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王密林 劉敬軒 劉學輝 劉暢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3)08-0086-02
肉雞具有生長快、體重大和體表不宜散熱等特點,在夏季高溫季節極易發生中暑,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2022年7月吉林省通化地區一大型肉雞養殖場40多日齡雞發生中暑,死亡3 000多只,給養殖場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做好夏季肉雞中暑的預防工作是重中之重。
1 發病概況和處置
2022年7月,吉林省輝南縣某標準化肉雞養殖場在巡視時發現,雞舍商品肉雞死亡數量異常,全場四棟舍(單棟飼養1.1萬只雞)在半個小時內死亡600余只,而前期該場飼養至35日齡時成活率為98.9%,飼育成績較好,較少發生死亡。但此次巡視發現,發病雞群精神萎靡,雞冠和肉髯發紺、蒼白;雞只拒食,體溫較高。雞死亡前,大多兩翅張開,脖頸前伸,呼吸急促,張口喘氣,有明顯的呼嚕聲,且死亡多為發育良好、體重較大的雞。
2 剖檢病變
病死雞肌肉蒼白,內臟器官發燙;口腔及氣管內有粘稠液體,剝離粘液,可見氣管潮紅,用剪刀輕輕刮拭,可見鮮紅血液;肺臟因呼吸衰竭而顏色發深,高度淤血、充血;心包積液,心臟肥大,心冠及腹部脂肪有點狀出血,心包膜及腹腔臟器表面有稀薄的血液;肝臟淤血、質脆、水腫;部分雞只腸道粘膜脫落;腦膜充血或點狀出血,血液凝固不良。
3 實驗室診斷
3.1 病毒檢測
采取瀕死雞氣管粘液10余份,送公司實驗室進行病原檢測,提取樣品的核酸,分別進行新城疫、H9和H5亞型禽流感的核酸檢測。利用上述病原的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進而排除了新城疫、禽流感發生的可能性。
3.2 細菌分離
無菌采取肝臟、心臟、脾臟等進行細菌涂片,利用革蘭氏染色鏡檢,未發現細菌。同時,將上述病料分別接種營養瓊脂培養基,37 ℃恒溫培養24 h,未見細菌生長,排除了細菌感染的可能性。
4 治療措施
4.1 緩解應激
VC廣泛參與機體的多種生化反應,具有可逆的氧化性和還原性,顯著降低雞的應激,如降低高溫、高濕、飲水中斷等產生的不良影響。飲水劑量為每100 kg水添加20~25 g,連續使用5 d。
4.2 清熱解毒
針對雞群免疫力降低、體溫升高等不良反應,采用雙黃連對雞群進行對癥治療,每瓶兌水600 kg(250 mL/瓶),連用5 d。
采取雞舍降溫和藥物對癥治療措施后,雞群狀況迅速好轉,死亡大幅度降低。1~3 d全群基本恢復正常。
5 防控措施
5.1 合理降低雞群密度
建議在5月中旬~8月下旬夏季炎熱季節,肉雞飼養20日齡以上時,飼養密度至少降低20%,網上平養密度以8~11只/m2為宜。
5.2 制定降溫預警機制
5.2.1 根據天氣預報注意高溫時段、結合雞只日齡,提前制定通風級別和設置好要啟動的風機 溫度每升高0.1 ℃增加半臺(設置開150 s、關150 s)或一臺風機,通過增加通風量帶走更多熱量。增加啟動風機數量時,注意關注舍內負壓情況。負壓過大,說明進風口不足,要開啟前方導流板和側向導流板來平衡舍內負壓;否則,可導致雞只缺氧,引起肉雞生產性能降低或引發腹水等疾病。
5.2.2 合理降溫 高溫天氣啟動水簾降溫。東北地區使用濕簾,要在中午12點溫度升高之前打開,下午17:00點降溫后關閉。采用這種方式使用濕簾可以使舍溫降低3~6 ℃,有效預防中暑的發生。注意一定要控制好晚上關風機時間和數量,避免白天降溫導致的舍內濕度過大。
5.2.3 合理改變光照程序 建議在炎熱季節一天最熱時間段13:00~17:00關燈,降低雞群活動,使舍溫自然降低2 ℃,此方法防中暑簡單有效。
5.2.4 加強通風 風在運行時一般會繞開障礙物,在雞舍的頂部和過道流動,通過在雞舍頂端每隔一定距離安裝擋風簾,可以減少雞舍橫截面積、提高了風速,讓更多的風通過雞群所在的空間,從而降低雞群中暑風險。
5. 3 加強飼養管理
5.3.1 改變飼喂時間 一般情況下,因打料時會造成舍溫瞬間升溫3~4 ℃,尤其在炎熱季節對肉雞生產影響更大。因此,避開炎熱時間段打料、定時喂料,可有效預防雞熱應激,并減少雞只腿病和因營養過剩而引起的猝死。建議每天分四次打料,早晨5:00、中午11:00、晚18:00、晚23:00各打一次料。
5.3.2 供給充足飲水和添加抗應激藥物 供給雞只充足、潔凈、清涼的飲水,保證水線、飲水器乳頭供水正常。必要時,在飲水中添加2‰~5‰小蘇打或VC等抗熱應激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