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麗,劉 妍,邵紅嶺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以開放經濟為前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理論的歷史演變、基本原理、國際貿易政策的差異、決定因素及政策措施。“國際貿易”的課程目標是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能夠服務國家經濟、擔當國家行業使命的國貿人才,具體包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知識傳授目標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內化和高階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目標包括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目標包括樹立國家自信、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在現實經濟社會中,國際貿易的每個環節,都蘊含著東西方政治體制的差異、經濟政策的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1],因此“國際貿易”課程的價值目標更為重要,而做好“國際貿易”課程思政是價值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
為了實現“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目標,課程組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組建了3 大模塊、9 大章節,每個模塊中提煉出典型的思政元素,從而形成家國情懷、工匠精神、道路自信、創新思維和使命擔當5 大思政主題,20 個課程思政切入點。在國際貿易理論模塊,教師應主要從國際貿易發展史、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國際貿易戰略選擇、大國崛起等內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在國際貿易政策模塊,主要從關稅政策實施、中美貿易摩擦、非關稅壁壘實施的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國際貿易規則模塊,主要從“一帶一路”倡議、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戰略、跨國公司成長等內容中挖掘思政元素。經過反復探討和完善,最終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圖1)。

圖1 “國際貿易”課程思政體系設計
課程組對思政元素、教育載體和教學方法進行專門設計,在實踐過程中,共總結了7 大類教育載體和7 種有效的課程思政融入方法。其中,7 大類教育載體是人民日報評論、學習強國APP、大型紀錄片、經典案例、新聞報道、警示片、系列音頻資料;7 種有效的方法是總結提升法、案例融入法、中外對比法、學科交叉法、典型人物法、反面案例法和討論學習法(表1)。例如,在學習國際分工知識點時,教師主要以學習強國APP 中的大國工匠系列音頻、視頻作為載體,以華為5G 網絡作為分析案例,采用討論學習法和總結提升法,講授華為員工艱苦奮斗、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品質,激發學生工匠精神。

表1 “國際貿易”課程思政融入的主要方法
“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主要模式為“一中心三階段四融合”。其中,“一中心”是指“以學生為中心”,課程思政只有引起學生的共鳴,贏得學生,才會迸發活力;“三階段”是指課程思政始終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實現全鏈條思政育人[2];“四融合”是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相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學習吸收與主動思政相融合[3]。
課前思政融合。在課前,教師會給學生發送課前預習包,主要是關于思政元素的拓展視頻,這個拓展視頻可能是紀錄片,也可能是引人深思的經典案例,學生在觀看、思考后,要展開討論。例如,在學習幼稚產業理論時,教師可以發送《大國崛起》紀錄片,讓學生了解蘇聯解體后,葉利欽采取全盤西化的政策措施,導致俄羅斯經濟大衰退,進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政策的正確性,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和信任感。
課中思政融合。“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實踐主要包括3 種類型。第一,教師通過講授專業理論,融入思政元素,啟發學生的思政意識,實現課程思政目標。這種形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例如,在講授“一帶一路”倡議時,教師會講授詩詞中的“一帶一路”,讓學生感受千年古跡、滄桑古道,也會講授高科技下的“一帶一路”建設,通過高鐵技術感受中國速度,還會講授區域一體化下的“一帶一路”建設,引導學生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二,教師發布項目任務,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挖掘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意識轉化。這樣的項目任務包括:新冠疫情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性與互補性;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與影響等。第三,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思政。這種形式是討論探究式學習,教師不設定思政主題,鼓勵學生主動思政,如開展課堂辯論大賽,讓學生在辯論中判斷和反思。
課后思政融合。教師通過讓學生制作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對知識進行總結,鍛煉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設計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在課程報告、微視頻或情景劇制作中加入思政元素,對特別重視融入思政元素的小組報告和項目展示,加大分值比重;同時,通過讓學生參與考評,開展同伴評價,強化對學生的講評交流,鍛煉學生的專業素養,展現學生的價值認知。
以《比較成本理論》章節為例,教師首先應確定學習目標。其中,知識目標是掌握比較成本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理論思想、判斷比較成本理論的優勢和不足;能力目標是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相關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通過課堂討論與辯論,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價值目標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比較優勢,感受國際貿易發展的中國速度,強化家國情懷。
比較成本理論知識點的學習主要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完成,分為4 個環節(圖2)。課程環節一是要求學生線上自學比較成本理論;課程環節二是深入學習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判斷和國際貿易基礎與所得;課程環節三是學生對“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相關案例進行課堂討論;課程環節四是對比較成本理論系統知識進行綜合輸出。

圖2 《比較成本理論》章節課程思政設計
環節一:自主學習。在線上環節,發送慕課視頻和拓展案例,學生在討論學習過程中對中國的發展速度有基本的判斷;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在慕課平臺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學情進行分析,對難點問題進行提煉。
環節二:課堂講解。講解國際貿易中典型葡萄酒和毛呢案例對比較成本理論進行模型分析,畫龍點睛提出“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論斷,啟發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要用辯證思維分析事物。
環節三:案例討論。對中國是否要永遠“拿1 億條褲子換一架波音飛機”的案例進行辯論,對“比較優勢是否是相對不變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數據,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增強學生的國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環節四:系統輸出。學生以小組形式錄制微視頻或者撰寫小組報告。教師鼓勵學生在匯報中,突出表達作為國貿人對我國比較優勢的看法、對世界競爭力形勢的看法,以及如何做才能創造更多的貿易領域的輝煌。
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教師應充分考慮線上與線下考核的不同節點,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建立3 種方式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每個具體指標設定具體權重,并根據情況不斷優化考核指標及權重。第一,特別重視融入思政元素的小組報告、課程論文和項目展示,加大分值比重;鼓勵學生關注熱點問題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微視頻和情景劇展示中,以多樣化方式表達民族自豪感、道路自信和家國情懷。第二,過程性考核中,讓學生參與考評,開展同伴評價,鍛煉學生專業判斷素養,展現學生的價值認知。第三,結果性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試題,如讓學生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展開討論,論述RCEP 戰略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
設計不同考核方式的評分要素與評分量化標準。對翻轉課堂中案例分析、小組合作、項目展示、微視頻錄制等的思政學習,從思政融入的創新性、挑戰度和復雜度3個方面設計評分標準。對過程性考核中的生生互評,主要從國際視野、合作精神、探究能力、項目參與度、項目完成度等方面設計等級標準,要求學生給出評價的依據。對結果性考核中的思政評分標準,主要從對問題認識的深刻程度、提出解決方案的合理性等角度,設計量化評分標準。
課程考核評價與反思。通過問卷調研,基于不同考核頻率、不同考核方式、不同考核階段,對課程思政考核體系進行綜合效果評價。主要包括課程考核體系對學生學習收獲影響的評價,以及課程考核體系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影響的評價[4]。從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角度提出課程考核優化對策建議。
教師應進一步明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模塊之間在思政元素上存在的因果邏輯和結構聯系,在全局引導的基礎上,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系統合理規劃[5],實現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維度的精準定位,確保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在思政上的協同性;積極探討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建立“大思政”課程體系和“專業+思政+創新創業”育人體系[4],通過加大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促進“知識鏈”“思政鏈”“創新鏈”融合互構。
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突出探究式、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線上學習和線下教學有效融合,在學生的課下討論和課后知識遷移中嵌入思政學習,讓課程思政不僅走進課堂,更通過探究討論和自主學習,走進學生的頭腦,走進學生的心中,變被動思政為主動思政,指引學生樹立家國情懷、道路自信、職業責任感,樹立學以致用的良好學風。
教師應構建動態的、靈活的“國際貿易”課程思政建設機制,依據國際貿易領域前沿動態、學生的需求變化、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資源的更新等,對課程思政體系和課程思政模式進行及時調整和創新,保持課程思政的動態優化。應特別重視課程思政考核評價的綜合性,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發展性評價和多角度評價[6],建立良好的課程思政成果的激勵機制。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互協同的過程,是育才與育人相統一的體現。課程思政只有引起學生的共鳴,贏得學生的認可,才會迸發活力。因此,課程思政必須遵循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從體系設計、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改革,不斷進行動態優化,才能更好地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