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摘 要:小麥是我國各地廣泛種植的一種糧食作物,但小麥種植期間,特別是在生長發育早期,經常會受環境氣候、田間管理等因素影響而發生病蟲害,若不能及時、規范化防治則會影響小麥產量與品質,以致種植戶無法獲得理想經濟收益。文章介紹小麥常見的病蟲害類型,包括小麥銹病、紋枯病、赤霉病、蚜蟲及黑穗病等,分析以上病害成因及特點等,較詳細地探究小麥病蟲害的綜合化防治對策。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綜合化防治;對策探究? 中圖分類號:S435.12;S512.1
引言:小麥是我國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其生長周期相對較長,北方地區一年可以種植兩季,即春小麥和冬小麥。
為了實現小麥作物的高產優產,就要從多個方面加大小麥的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控力度,將病蟲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優化以小麥作物的綜合質量。
1 小麥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
1.1 小麥銹病
這是影響小麥質量安全的一種最嚴重病害,可能會使小麥減產10%~60%。小麥返青后的兩個月內是銹病的高發期,主要侵蝕小麥葉子、葉鞘及麥穗。銹病可以分成條銹病、桿銹病與葉銹病,條銹病成行分布,葉銹病亂行,桿銹病通常會以大紅斑形式表現出來。這類致病菌自身的繁殖能力很強,低溫等極端惡劣氣候也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1]。發病早期最先感染的小麥單個葉片,顯現出黃色橢圓形粉孢及綠色斑點,隨后侵染葉片中心,最后大面積傳染整個麥田,伴隨小麥生長過程生成黑色橢圓形孢子堆。
1.2 小麥紋枯病
小麥拔節后將會進入到紋枯病的高發期,此時防治難度顯著增加。紋枯病主要侵害小麥葉鞘、莖桿等部位,發病早期時小麥臨近地面的葉鞘周圍會生成褐色病斑,中間部位呈淡褐色,最后形成灰白色菱形病斑,病斑在葉片上的面積會不斷增加,且會由葉鞘蔓延至莖桿以上,斑點顏色逐漸加深態勢,最后變成黑色并開始腐爛。發病早期,部分病株會死亡,后期麥田大面積染病后會發生倒伏現象[2]。
1.3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又叫做紅麥頭,屬于一種氣候型疾病,如果小麥進入揚花期或盛花期時連續遭遇陰天下雨,則麥田就很易大面積爆發與流行赤霉病,主要會帶來苗枯、莖基腐、桿腐及穗腐等狀況,其中穗腐帶來的為害最為嚴重。小麥發生赤霉病早期,麥穗上會產生淺褐色斑,斑點日益擴大,直到分布在整個小穗,后續從小穗拓展到穗軸,最后形成枯白穗。
1.4 蚜蟲
蚜蟲就是農戶日常經常說到的蜜蟲或膩蟲,是影響小麥作物長勢的一個常見蟲害,在不同季節、小麥各生長期內均可以出現,其在不同時期的發病表現也有差異。在小麥種植早期,蚜蟲主要分布在新生葉片周邊,小麥進到拔節期后,蚜蟲多吸附在莖稈與麥穗處。蚜蟲的排泄物會影響小麥的正常光合及呼吸過程,如果不及時治理蚜蟲,任由其發展則會造成小麥枯萎甚至死亡。
1.5 小麥黑穗病
結合小麥黑穗病發病時的特征可以將其分成如下兩種類型:如果發病位置散發腥味時,則將其定義成小麥腥黑穗病;發病部位無腥味時則為散黑穗病。黑穗病帶來的最直接為害是小麥生長出黑穗。這種病害的成因主要是播種的麥種自帶病菌,最后以種子作為媒介傳染給整個植株。
2 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對策
2.1 優選小麥品種
要嚴格把控小麥的“選種關”,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是首選,當然也要結合本地氣候條件選種,比如新疆塔城平原地區夏季高溫炎熱,冬天寒冷,春季時升溫過程不夠穩定,秋季時氣溫經常驟然降低;不同季節的降水量差異較大。
塔城地區選擇小麥品種時要兼顧海拔、氣候兩大問題,確保選擇的品種適合高海拔、極寒生長環境條件,新冬18、41均是本地區常選用的小麥品種,和其他小麥品種相比較,以上小麥更適應塔城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僅能實現高產豐產,還能減少部分病蟲害的發生率。以新冬17為例,其生育期約270天,幼苗株高80~90厘米,結穗時谷穗呈長方形,穗長9~10厘米。種植小麥時,有關人員一定要確保麥種的純度,這是影響小麥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小麥種植過程中發生病蟲害的概率較高,故而選種時要考察麥種的抗病性、耐病性[3]。
2.2 藥劑拌種
通過藥劑拌種能增強麥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具體實踐中應結合病蟲害類型及集中感染的區域,選用適宜的藥劑進行拌種。比如對于金針蟲病害高發的地區,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用40%甲基乙硫磷乳油進行拌種,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2.3 提升種植技術水平,綜合治理
相關部門應認真落實自身職責,定期組織小麥種植戶參與種植技術培訓和教育工作,傳授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本地區小麥作物的種植狀況,客觀評估種植戶是否掌握了規范化的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方法。盡早創設專門的信息反饋部門,及時獲得小麥種植期間各種病蟲害相關信息,為技術人員研究病蟲害提供可靠數據,進而編制實用的治理辦法。
小麥種植耕作時,種植戶要嚴格控制球苗的發病率,盡量將種植土壤內蟋蟀、土蝗數量降到最低。在條件允許時盡量選擇輪作形式種植,通常情況下小麥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物質類型較為固定,若在同一片農田上連續數年種植小麥,則會使土壤內營養含量降低,無法滿足小麥健康生長的需求。
塔城地區年降水量相對較少,為了確保小麥能健康生長,種植戶一定把合理灌溉作為麥田日常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種植戶要結合本地氣候環境條件設計出科學的麥田灌溉方案,雨季時通過自然降雨進行灌溉,旱季時采用人工灌溉的辦法,也可以將防病蟲害藥劑按照一定比例摻入灌溉水內,促進小麥作物有效吸收藥物成分,增強自身的抗病性,減少或規避部分病蟲害,維持健康生長狀態。
2.4 合理應用藥物防治方法
2.4.1 銹病:小麥銹病病原菌會以空氣為媒介向遠處傳播,故而針對這種病蟲害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理。若小麥在生長期感染銹病,可以采用藥物防治方法。當銹病病情較輕時,可以在葉面噴灑20%粉銹寧乳30~50毫升/667平方米。
2.4.2 紋枯病:針對紋枯病高發的種植地,可以用粉銹寧配合赤霉素拌種,將粉銹寧用量控制為種子0.1%~0.15%,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減輕粉銹寧給麥種發芽率造成的不良影響,每100千克麥種拌藥量為75毫升。若小麥在生長期發生紋枯病,可以噴施12.5%殺菌劑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克/667平方米,噴藥10天后再噴一次用于鞏固藥物防控效果[4]。
2.4.3 赤霉病:噴灑50%多菌靈75克/667平方米,在連續用陰雨天時,種植戶要加大赤霉病的防治力度,噴施農藥環節中要將小麥麥穗患病位置作為主要的噴霧部位,若噴霧防治后又進入到陰雨天氣,則要在天氣轉晴時盡早補噴。
2.4.4 蚜蟲:抽穗揚花期蚜蟲的發病率較高,其會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擴散,若不能及時防治,將會帶來小麥嚴重減產的問題,可以噴灑25%蚜滿清乳油50毫升/667平方米治理。
2014年時,塔城地區小麥蚜蟲病偏輕發生,發病面積約為8667公頃,塔城地區各縣市均有發生,6月17日是穗蚜的始見期,有蚜株率0.8%,平均百穗有蚜1.2頭。到6月30日抵達高峰時,有蚜株率8%,平均百穗有蚜17頭。麥蚜作為小麥生長中后期的主要病害類型,會給小麥產量帶來較大的影響。
2.4.5 黑穗病:藥劑拌種是當前防治小麥黑穗病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選用咯菌腈、戊唑醇等藥劑。針對病田土壤同樣要用藥劑處理,每畝地用2千克左右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2.5 編制病蟲害預防機制
農業部要創設專項病蟲害管理小組,并定時指派專業技術人員調查本地小麥種植狀況,掌握影響小麥產量及誘發常見病蟲害的因素,創建信息檔案。
加大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力度,針對小麥病蟲害常見病癥表現及其給小麥產量、品質等造成的為害建立相關檔案,編制相關防治計劃,幫助廣大種植戶全面了解病蟲害的習性、為害程度及防治手段等。此外,種植戶要嚴控灌水量,以減少或規避麥田旱、澇等問題。種植戶要樹立加強病蟲害的防控意識,當探查到病蟲害時,要第一時間進行局部噴施農藥,以防病蟲害向遠處蔓延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
2.6 實現多元化治理,預防感染
小麥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會使小麥病蟲害呈現出類型繁多、復雜度高等特征,若僅單一用化學藥物或自然天敵治理很難取得理想的防治成效。
生物技術人員應為廣大種植戶宣講病蟲害多樣化的防治方法,比如對于小麥枯死病,要分析到種植方法、氣候、施肥量等因素產生的影響,如果麥田出現了大面積枯死問題,則要全面調查病害的成因,作出確切的診斷,以選用合適的藥物進行防治,以防部分病菌出現變異、抗藥性等問題。
種植戶要盡量選用低毒的綠色藥劑或生物制劑農藥,嚴控藥物用量及噴灑面積,確保農藥配比科學合理。要加大病區的控制力度,以防致病菌侵染遠處范圍內的小麥,造成麥田明顯減產。也要創建二次病害檢疫制度,以規避病蟲害的復發問題。
3 結語
小麥種植過程中難免發生病蟲害,若早期不加以防治,致病菌會快速蔓延,使更多的小麥患病,無法健康生長,降低產量甚至死亡。故而,小麥種植戶要主動樹立病蟲害的防治意識,從前期優選麥種開始,做好藥劑拌種工作,全面提升種植技術水平,合理使用藥物防治及加強二次檢疫等,最大限度地提升病蟲害的防控效果,增加小麥產量,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金生.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實踐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1):174-176.
[2] 李躍,劉萬才,趙中華.2022年全國小麥病蟲害發生防治概況及對策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23,43(01):52-54+92.
[3] 衛紹群.鹽都區樓王鎮生產優質小麥全程綠色防控技術[J].農家參謀,2022(24):54-56.
[4] 張小軍,焦松,李文啟.齊河縣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2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