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思奇 張勇 羅國正
摘 要:數字經濟時代,全球數字貿易蓬勃發展,國際上各組織開始搶占規則標準的制定及推廣權。我國作為數字貿易大國,正處于轉型不充分、發展不均衡、運作不便捷的初級階段,各級標準缺口較大且難以形成完健體系,新興貿易形式與需求的高質量轉型迫在眉睫。本文在總結分析數字貿易國內外標準化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構建標準體系框架的必要性,并基于標準化實際需求分析,嘗試首次構建科學、健全的數字貿易標準體系層次結構與標準編制規劃,帶動標準創新填補領域空白,為提升我國數字貿易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提出標準化建設相關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經濟;數字貿易;DEPA;標準化需求分析;標準體系
本文索引:平思奇,張勇,羅國正.<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6):-085.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8(b)--03
信息通信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加之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導致國際社會數字化進程大大加快。數字貿易以數字訂購、數字交付等方面優勢,被視為國際經貿合作的有力新形式。據統計,2020年我國數字貿易額已達2 947.6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7.4%,預計到2025年占整體服務貿易總額的近一半[1]。全球數字產品及服務貿易份額在新冠疫情中世界經濟低迷下逆勢增長。然而,數字貿易在貿易成本、交易模式、潛在風險等方面有別于傳統貿易,新的經貿規則有待夯實。國際上,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談判受阻,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率先聚焦區域協定框架下,自上而下地構建數字貿易的“美式、歐式模板”規則標準體系,并形成規模化價值鏈貿易效應[2]。而我國數字貿易產業方興未艾的背后,治理與規則輸出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各級有關基礎、技術及管理標準缺口較大。本文在已有研究及實踐的基礎上,嘗試在國內首次構建數字貿易領域規則及標準體系,指明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方向,以反映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并加以規范。
1 數字貿易標準化現狀
1.1 國外標準化進程
當前,全世界服務貿易中實現數字化占比已達50%以上,并有超過12%的跨境實物貿易借助數字化平臺完成[3],原有的貿易環境與體系正逐步被打破、重塑。各經濟主體及國際組織開始尋求利用標準及規則規范新形態下國際貿易的開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率先開展數字貿易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的治理工作,最早由電子商務領域發展而來,美國倡導的有關數據自由流動、反對服務器和數據本地化的模式不斷向境外延伸,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深受美式思維的影響。不同的是,歐盟規則標準則強調加強消費者個人隱私與知識產權保護,《隱私保護協議》頒布與《歐洲隱私盾牌》的取締,表明其強有力的隱私保護主張,并堅持文化產品交易不應完全遵守市場規律的文化例外原則[4]。發達國家在數字貿易規則標準主導方面較國內更加主動,設置更為嚴苛、細致。
多邊組織框架下,WTO僅存在特定協定涵蓋數字貿易的部分領域,其內部談判多圍繞電子商務框架進行[5],另外G20曾多次發布有關數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合作倡議。一些國際組織也在積極探索數字貿易標準化進程。2020年,國際商會發起數字貿易標準倡議(DSI),受到多方支持,其倡導開放的貿易與技術標準相融合,強化不同平臺間的互操作性。國際標準化組織主要在數字金融(TC68)、跨境數據流動(TC154)、電子商務交易保障(TC321)等分標委下開展數字貿易標準化研究。
1.2 國內標準化進程
中國作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發展數字經濟有其獨特的制度優勢、后發優勢和規模優勢[6]。中央及地方政府已開展頂層設計,《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政策法規的頒布充分發揮權威作用。國際上申請融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積極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據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檢索統計,國際貿易各類標準自1998年開始大規模研制,40余項國家標準和90余項行業、地方標準已初見體系。作為數字貿易發展的初級形態,我國關于電子商務現行各級標準達190余項,聚焦電子交易、互聯網金融、跨境電商平臺等方面,其中北京市、浙江省發布有關地方標準數量居多。而作為支撐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標準已大批頒布落實,并有多領域的專業技術標技委參與統籌更新,主導多項國際技術標準已輻射全球。
然而,電子商務僅作為數字貿易框架下的數字平臺形式,同時信通技術相關標準適用領域極廣,數字貿易尚有大量空白專業領域,且尚未存在專門的技術組織統籌落實工作,實際問題研究存在滯后性。另外,中國各地市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與準入條件等方面差距明顯,“數字鴻溝”導致標準化進程難以統一。標準化作為順應數字貿易發展、實現貿易監管流通的重要抓手,體系的確立成為首要任務。
2 數字貿易標準化需求分析
首先,數字貿易區別于傳統貿易的重點是貿易對象數字化和貿易方式數字化。除了傳統貿易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改造外,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等均可成為新的貿易標的物,原有過程中的交易、運輸、售后等環節通過數字賦能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其次,數字貿易應用場景廣泛、產業眾多,文娛、金融、營銷等傳統服務經數字賦能發生變革,廣受消費者的青睞。最后,數字貿易的開展均需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數字平臺作為樞紐,并對相關貿易保障措施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由此,標準化活動的運作融合將有效規范新興貿易發展,貿易便利化的本質便是標準化,數字貿易“標準化+”工程將成為我國進一步參與全球數字經濟貿易治理的有效路徑。
3 數字貿易標準體系建構
根據GB/T 13016-2018《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中的有關規定[7],體系框架主要包括六類子體系,各子體系涵蓋眾多[8],整體框架如圖1所示。
除通用術語、編碼標志、職業人員等基礎類標準外,數字貿易標準體系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類型編制:
(1)數字貿易商品。泛指數字影視、數字音樂等數字產品及數字金融、數字醫療、數字安防等數字內容服務提供;數字化知識與信息特指可作為貿易標的物的數字技術,其規范宜涉及數據隱私保護(源代碼開放)、數據存儲(端口對接)、數據共享等。
(2)數字貿易平臺。數字貿易大都以跨境電商形式展開,旨在提高上下游供需效率。數字信息展示標準包括貿易主體買賣方信息展示、貿易標的物質量等;平臺質量控制涉及服務平臺穩定性、平臺信息互通等;平臺交易規則包括貿易主體行為管理、客體質量監管、平臺資質監管等。數字供應鏈管理旨在規范貿易全流程平臺管理,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生產銷售。
(3)數字貿易管理。數據的全周期管理包含數據確權、數據評估、數據分級分類規范等,同時加快數據保護前沿技術研發賦能全周期管理;分析統計規范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設計并運用統計指標,對數字貿易業務活動的數量關系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為組織數貿商品流通、拓展數貿業務提供統計資料;數字貿易安全涉及參與方的個人隱私保護規范、反欺詐管理規范、數字身份認證規則等;碳排放管理旨在規范從事數字貿易部門在能源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碳排放、碳交易管理體制;風險及信用管理規范主要涉及數字知識產權保護、數字貿易壁壘應對、企業數字認證認可服務等。
(4)數字貿易支撐技術。作為底層架構,貫穿整個數字貿易流程。信息資源規范旨在針對數字貿易環節中涉及的信息及數據進行采集和共享,構建適度監管。信息技術規范則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互認基礎,弱化貿易信息的不對稱性,削減貿易的制度性成本,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
4 數字貿易標準化貫徹實施建議
(1)加快標準編制與落地,發揮頂層設計效能。可依托省市現有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政策,探索建立以客觀、全面為主要特征的數字貿易標準體系試點工作。發揮特色行業,形成極具國際競爭力的電商、文娛等數字產業。政府引導并充分落實政策綱要,高質量培養更多“高精尖”企業,使我國在數字貿易中擺脫技術約束,在貿易摩擦中處于優勢地位。
(2)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提高中國標準話語權。在國際層面,通過推動“一帶一路”標準聯盟落地、積極融入DEPA推動標準滲透,堅持以全球市場為導向,鼓勵企業將專利和標準進行融合。重點就發展的主要壁壘,如電子關稅、跨境數據流動限制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尋求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標準體系,提升數字貿易發展水平。另外,建立健全專業數字貿易標準化技術組織,設立標準數據庫,開展國內外標準互認,基于數字貿易示范區進行標準化工作的先行先試,保護貿易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3)培養企業標準化思維,保障數字貿易復合型人才。注重提高數字貿易從業人員的標準化意識與能力培養,深入了解政策導向、市場需求和企業能力。同時,鼓勵企業內懂技術、懂流程、懂規則的標準化人才深入一線工作,指導企業設立專門的標準化機構,提高行業質量。另外,支持大專院校開展標準化與數字經濟貿易等學科的融合,合作建立專業數字貿易標準化人才培育機制,保障復合型人才供給,多方位確保人才的服務水平、工作質量與職業健康。
5 結語
本文基于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貿易對標準化的需求分析視角,在國內首次研究并構建了包含6大類、22小類的數字貿易標準體系框架,向下延伸結合數據確權、碳排放等熱點問題對標準的研制方向提供細化思路,做到與我國現有數字、貿易等領域標準的有效銜接,填補領域空白。同時,標準體系有待不斷更新與完善,進一步形成國際經貿合作示范效應。當下,數字貿易的發展將推動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帶來了國際貿易方式和對象的數字化、智能化進步[9],只有嚴格按照數字貿易規則標準及體系運作,才能確保貿易對象在各個環節中的安全、穩定、高效,提升整體產業服務水平,從而增強貿易企業自身乃至國家層面的競爭優勢。由此,數字貿易標準化工作推進需穩步進行,使其高質量成為我國商品服務貿易發展的新高地。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0年[M].北京,2021.
李艷秀.FTA中數字貿易規則的價值鏈貿易效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21,37(9):99-112.
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報告2018年[M].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來有為,宋芳秀.數字貿易國際規則制定:現狀與建議[J].國際貿易,2018(12):54-57.
岳云嵩,霍鵬.WTO電子商務談判與數字貿易規則博弈[J].國際商務研究,2021,42(1):73-85.
童鋒,張革,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內涵特征、獨特優勢及路徑依賴[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62-266.
岳高峰,杜俊鵬,朱虹,等.GB/T 13016-2018 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5.
李國強,湛希,徐啟.標準體系結構設計模型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8(19):64-68.
馬述忠,房超,梁銀鋒.數字貿易及其時代價值與研究展望[J].國際貿易問題,2018(1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