規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監管缺位,加大處罰力度從而增加違法成本。
五是加大科研投入以及科研制度的創新,鼓勵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擺脫對國外軟硬件的依賴。
2 “互聯網+”在農業銷售上的應用
2.1 當前現狀
“互聯網+”應用在銷售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從李子柒直播帶貨,通過互聯網展現大眾一種原生態的生活從而促進大眾的消費,到近年來各個縣域地區的縣長直播帶貨,局長直播帶貨等。從農村淘寶到京東農村電商甚至是青年新農民的朋友圈微商模式,都是互聯網在農業銷售上的模式突破。
2.2 存在的不足
一是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準入機制沒有明確規定,造成網上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坑害部分消費者造成社會信任度下降。
二是誠信經營的意識不足,個別農民帶或者缺少誠信意識,造成盈利的瞬時性和不可持續性。
三是監管缺位,對于一些不誠信現象缺少全面監管和處罰。
2.3 未來努力方向
一是完善體制機制,通過文件法規以及標準的制定明確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所需手續和辦理手續的流程并進行公示。
二是要通過宣傳提高農產品銷售者的誠信意識。
三是要強化監管,對于一些不誠信現象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督并予以合法處罰,增加不誠信經營的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